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没时间锻炼?“碎片化运动”也OK!《柳叶刀》2.5万人研究:善用日常间歇也能强身防病

来源 2025-11-06 12:18:22 医疗资讯

提起健康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标准总让不少人望而却步:白天要上班、晚上要顾家,哪有整块时间专门运动?这种“想动却动不起来”的焦虑,成了很多人远离运动的借口。

然而,越来越多的权威研究正在打破这种困局:无需专门奔赴健身房,不用纠结于在特定时间内凑够时长,日常生活中那些碎片化运动,就能获益!

01 碎片化运动的神奇力量

“没时间运动”或许是很多人的核心痛点。传统上,人们更多地关注休闲时间进行的锻炼对健康的影响,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将中高强度间歇性生活方式身体活动(MV-ILPA)融入日常生活,可能比计划和结构化的长时间锻炼更可行。这种运动方式以“短时间、高强度、见缝插针”为特点,其健康效益已被多项大样本研究证实。

例如,2023年发表在《柳叶刀・公共卫生》的研究(基于英国生物银行25241名不运动成年人的8年随访数据)表明,即使是短暂的、非锻炼形式的中高强度间歇性生活方式身体活动(MV-ILPA),也能显著降低非锻炼人群的全因死亡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

图片

MV-ILPA是指作为日常生活活动一部分的短暂(<10分钟)活动,例如快速步行、爬楼梯、做家务等。这种活动不需要专门的时间安排、准备,也不需要特殊的设备或场所,因此更具实践性和可及性。

研究结果显示,在平均7.9年的随访期间,共发生了1111例死亡和824例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与持续时间少于1分钟的活动相比,持续时间为1到<3分钟、3到<5分钟和5到<10分钟的MV-ILPA活动,全因死亡风险分别降低了34%、44%和52%;对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这些活动的降低幅度分别为29%、38%和41%。这表明,即使是短暂的MV-ILPA活动,也能显著降低非锻炼人群的死亡和心血管事件风险。此外,研究还发现,当MV-ILPA活动中包含一定比例的高强度活动时,这种保护作用更为明显。例如,当短于1分钟的MV-ILPA活动中至少有15%是高强度活动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也会降低。

碎片化运动的一大优势是“易坚持”。将有氧运动拆分为每次10分钟以上的短时间活动,累计达到周目标时长,其降压、控糖效果与单次长时间运动相当。研究人员指出,日常中的追公交、爬楼梯、搬重物等活动,能实现与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相似的益处,且无需专门准备装备和场地,对“运动新手”或“久坐族”而言,比健身房训练更容易长期坚持。这种“无门槛”的特点,使其成为提升人群整体运动水平的理想选择。

02 运动的好处真的是太多了!

习惯了规律的碎片化运动之后,我们可以把碎片化运动升级为定期锻炼。运动对健康的价值早已被科学反复验证,但其益处的广度和深度仍在不断被刷新。运动不仅仅可以减肥,实际上,从基础的生理调节到复杂的认知保护,规律运动几乎贯穿了健康维护的全维度。

▌降低死亡风险,延长健康寿命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团队开展的一项涵盖85项研究的系统性评价与荟萃分析显示,长期坚持运动的成年人,全因死亡风险可降低29%~39%,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约40%;即便是从“完全不运动”转变为规律运动,全因死亡风险也能降低22%~27%。

图片

当运动量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最低标准时,死亡风险已能下降约40%,后续即使增加运动量,获益增幅也会逐渐递减,这意味着“适度运动”即可收获核心健康价值。

▌守护心血管,抵御多种慢病

心血管系统是运动获益最直接的领域。2024年,《英国运动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天仅需3.4分钟的剧烈间歇性运动,就能使不良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45%,其中女性心衰风险更是降低67%。

图片

运动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血脂代谢(降低“坏胆固醇”、升高“好胆固醇”)、稳定血压等多重机制,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中风等严重疾病的发生概率。此外,运动对代谢健康的改善同样显著,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这也是心血管保护的重要间接作用。

▌延缓大脑衰老,保护认知功能

运动对大脑的保护作用近年来备受关注。澳大利亚科学家发表在《衰老与疾病》的研究证实,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能显著改善65-85岁健康老年人的海马体依赖性认知功能,且这种改善效果可维持至少5年;MRI扫描显示,HIIT还能逆转海马体等脑区的年龄相关性体积减小,而低强度和中等强度运动则无此效果。其机制可能与运动增加脑血流量、减缓神经炎症、调节神经营养蛋白分泌有关,为预防老年认知衰退提供了可行方案。

图片

▌维持身体机能,预防机能退化

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指南明确指出,运动对肌肉量、骨密度和关节功能的维护至关重要。每周2次的抗阻训练能有效延缓肌肉流失,维持基础代谢率;而有氧运动与柔韧性训练的结合,可改善关节活动度,降低老年人跌倒风险。对于久坐人群,运动更是打破“机能退化恶性循环”的关键,即使是少量活动,也能改善腰酸背痛、体态失衡等问题。

03 如何运动?

基于多项权威指南和研究结论,碎片化运动的落地无需复杂计划,关键在于“主动创造强度”和“科学累积”。以下是分场景、可执行的具体建议。

▌先明确“有效运动”的核心标准

并非所有日常活动都能产生健康获益,需满足“强度”和“累积量”两大核心条件,可通过主观感受和客观指标判断。

强度判断:中等强度表现为“心跳加快、呼吸加深,能说话但不能唱歌”(如快走、快速拖地,代谢当量≥3.0METs);高强度表现为“心跳急促、说话需停顿”(如快速爬楼、搬重物,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85%~95%,最大心率计算公式:208-0.7×年龄)。当然,具体强度的判断还需结合个人的健康状况、体能水平和运动习惯,以确保安全和效果。

累积标准:参考ACSM指南,每周需累积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活动,可拆分至每天多次完成,单次≥1分钟的高强度活动或≥1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均计入总量。

▌分场景创造碎片化运动机会

无需刻意安排时间,在通勤、居家、工作间隙即可轻松实现。

通勤途中:提前1-2站下车,以“快走至微微喘气”的速度抵达目的地;选择爬楼梯代替电梯,即使仅1-2层也能累积强度;停车场刻意停远,增加步行距离并加快步速。

居家场景:拖地、擦窗户时加快动作频率,增加手臂发力;取高处物品时踮脚伸臂,强化核心和腿部;快递到货后快速搬运包裹,每次持续1~2分钟;看电视广告时做开合跳、波比跳等高强度动作,每次30秒至1分钟。

工作间隙:每坐30~60分钟起身活动,可在办公室做深蹲、踮脚或快速走动;接电话时站立并踱步,增加非静坐时间;午休时绕办公楼快走10分钟,达到中等强度标准。

▌分人群的个性化调整方案

不同人群的身体基础不同,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参考《运动处方中国专家共识》的三阶段模式(适应期、提高期、稳定期)调整。

久坐新手:从每天3次1分钟高强度活动(如快速爬1层楼)开始,适应1-4周后逐渐增加至每次2~3分钟,每周5~6次;同时搭配每周2次的静态拉伸,预防肌肉酸痛。

中老年人:优先选择低冲击的碎片化活动,如快速散步、太极中的发力动作,每次2~3分钟,避免跳跃、搬重物等可能损伤关节的动作;每周增加2次平衡训练(如单腿站立),降低跌倒风险。

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开展,初期以中等强度活动为主(如快走),每次10分钟,每天2~3次;避免清晨空腹高强度运动,运动中监测血压、血糖变化。

▌规避风险的4个关键原则

运动前热身:在开始任何运动之前,进行5分钟的低强度热身是必不可少的。热身可以帮助你的身体逐渐适应即将进行的活动,减少受伤的风险。简单的热身动作包括慢走、关节环绕(如肩部、手腕、膝盖的旋转)等。这些动作能够提高肌肉温度,增加关节灵活性,让身体为接下来的运动做好准备。

高强度活动后的主动恢复:高强度活动后,身体需要一个平稳的过渡期来恢复。主动恢复,如慢走2分钟,可以帮助心率平稳下降,避免因突然停止运动而导致的心脏负担过重。此外,主动恢复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身体更快地清除代谢废物,减少肌肉酸痛。如果刚刚完成了一段快速爬楼梯的高强度活动,慢走几分钟可以帮助你平稳地从高强度状态过渡到休息状态,让身体更好地恢复。

出现不适立即停止:运动过程中,如果出现胸痛、头晕、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这些症状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提示可能存在健康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不要勉强自己继续运动,必要时应立即就医。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忽视身体的任何不适信号。

减少久坐:即使已经达到了每周的运动目标,也要注意减少长时间的久坐。建议每小时起身活动1~2分钟,进行简单的伸展或走动。例如,可以利用工作间隙站起来伸展一下身体,或者在看电视时起身走动几分钟。这些简单的活动可以帮助保持身体的活跃状态,减少久坐带来的健康风险。

04 结语

这些结论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即运动无需追求“完美”,只要“动起来、有强度”,就能收获健康回报。

在生活的忙碌中,健康其实触手可及。无需长时间的健身房锻炼,日常的碎片化运动,如快走、爬楼梯、做家务,都能显著降低死亡风险,保护心血管,延缓大脑衰老。这些简单活动,累积起来就是对抗慢性病、延长寿命的强大力量。尤其对久坐族、中老年人或运动新手来说,这种零门槛的运动方式,正是打破“不运动循环”的最佳入口。

能长期坚持的运动,才是最好的运动!

参考文献

[1]AHMADI MN, HAMER M, GILL JMR, et al. Brief bouts of device-measured intermittent lifestyle physical activity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mortality in people who do not exercis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Lancet Public Health, 2023;8(10):e800-e810. DOI: 10.1016/S2468-2667(23)00183-4.

[2]YU R, DUNCOMBE SL, NEMOTO Y,et al. Physical activity trajectories and accumulation over adulthood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Br J Sports Med, 2025;59(17):1228-1241. DOI: 10.1136/bjsports-2024-109122.

[3]STAMATAKIS E, AHMADI M, BISWAS RK, et al. Device-measured vigorous intermittent lifestyle physical activity (VILPA) and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evidence of sex differences[J]. Br J Sports Med, 2025;59(5):316-324. DOI: 10.1136/bjsports-2024-108484.

[4]LIANG W, WANG X, CHENG S,et al. Effects of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on the parameters related to physical fitness and health of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Sports Med Open, 2024;10(1):98. DOI: 10.1186/s40798-024-00767-9.

Tags: 没时间锻炼?“碎片化运动”也OK!《柳叶刀》2.5万人研究:善用日常间歇也能强身防病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