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EASL 2025热点速递: 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全面升级——从标准统一到精准干预的新探索

来源 2025-11-08 12:23:50 医疗资讯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种发生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为全球慢性肝病管理中的“高风险窗口期”,其短期病死率高,是造成慢性肝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EASL 2025大会围绕ACLF的定义统一、发病机制、风险评估与干预手段等方面,发布了多项具有转化意义的重要研究,本文梳理会上ACLF研究的最新热点与未来方向,以飨读者。

标准更新:推动ACLF定义和分型国际标准的统一

1 CLEARED研究:推动建立住院ACLF肝衰竭的全球统一标准2

ACLF患者的肝衰竭 (LF) 定义不一,由于主要结局为住院死亡,因此需要制定LF的定义标准,以协调全球标准。为推动该标准的建立,CLEARED研究纳入全球115家中心的7,000多例住院肝硬化患者,对患者进行随访直至死亡/出院。结果显示,住院死亡率为11.2%,与住院死亡相关的因素包含入院胆红素<7.5 mg/dl、肌酐<1.5 mg/dl、国际标准化比值<1.5、MELD≤27和MELD3.0≤28,此外,入院肝性脑病和感染也是住院死亡的关键决定因素。该研究支持使用入院指标建立住院ACLF风险分型系统。

2 COSSH-ACLF标准在ACLF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优效性3

一项研究纳入7,388例不同病因慢性肝病急性恶化患者的临床数据,评估欧洲肝脏研究协会 (EASL)-ACLF和中国重型乙型肝炎研究组 (COSSH)-ACLF标准的有效性。结果显示,在5,288例最终入组的患者中,根据EASL-ACLF标准诊断ACLF患者844例(HBV病因523例),而根据COSSH-ACLF标准诊断ACLF患者达到2,038例(HBV病因1436例);此外,使用COSSH-ACLF标准诊断的患者28/90天死亡率显著低于使用EASL-ACLF标准诊断的患者。这些发现可能为协调ACLF诊断和预后系统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3 AI建模支持真实世界中ACLF人群的精准分层4

一项真实世界研究分析27万例ACLF患者的数据,旨在利用真实世界数据并借助机器学习算法,来识别具有不同死亡风险和住院时间(TTD)的人群,同时构建90天预后模型。结果显示,AI建模支持真实世界中ACLF亚群的精准分层,肝肾综合征、气管插管、脑功能衰竭等为最关键死亡预测因子,2型糖尿病史同时既往使用过胰岛素或二甲双胍、他汀类药物治疗史提示患者的死亡和TTD风险较低。该研究表明,AI建模可助力ACLF人群的精准分层,同时为资源配置、试验设计与护理干预提供工具支持。

机制探索:炎症与代谢紊乱驱动ACLF进展

1 单细胞测序揭示ADC进展为ACLF的关键免疫细胞亚群5

一项研究纳入5个欧洲医疗机构的63例肝硬化急性失代偿(ADC)患者和15例健康受试者,随访90天,主要分析AD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的变化,并探讨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后续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患者中,经典型单核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它是转录变化幅度最大的细胞类型。该研究表明,患有ADC并随后进展为ACLF的患者的特征为存在具有能量代谢途径受损的经典型单核细胞亚群,可为疾病进展提供早期生物标志物线索。

2 炎症因子与代谢组联合分析揭示ACLF致通路6

一项研究分析388份因急性加重入院的慢性肝病患者的血浆样本,将样本分为非ACLF组、ACLF存活组和ACLF死亡组,使用统计分析和机器学习方法来识别与ACLF死亡率相关的细胞因子和代谢物,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CLF死亡组中的IL-6、IL-18、IL-36、IL-37和TNF死亡受体等水平升高,此外,线粒体功能障碍、鞘磷脂代谢和多胺代谢与IL-18和死亡受体高度相关。这些因素共同构建ACLF炎症-代谢异常的分子图谱,提示多靶点干预可能性。

干预路径:从评分预测到个体化治疗探索

1 多中心研究证实G-CSF对HBV-ACLF有显著生存获益7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试验纳入中国7家医疗中心就诊的252例符合APASL-ACLF诊断标准的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G-CSF组和标准药物治疗组,所有患者均接受90天的监测,主要终点为28、60和90天的无移植生存期。结果显示,G-CSF可有效改善HBV-ACLF患者的90天无移植生存期,达到80.2%,此外,G-CSF治疗过程中应动态监测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当ΔMon14≤0.07且ΔINR4≤0.03时,HBV-ACLF患者对G-CSF治疗反应良好,可作为疗效判断及预后指标。

2 研究提示白蛋白在HBV-ACLF治疗中有支持性作用8

一项研究共纳入30例HBV ACLF患者,ACLF的诊断由临床状况、生化分析和病毒学数据证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单用替诺福韦治疗,另一组接受白蛋白输注的替诺福韦治疗,疗程7天,随访至少3个月。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所有患者HBV DNA均降至无法检测水平。90天时,共有80%的患者存活,其中替诺福韦加白蛋白输注组存活率为58.33%,显著高于单用替诺福韦组的存活率41.66%。此外,单用替诺福韦组的血清胆红素、MELD评分和Child-Turcotte Pugh评分显著高于替诺福韦加白蛋白输注组。该研究表明,对于HBV-ACLF患者,相比单用替诺福韦,替诺福韦加白蛋白输注可带来更显著的获益。

特殊因素与器官支持:再认识免疫激活与移植机会

1 血小板功能障碍影响ACLF预后,个体化输注显示获益9

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旨在验证肝衰竭患者中的血小板功能及其预后价值,并在肝衰竭患者中探讨血小板输注的潜在治疗益处,此外,进一步进行体外实验以建立肝衰竭患者血小板功能障碍的机制。结果显示,肝病患者血小板对ADP反应性低下,且与肝病严重程度显著相关,另外,ADP低反应性血小板与肝衰竭患者28天生存率独立相关。机制分析显示,Orai-1水平下降是导致细胞外钙内流受损的原因,Calpain-2水平降低是导致血小板形态改变和与内皮细胞或胶原粘附受损的原因。研究还发现,血小板对ADP高度低下的肝衰竭患者可从血小板输注中获益,其28天生存率高于未输注血小板者。该研究表明,重症肝病患者中存在因Oai-1和Calpain-2水平下降导致血小板对ADP反应性降低,该现象具有潜在的预后价值,对于ADP反应性高度降低的肝衰竭患者,血小板输注是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

2 CHANCE研究支持将ACLF 2–3级纳入肝移植优先人群10

CHANCE研究为一项前瞻性全球研究,主要目标为比较肝移植时ACLF 2或3级患者与无ACLF的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的肝移植后1年移植物和患者存活率,以及候补肝移植的ACLF 2或3级患者的无移植存活率。中期分析结果显示,肝移植显著改善ACLF 2或3级患者的生存,此外,ACLF 2或3级患者的现行器官分配标准不足,导致候补名单死亡率过高。该研究支持改变现有器官分配政策,按病死率优先排序。

结语

当前ACLF研究呈现“标准统一 + 机制深化 + 干预细化”三位一体的发展趋势。中国学者主导的COSSH体系在全球获得更大认可,可为ACLF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此外,AI建模也同步助力ACLF定义和分型国际标准的统一。目前ACLF的机制认识不断深化,经典型单核细胞亚群揭示了ADC进展为ACLF的免疫特征;炎症因子与代谢组揭示ACLF致死通路,提示多靶点干预可能性。HBV-ACLF仍是我国临床核心人群,抗病毒+白蛋白、G-CSF、人工肝等组合治疗模式值得优化推进;建议推动器官优先分配政策调整,为中重度ACLF患者争取移植时机。

参考资料:

1.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治指南(2025年版)[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25,33(4):329-339.

2.Jasmohan Bajaj, et al. EASL International Liver Congress 2025, LBP-009.

3.Jinjin Luo, et al. EASL International Liver Congress 2025, FRI-196.

4.Jonel Trebicka, et al. EASL International Liver Congress 2025, Abstract #1754.

5.EASL International Liver Congress 2025, OS-077.

6.EASL International Liver Congress 2025, FRI-179.

7.Jing Yuan, et al. EASL International Liver Congress 2025, FRI-164.

8.Sharker Mohammad Shahadat, et al. EASL International Liver Congress 2025, OP0066.

9.EASL International Liver Congress 2025, FRI-173.

10.Thierry Gustot. EASL International Liver Congress 2025, LBO-004 and LBP-026.

Tags: EASL 2025热点速递: 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全面升级——从标准统一到精准干预的新探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