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程书钧院士:与肿瘤“和平共处”,是生命智慧,更是科学策略

来源 2025-11-06 12:15:49 医疗资讯

编者按:当癌症治疗逐渐告别“你死我活”的战争隐喻,一种名为“带瘤生存”的新理念,正为无数患者开启一扇通往“智慧共生”的大门。这不仅是治疗策略的转变,更是一场生命观的革新,其目标直击更长的生存期与更高的生活质量。在第七届华夏肿瘤论坛上,中国工程院程书钧院士在媒体采访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这一前沿观点,引领我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肿瘤的关系。在他看来,理解并接纳“带瘤生存”,或许是我们应对癌症挑战时,最需要具备的科学认知与生命智慧。

一、观念转变:从“带病生存”到“带瘤生存”

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创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癌症治疗领域正经历一场深刻的革命。过去“谈癌色变”的普遍恐慌逐渐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理性的认知——与癌症和平共处,已成为许多患者可行的生存状态。

在此背景下,“带瘤生存”已不再只是一个医学概念,而是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目标。这一理念标志着临床策略的根本转变:从过去追求“你死我活”的根治性战役,转向强调“智慧共生”的慢性病化管理模式。随着该理念逐步深入公众视野,它不仅重塑着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也为家属和社会带来多维度影响,有助于缓解心理恐惧、引导科学决策并推动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深远意义。

程书钧院士指出,从本质上看,“带病生存”是伴随人类衰老的一个普遍规律。例如糖尿病,并不会因使用胰岛素就彻底痊愈;高血压也需长期服药控制。我们生命后期的许多状态,其实都可视为“带病生存”。对此,存在两种认知视角:一是将其定义为“疾病”,强调“带病”;而我更倾向于另一种——将其理解为衰老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我们不拒绝现代医学的合理治疗,同时更主动地依靠自身,通过调整生活方式与心理状态与之共存。这不仅是观念的转变,更模糊了“疾病”与“非疾病”的绝对界限,有助于我们以更平和的心态进行健康管理。基于此,对慢性肿瘤的认识也应如此。

二、认知革新:理解肿瘤是衰老的一部分

那么,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带瘤生存”? 或许首先要从根本上理解,肿瘤的发生与衰老本身密切相关,它并非总是生命的紧急例外,而可能只是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阶段。

中国工程院程书钧院士表示,在衰老过程中,体内出现肿瘤细胞其实相当普遍,但并非所有肿瘤细胞都具备致命威胁。就像我们无法彻底清除所有衰老细胞一样,体内存在少量癌细胞并不必然危及生命,只要不影响重要器官功能,个体依然可以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的患者有必要理解:携带肿瘤,是衰老过程中一个可能遇到的、并不特殊的状况,它不等于生命终点的宣判。反之,若将肿瘤视为绝症,只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反而不利于整体健康。

三、未来路径:科学治疗与积极生活相结合

在慢性病化管理已成为现代医学共识的今天,或许应以同样的智慧来看待某些类型的肿瘤。“带瘤生存”并非无奈之举,也可能是一种基于科学认知的积极策略。

程书钧院士强调,“带瘤生存”在某种意义上与“带病生存”内涵一致。未来我们需要加强相关科普,让广大患者认识到,在医生的科学管理下,与部分肿瘤长期共存是完全可能的。这不仅能减轻患者的心理恐惧,也能将医疗资源更精准地服务于急需人群——大量的康复主战场应当回归家庭与社会,让患者回到正常生活与自然环境中去。这种“医院科学治疗”与“家庭积极生活”相结合的模式,才是对患者最有益的长期策略。

Tags: 程书钧院士:与肿瘤“和平共处”,是生命智慧,更是科学策略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