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听说打疫苗可能得心肌炎,我还该不该打?”
这个问题,曾让许多人在新冠疫苗接种站前心生犹豫。它并非空穴来风——全球科学界早已确认,mRNA疫苗与极少数年轻男性心肌炎风险的增加存在关联。
但“有关联”只是一个模糊的起点,真正关键的问题是:这个风险到底有多大?与感染新冠病毒本身带来的风险相比,孰高孰低?万一发生,后果又有多严重?
过去,我们只能基于早期、有限的数据进行推测。如今,一份覆盖近亿剂接种的全球性研究,连同多项长期随访,为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份迄今为止最清晰的答卷。答案,远比一个简单的“安全”或“不安全”的标签更为复杂,也更为肯定。
01 心肌心包炎——mRNA疫苗最明确的风险信号,但风险究竟几何?
早在2022年,美国疾控中心(CDC)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通过疫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VAERS)和主动监测研究,就已捕捉到mRNA疫苗与心肌炎/心包炎之间存在关联信号,这一发现是全球疫苗安全监测体系有效运行的体现。
那么,心肌炎风险到底有多大?随后,科学研究开始致力于精确量化这一风险。一项发表于权威期刊《疫苗》的大型全球性研究,汇总分析了超过9900万剂mRNA疫苗接种数据。该研究证实,接种第三剂mRNA疫苗后,心肌炎风险升高6.9倍,但其绝对发生率依然很低,低于每10万人36例。值得注意的是,新冠病毒感染本身引发心肌炎的风险更高,约为每10万人65例。
疫苗相关心肌炎的预后又如何?2024年法国一项针对4635例心肌炎患者的随访研究给出了令人安心的答案:疫苗相关病例的18个月并发症发生率为5.7%,显著低于新冠感染相关组(12.1%)和传统心肌炎组(13.2%)。这为评估两者风险提供了客观依据。
基于海量数据,美国FDA于近期发布了Moderna COVID-19疫苗(2024–2025配方)紧急使用授权(EUA)审查备忘录,详尽评估了疫苗更新背景、免疫原性、安全性与获益-风险比,进一步明确了风险人群特征:全球逾亿剂随访证实,6个月–11岁儿童接种mRNA疫苗后92.6%不良事件为轻度,严重事件约7.4%,死亡0.2%且无一例被认定与疫苗相关;但12–24岁男性接种后1–7天内心肌炎/心包炎风险最高,需继续重点监测。
其潜在机制可能与“分子模拟效应”有关——即免疫系统将疫苗产生的Spike蛋白误认为心脏自身蛋白,从而引发交叉免疫反应。2025年《循环》杂志发表的心肌炎研究利用AAV-cMyMHC-Cre小鼠模型,系统验证心肌炎主要源于心肌细胞自身抗原引发的内源性免疫反应,而非传统认为的病毒持续感染。实验显示,心肌细胞特异性缺失MHCI分子可显著抑制CD8+T细胞浸润与心肌损伤,证实心肌细胞抗原呈递是驱动免疫攻击的关键环节。

此外,绝大多数报告的疫苗相关心肌炎病例症状轻微,通过常规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和休息后能够迅速好转、完全康复,预后优于由新冠病毒感染本身引发的心肌炎。
02 新冠疫苗还有哪些明确的不良反应?
随着监测数据的海量积累,科学家们得以描绘出其他一些极其罕见的不良反应图谱。这些事件的发生率通常低于百万分之一,若非全球规模的接种,它们甚至难以被统计学捕捉到。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布基纳法索一项基于自发报告系统的研究曾引发关注,数据显示57.9%的疫苗相关不良事件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头痛、肌痛、神经根病变等。但深入分析表明,这些症状中90%以上为轻度反应,无需特殊治疗即可在3天内缓解,仅极少数发展为严重事件。
其中,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是关注焦点之一。研究确认,其与某些腺病毒载体疫苗存在潜在关联,接种后GBS的风险约升高2.5倍。但对比数据显示,新冠感染导致GBS的风险约为疫苗相关风险的6倍,且疫苗相关GBS患者的康复率超过95%,极少遗留后遗症。
▌热性惊厥
美国FDA在2025年更新的mRNA疫苗产品说明中,正式将热性惊厥列入上市后监测发现的不良反应清单,并认为存在“合理的关联”。研究显示,热性惊厥多发生于幼儿群体,与疫苗接种后发热引发的神经系统应激反应相关,通常在接种后1-2天内出现。绝大多数患儿发作持续时间短于5分钟,且无远期神经损伤风险。FDA强调,幼儿感染新冠后发生热性惊厥的概率,高于接种疫苗后的风险,接种疫苗仍是降低幼儿重症风险的重要措施。
▌血栓风险
某些腺病毒载体疫苗曾被发现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综合征(TTS)/疫苗诱发免疫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VITT)相关,研究显示接种腺病毒载体疫苗第一剂后,TTS/VITT合并发生率约为3.2–16.1例/百万剂,而mRNA疫苗同期仅0.008–0.01例/百万剂,其相对风险升高约3.2倍。其总体发生率仍极低,约为1-5例/百万剂,主要集中在年轻女性群体。同期研究估算新冠感染后TTS样血栓事件约20–50例/百万感染者,显著高于疫苗相关风险;且感染后死亡率、重症率均高于疫苗组。
03 新冠疫苗的公共卫生价值——获益与风险的量化分析?
当我们审视了天平一侧的“风险”后,必须用同样严谨的目光审视另一侧沉甸甸的获益。中国疾控中心专家指出,接种疫苗可显著降低重症与死亡风险,降幅超过90%,而严重的异常反应发生率极为罕见,约为百万分之一。与此同时,美国FDA与CDC的持续监测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接种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在极少数报告的死亡案例中,经过详尽调查,绝大多数报告案例最终评估认为与疫苗无直接因果关系。
▌直击核心:死亡风险的巨幅落差
中国香港地区2022至2023年奥密克戎流行期间的真实世界数据给出了对比:完成全程接种(至少2剂)者,感染新冠病毒后的病死率(IFR)为0.1%。未接种或仅接种1剂者,感染后的病死率高达1.91%。
这意味着,疫苗接种将死亡风险降低了近20倍!这个数据并非夸张,而是基于百万级真实世界病例、官方死亡登记与疫苗记录链接分析得出的稳健结论。
▌全球视野:数千万人免于罹难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领导的全球建模研究估计,在新冠疫苗问世的头一年(2020-2021),全球因新冠疫苗接种而避免了超过1900万人的死亡。其中,美国避免了约300万人死亡。疫苗,无疑是这场百年大疫中扭转战局的最强大武器。
▌面对变异,保护力依然坚挺
即便病毒不断变异,如2024年初主导流行的JN.1谱系,美国FDA总结指出,虽然疫苗对预防有症状感染的效果有所下降,但在预防住院、重症和死亡方面,依然保持着非常显著的保护效力。疫苗训练出的免疫记忆,在关键时刻能为我们提供至关重要的底线保护,避免医疗系统被击穿。
不过,不同收入国家间,疫苗接种的获益存在差异。高收入国家因疫苗普及较早,每万人可避免66例死亡;低收入国家每万人仅能避免2.7例死亡,反映出疫苗可及性的不平等。研究估计,若世卫组织2021年底“为各国40%人口接种疫苗”的目标实现,可额外避免59.93万人死亡,其中59.7%集中在中低收入国家。
04 结语:信任建立在科学与理性之上
科学就是这样建立在“风险-获益比”天平之上。
风险端:发生率在百万分之一级别的、主要集中于特定人群的、且绝大多数可逆、可治愈的罕见不良反应。
获益端:将死亡风险降低数十倍、在全球范围内拯救了数千万生命、构筑了社会群体免疫屏障的公共健康获益。
目前,中国疾控中心、世界卫生组织、美国FDA和CDC等全球顶级卫生机构持续的共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和患有基础疾病的高风险群体,接种新冠疫苗(包括及时接种更新的加强针)仍然是经济、有效的自我保护手段。
科学的价值不在于宣称“绝对零风险”——那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科学的伟大在于,它能够诚实地区分“极其微小的风险”与“无比巨大的获益”,并指导我们做出最明智的抉择。信任科学,基于数据做决策,是我们每个人在后疫情时代,送给自身健康最好的礼物。
参考文献
[1]中疾控专家:接种新冠疫苗不良反应率为百万分之一,获益远远大于风险https://www.21jingji.com/article/20220401/herald/56c8a3e6d7e8bfbb734d2df7179818b7.html
[2]Le Vu, S., Grangé, S., Bennis, Y., et al. (2024). Long-term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myocarditis attributed to COVID-19 mRNA vaccination, SARS-CoV-2 infection, or conventional etiologies. JAMA, 332(16), 1357–1367. https://doi.org/10.1001/jama.2024.18933
[3]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2024). 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 (EUA) Amendment Review Memorandum: Moderna COVID-19 Vaccine (2024–2025 Formula) [PDF]. https://www.fda.gov/media/177206/download
[4]Vanti S, Dyer C, Ingimarsdóttir IJ, et al. Joint adaptive immune mechanisms mediate cardiac injury after COVID-19 vaccination[J]. Circulation.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30, 2025.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25.074644.
[5]Ioannidis JPA, Pezzullo AM, Cristiano A, et al. Global Estimates of Lives and Life-Years Saved by COVID-19 Vaccination During 2020-2024[J]. JAMA Health Forum. 2025 Jul 3;6(7):e252223. DOI: 10.1001/jamahealthforum.2025.2223.
[6]Watson OJ, Barnsley G, Toor J,et al. Global impact of the first year of COVID-19 vaccination: a mathematical modelling study[J]. Lancet Infect Dis. 2022 Sep;22(9):1293-1302. DOI: 10.1016/S1473-3099(22)00320-6. Epub 2022 Jun 23. Erratum in: Lancet Infect Dis. 2023 Oct;23(10):e400. DOI: 10.1016/S1473-3099(23)00566-2.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