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Reg Anesth Pain Med:儿童心脏手术胸廓侧切术后,椎旁阻滞优于伤口局部浸润的镇痛效果

来源 2025-08-06 12:21:39 医疗资讯

儿童心脏手术虽常伴随创伤最小化的手术入路(如胸廓侧切术),但术后剧烈疼痛仍普遍存在。充分的术后镇痛不仅能提升患儿舒适度,还有助于促进肺功能恢复及早期康复。当前,阿片类药物依然是术后镇痛的主要手段,但其副作用(呼吸抑制、恶心呕吐、肠道动力降低等)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儿童患者中更需谨慎使用。因此,多模式镇痛中的区域麻醉技术逐渐受到关注。

椎旁阻滞因其可提供单侧胸廓侧块状麻醉、减少系统性阿片用量及并发症等优势,已在成人胸部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儿童,尤其是心脏手术患者中,其疗效和安全性证据相对不足。一方面,因需全身抗凝,脊髓内麻醉(如硬脊膜外阻滞)存在出血风险,椎旁阻滞被视为更安全的中风险区域阻滞手段。另一方面,伤口局部浸润虽简便,但对深层或内脏痛的控制力较弱。

近期,发表于Regional Anesthesia and Pain Medicine杂志的一项研究,围绕儿童心脏手术胸廓侧切术后镇痛策略展开,系统比较了术后椎旁阻滞(PVB)与伤口局部浸润镇痛(LAWI)两种方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纳入年龄6至14岁的先天性心脏缺损患儿,探讨二者在减少阿片类药物消耗、缓解术后疼痛、及促进术后恢复方面的作用。

本研究为单中心、随机、双盲(患者、护理人员、数据采集者及分析者均未知晓分组)的对照试验。入组对象为6-14岁,体重≤50kg,因心房或室间隔缺损接受胸廓侧切术的儿童。排除重症、既往手术、凝血功能异常等患者。

共随机纳入100例患者,分为两组:椎旁阻滞组(n=50)与伤口局部浸润组(n=50)。所有患者均于术后在T4-T5椎体水平接受超声引导下的椎旁阻滞或生理盐水假注射,同时在切口和引流口处进行对应药物或盐水的局部浸润,保证双盲设计。椎旁阻滞使用0.375%罗哌卡因3 mg/kg,伤口浸润用量为0.5 mL/kg,最大分布至切口全长。

术中采用统一麻醉方案,术后镇痛采取逐级给予策略,由镇痛评分指导非阿片及阿片药物使用。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24小时累积的阿片类药物(仅用舒芬太尼)用量;次要指标包括6、12、18、24小时的面部表情评分(Faces Pain Scale-Revised, FPS-R),使用阿片的患儿比例以及首次疼痛评分≥4分的时间。此外,观察机械通气时间、ICU及住院时长,以及恶心呕吐和呼吸抑制等并发症。

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年龄平均7岁,体重约25 kg,男女比例大致均衡,手术类型以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为主,术中舒芬太尼用量相近(约1.7 µg/kg)。基线无重大差异。

术后24小时内,椎旁阻滞组的舒芬太尼用量显著低于伤口浸润组,平均0.3±0.4 µg/kg对比0.6±0.5 µg/kg(p=0.004),减少近50%。另外,使用阿片的患者比例也较低(42%对60%),虽未达到统计显著(p=0.072)。

Tags: Reg Anesth Pain Med:儿童心脏手术胸廓侧切术后,椎旁阻滞优于伤口局部浸润的镇痛效果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