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明明吃的是 “健康速食”,为啥还是瘦不下来?警惕!“低盐低脂” 的超加工食品,可能悄悄让你囤内脏脂肪

来源 2025-09-16 12:26:31 医疗资讯

早上冲一杯甜味速溶麦片,中午点一份微波加热的鸡胸肉便当,下午拆开一包芝士饼干,晚上煮一碗速冻蔬菜意面——这是不是你或身边很多人的日常饮食?你可能不知道,这些习以为常的食物,背后藏着一个影响体重和健康的关键变量:食品加工程度

如今全球有超过30亿人被超重或肥胖困扰,而这些多余的体重可不是小问题——它会让高血压、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上升,甚至增加早死概率。过去我们总以为,长胖是因为吃得多、动得少,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向一个隐形推手:超加工食品(UPF)。英国和美国的统计显示,人们日常摄入的热量中,超过50%来自这类食品。可尴尬的是,目前各国的膳食指南(比如英国的《Eatwell Guide》)只关注吃什么营养(比如多吃蔬菜、少摄入饱和脂肪),却没说加工到什么程度才健康。

就在最近,《Nature Medicine》期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科学家首次在严格遵循健康膳食指南的前提下,对比了超加工食品(UPF)和微加工食品(MPF)对身体的影响。结果可能会改变你未来逛超市的选择。

图片

先搞懂:什么是超加工,什么是微加工

在聊实验前,我们得先分清这两种食品的区别——毕竟很多人可能把加工等同于不健康,但事实并非如此。

根据国际通用的“Nova分类法微加工食品(MPF 是指接近食物天然形态的食品,加工只是为了保鲜或方便烹饪。比如新鲜的鸡胸肉、带皮的苹果、整粒燕麦、未调味的坚果,或者简单煮过的玉米、冷冻的新鲜蔬菜——它们的配料表通常只有食物本身,最多加一点盐、油。

超加工食品(UPF 则是工业配方的产物。它们往往以食物提取物为原料(比如小麦粉、玉米淀粉、大豆蛋白),再加入大量工业添加剂:防腐剂(比如山梨酸钾)、甜味剂(比如阿斯巴甜)、香精、色素,甚至还有改良口感的食用胶(比如瓜尔胶)。常见的例子有:甜味早餐麦片、批量生产的切片面包、速冻披萨、薯片、速溶奶茶,还有那些低盐低脂的即食鸡胸肉(配料表超过5种成分的那种)。

过去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吃超加工食品越多的人,肥胖和糖尿病风险越高。但问题在于:这些人是不是本身就吃得更不健康(比如高糖高油)?如果让超加工食品也符合健康指南(比如低油、低盐、高纤维),它还会影响体重吗?这正是这项研究要回答的核心问题。

一场互换食谱的实验:55个超重者的8周挑战

为了找到答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团队设计了一项交叉随机对照试验”——简单说,就是让参与者互换食谱,分别体验两种饮食,排除个体差异的干扰。

实验对象:55典型英国人

研究招募了55名英国成年人,他们都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超重或肥胖(BMI25~40之间,相当于1.6米身高、体重超过64公斤);二是日常饮食中,超加工食品提供的热量占比≥50%(和英国平均水平相当)。其中90.9%是女性,平均年龄43岁,平时大多吃惯了速食、零食,这让实验结果更贴近真实生活。

实验设计:两种健康食谱4清洗期

研究人员为参与者准备了两种饮食,两种都严格符合英国《Eatwell Guide》的推荐:每天5份蔬果、以全谷物为主、低脂乳制品、适量蛋白质。唯一的区别是加工程度

  • 微加工组(MPF:食物都是需要自己动手做——比如新鲜的三文鱼排、生鸡胸肉、整颗番茄、燕麦片、未调味的希腊酸奶,参与者需要自己煎、煮、烤,最多用少量盐和香草调味。

  • 超加工组(UPF:食物都是开袋即食或简单加热——比如低盐速冻三文鱼餐、即食燕麦片(加了少量天然甜味剂)、预包装的洗好的生菜、调味希腊酸奶(但糖含量符合指南)。

参与者被随机分成两组:

  • 第一组:先吃8周微加工饮食,然后休息4周(回归平时饮食,消除前一种饮食的影响,这叫清洗期),再吃8周超加工饮食;

  • 第二组:先吃8周超加工饮食,清洗4周后,再吃8周微加工饮食。

整个实验期间,研究人员会把所有食物免费送到参与者家里,不用他们自己买;同时要求他们想吃多少吃多少随意进食),不限制食量——这样才能真实反映两种饮食对自然进食量的影响。

观察指标:不止看体重,还要看身体里的变化

研究的核心是“8周体重变化百分比,但科学家还关注更细致的指标:

  • 身体成分:用生物电阻抗分析(BIA,类似精准体脂秤)测脂肪量、内脏脂肪评分(肚子里的脂肪,最伤血管)、肌肉量;

  • 心脏代谢指标:抽血测血压、甘油三酯(血液里的坏脂肪)、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坏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长期血糖);

  • 食欲和满意度:用问卷测对甜食/咸味食物的渴望”“能不能忍住不吃想吃的东西,还有对饮食的味道、方便程度的评分。

结果颠覆认知:就算符合健康指南,超加工还是输了

经过8周的实验,50名参与者(有5人中途退出,最终进入分析)的结果让研究人员很意外——两种饮食都能让人瘦,但差距非常明显。

1.体重:微加工组瘦得更多,差了整整1

8周后,两组都出现了体重下降,但微加工组的效果显著更好:

  • 微加工组(MPF):体重平均下降2.06%(比如80公斤的人,能瘦1.65公斤);

  • 超加工组(UPF):体重平均只下降1.05%80公斤的人只瘦0.84公斤);

  • 两组的差距达到1.01%95%置信区间:-1.87~-0.14P=0.024),这个差异在统计学上显著——也就是说,不是运气好,而是微加工饮食确实更利于减重。

更关键的是体重下降的质量:微加工组减少的主要是脂肪,而超加工组减少的更多是水分。具体来说:

  • 微加工组:脂肪量平均减少1.59公斤,体脂百分比下降1.08%,内脏脂肪评分下降0.57(内脏脂肪少了,心血管风险会显著降低);

  • 超加工组:脂肪量只减少0.61公斤,体脂百分比和内脏脂肪评分几乎没变化。

这意味着:吃超加工食品,就算瘦了,也可能只是脱水,而不是真正减少了有害的脂肪

图片

MPF和UPF饮食下的体重百分比变化

2.代谢指标:各有胜负,但微加工更护血管

在心脏代谢指标上,两组表现各有不同,但微加工组的优势更贴合长期健康

  • 血压:微加工组的收缩压(高压)平均下降5.75毫米汞柱,舒张压(低压)下降3.52毫米汞柱;而超加工组的血压几乎没变化——要知道,收缩压下降5毫米汞柱,中风风险能降低10%

  • 甘油三酯:微加工组下降0.18mmol/L(甘油三酯高会增加胰腺炎和心脏病风险);超加工组反而轻微上升0.07mmol/L

  • 坏胆固醇(LDL-C:超加工组下降0.38mmol/L,微加工组只下降0.13mmol/L——这是超加工组唯一的优势,但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和超加工食品中添加的植物固醇(一种降低胆固醇的添加剂)有关,长期影响还需观察。

3.食欲控制:微加工组更能忍住不吃零食

有趣的是,微加工组不仅瘦得更多,还能更好地控制食欲。通过饮食控制问卷(CoEQ发现:

  • 微加工组对咸味食物的渴望下降13.39分(超加工组只下降2.94分);

  • 面对想吃的零食,微加工组抵抗难度下降28.44分(超加工组只下降14.67分);

  • 甚至对食物的心理依赖(比如看到零食就想吃)也显著降低——这可能是因为微加工食品需要咀嚼更多,饱腹感来得更真实,不容易饿。

4.能量摄入:每天少吃327千卡,相当于1碗牛肉面

为什么微加工组能瘦更多?关键在自然少吃。研究发现,微加工组每天的能量摄入比超加工组少327千卡——相当于一碗牛肉面、或者3片薯片+1杯奶茶的热量。

不是参与者刻意少吃,而是微加工食品的特性让他们自然控制了食量:一方面,微加工食品体积大、能量密度低(比如100克西兰花和100克西兰花薯片,热量差5倍);另一方面,咀嚼需要更多时间,大脑有足够时间接收到的信号,不容易吃超量。

而超加工食品正好相反:能量密度高(比如100克即食鸡胸肉和100克生鸡胸肉,热量可能差20%),吃起来快(比如薯片一口一个),大脑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吃多了。

为什么健康的超加工食品还是不如微加工?

实验结果说明,就算超加工食品符合营养标准,它的加工过程本身还是会影响健康。研究人员提出了几个可能的原因:

1.能量密度隐性更高

虽然两种饮食都符合低能量推荐,但超加工食品为了追求口感,往往会在看不见的地方增加热量。比如:为了让即食燕麦片更顺滑,会添加少量植物油;为了让速冻蔬菜饼更嫩,会加入淀粉——这些都会让单位重量的热量更高,不知不觉吃多。

2.加工破坏了食物的天然结构

天然食物中的纤维、蛋白质是完整的,比如苹果中的果胶、燕麦中的β-葡聚糖,它们能延缓消化,让血糖上升更慢,饱腹感更持久。而超加工过程中,这些成分会被打碎(比如燕麦片变成速溶粉),失去原有的功能,导致血糖波动更大,饿得更快。

3.添加剂可能影响食欲

超加工食品中的某些添加剂,比如食用胶(瓜尔胶、黄原胶),虽然安全,但可能改变肠道菌群,影响食欲调节激素(比如瘦素、饥饿素)。实验中,超加工组的参与者更容易出现便秘、疲劳(16人报告疲劳,微加工组只有4人),这可能和肠道菌群变化有关。

4.包装和健康声称的心理暗示

超加工食品往往带有低盐低脂”“高纤维的标签,这会让人产生多吃点也没关系的心理。比如:看到低脂薯片,可能会比吃普通薯片多吃20%;而微加工食品没有这些标签,参与者反而会更注意适量

给普通人的3个实用建议,从今天就能开始做

这项研究不仅为膳食指南提供了新依据(未来可能会加入食品加工程度建议),更给我们普通人的日常饮食带来了可操作的启发:

1.买东西先看配料表长度,而不是营养成分表

下次逛超市,拿起包装食品先看配料表:

  • 如果配料表只有1~3种成分(比如燕麦片”“鸡胸肉”“番茄),放心买;

  • 如果配料表超过5种,且有你不认识的化学名(比如三氯蔗糖”“羧甲基纤维素),就算写着低盐低脂,也尽量少买。

比如:同样是鸡胸肉,生鸡胸肉(配料表只有鸡胸肉)比即食鸡胸肉(配料表有鸡胸肉、盐、磷酸盐、卡拉胶)更好。

2.每周留1自己做饭日,哪怕只是煮燕麦

你不需要每天都吃纯天然,但可以从减少加工开始:

  • 早餐:把甜味速溶麦片换成整粒燕麦+新鲜蓝莓+少量蜂蜜

  • 午餐:把微波便当换成自己煮的杂粮饭+煎鸡胸肉+水煮西兰花

  • 零食:把薯片换成原味坚果+苹果

自己做饭不仅能控制加工程度,还能增加咀嚼时间,自然减少食量——实验中,微加工组的参与者虽然需要自己做饭,但依从性并不低(84.5%能坚持),说明健康的动力能抵消麻烦的缺点。

3.别被健康声称忽悠,关注食物的本来样子

无添加糖”“非油炸不代表低加工。比如:无添加糖薯片还是超加工食品(配料表有土豆粉、植物油、香精);非油炸方便面依然是精制碳水,加工程度很高。

记住一个简单的原则:越接近食物天然形态的,往往越健康。比如:吃整个苹果,比喝苹果汁(哪怕无添加糖)好;吃整根玉米,比吃玉米片好。

未来:让健康食品更方便,才是关键

这项研究也有局限性:比如参与者大多是女性,且都是英国NHS员工(教育水平较高),结果可能不适用于其他人群;实验只持续了8周,长期影响还需要更多研究。

但它的核心价值在于:首次证明了食品加工程度是独立于营养成分的健康影响因素。未来,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让人们知道该吃什么,更要让健康的微加工食品更方便、更便宜”——比如政府对新鲜蔬果补贴,超市增加预洗但未加工的蔬菜(比如整颗生菜,而不是沙拉酱拌好的沙拉),甚至企业开发少加工但方便的食品(比如需要加热5分钟的新鲜便当,而不是速冻半年的)。

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方便才是选择饮食的第一因素。当微加工食品和超加工食品一样方便、一样便宜时,健康饮食才会真正成为一种习惯。

从今天开始,不妨试试:把明天的早餐换成整粒燕麦+水煮蛋,感受一下慢慢咀嚼带来的饱腹感——你可能会发现,原来不用刻意节食,也能轻松控制食量。健康,有时候就藏在这些小小的选择里。

参考文献:

Dicken, S.J., Jassil, F.C., Brown, A. et al. Ultraprocessed or minimally processed diets following healthy dietary guidelines on weight and cardiometabolic health: a randomized, crossover trial. Nat Med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5-03842-0

Tags: 明明吃的是 “健康速食”,为啥还是瘦不下来?警惕!“低盐低脂” 的超加工食品,可能悄悄让你囤内脏脂肪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