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支修益教授谈癌症早筛新突破:多组学联合检测+便携设备,未来在家就能筛查肿瘤?

来源 2025-11-06 12:15:51 医疗资讯

编者按: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肿瘤筛查领域正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在本期对话大咖采访中,全国控烟与肺癌防治协作组组长、中国胸外科肺癌联盟主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支修益教授为我们描绘了未来肺癌筛查和早诊早治的蓝图。从多组学联合分子标志物检测的便捷性,到胸部低剂量螺旋CT结合人工智能的高效性辅助诊断工具,再到居家癌症早筛设备的普及化,这些肺癌筛查前沿技术不仅有望大幅提升早期患者的早诊率和长期生存率,更将推动肺癌筛查向精准化、无创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医悦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肺癌筛查可能朝着哪些方向发展?

支修益教授:未来,肺癌早筛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带有人工智能辅助的新一代影像系统+多组学分子标志物联合检测的多维度评估。目前,许多检测公司的分子标志物如肺癌血清抗体七项、DNA甲基化和循环肿瘤细胞等项目较为分散,患者往往需要多次抽血,每次几毫升不等,这不仅給肺结节人群带来诸多不便,也大大增加了经济成本。我们希望将针对肺癌的有效分子生物标志物向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一样整合到一个检测套餐中,只需两毫升液体即可完成几个分子标志物的检测。这种多组学联合分子标志物检测不仅便于医疗机构实施,还能减少患者的抽血次数和费用,提升肺癌筛查的便捷性和可及性。

目前,肺癌分子标志物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各省级三甲医院的肺结节诊疗会诊中心和肺癌早诊早治中心。然而,地市级医院和县域医院的液体活检技术尚未普及,无论是无创还是有创技术,以及包括分子标志物和基因检测的液体活检项目,都需要进一步推广到县域医院或一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进一步下沉到基层。我们希望各企业公司要有公益心,医疗机构要有爱心,医保部门要給优惠政策,让分子标志物检测等各项新技术惠及更多人群。

此外,我们还希望利用过去十几年积累的肺结节人工智能大数据,例如通过分析数以万计肺结节的形态学特征(如良性结节通常密度均匀、边缘光滑,恶性结节可能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通过动态观察肺结节大小、边缘和密度的变化来指导临床医生决定是否需要临床干预。胸部薄层CT扫描+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工具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肺结节的性质和复查间隔的时间,通过有分子标志物在内的多维度评估和多学科会诊为临床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和数据支持。目前,我们在省级三甲医院已积累了数万到十几万例肺结节的大数据资料,但县域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应用仍需加速加强普及推广工作。

在肺结节多维度评估的价格方面,也希望医院检测部门和学科之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应尽快突破目前的价格门槛和框架,在各级医保政策支持下,使肺癌早筛技术普惠大众,让更多百姓受益。针对肺癌的未来主流检测技术,胸部低剂量螺旋CT结合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工具、肺癌血清抗体和DNA甲基化检测等技术,具有高特异性和稳定性,已在北上广等省级城市医疗机构普遍应用。我们希望这些技术能尽快下沉到基层,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肺癌筛查能力和肺结节诊疗水平。

同时,我们需为人工智能设定合理门槛,对于直径大于或等于6mm的肺小结节再给出临床报告,避免目前普遍存在的过度诊断和多度治疗引发患者的“过度恐慌”。必须明确指出的是,根据国内外大量的临床数据提示:首次做胸部CT发现的肺小结节95%以上都是良性的、炎性的和陈旧性的,无需临床过度干预,更不需要发现肺结节就直接手术切除。因此,科学合理的筛查模式、早期肺癌的诊断标准和肺结节干预策略至关重要。

未来,表观遗传学和单细胞测序技术将为肺癌筛查和肺结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带来更大的帮助。例如,北京中关村论坛展示的便携式快速检测设备,有望像便携式血压计和血糖计一样,实现居家肺癌早筛,进一步提升筛查的便捷性和普及性。

肺癌作为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是我国城镇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肺癌筛查、肺结节多维度评估和早期肺癌的微创治疗等方面科普宣传,推动肺癌早筛技术向精准化、无创化、智能化、普惠化方向发展,将分子标志物、肺癌血清抗体、DNA甲基化、循环肿瘤细胞和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下沉到基层。随着国家政策和医保政策的支持,以及技术成本的降低。肺癌早筛和早期肺癌的微创外科的关键要点通过培训,进一步规范我国肺癌筛查和肺癌早诊早治将成为“健康中国2030”的重要内容,显著提高肺癌患者的早诊率和生存率,让肺癌真正成为一种可管理的慢性病,实现科学防治,健康中国。

医悦汇:基层医疗机构在肺癌筛查和肺癌早诊早治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您认为目前基层在肺癌筛查能力提升方面上存在哪些短板?如何通过技术下沉和人才培养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肺癌筛查水平和质量?

支修益教授:

1. 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和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存在差异

发达地区县域医院和县域医院以下医疗机构医疗设备完善,而欠发达地区和边远地区县域医院则缺乏筛查设备和技术,人才培养和建设水平也存在一定差距。例如浙江杭州和江苏无锡的县域医院都有胸部CT,有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有CT,有些县域医院都有车载CT,可以到乡镇社区开展肺癌筛查。而贵州毕节地区有些县域医院则仍靠胸片进行肺癌筛查。我们应加大卫生政策支持和癌症筛查设备投入,进一步开展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工作,欠发达地区行政领导和卫生局要上一级向领导说明目前存在方方面面的困难,争取最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

2.  基层地区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基层全科医生对肺癌筛查认知不足,阅片技能有限,又严重缺乏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工具,针对肺结节易出现漏诊误诊。

我国虽出台很多肺癌临床诊疗规范指南和肺结节诊疗专家共识,但并没有进行广泛推广巡讲,欠发达地区和边远地区缺乏规范化技能培训,部分基层医务人员未掌握最新临床指南和诊疗规范。主流媒体、专业媒体和卫生主管部门应推动这些指南和规范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今年,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学会和中国抗癌协会等多家学协会,中国癌症基金会和中国初保基金会和许多医药公司和检测公司会将肿瘤防治重点、新技术新设备下沉到基层,通过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基层人员肿瘤诊疗能力。地市级以上医院筛查指南和远程会诊技术落实较好,但县域医院以下县乡村一体化建设仍不完善,需进一步强化县乡村一体化诊疗模式和省市县医联体合作模式,实现双向转诊和远程会诊,确保早期肺癌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中国癌症基金会全国控烟与肺癌协作组计划建立专项基金帮扶贫困患者,最大限度减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3. 医学信息化在多数发达地区已经普及,但部分欠发达地区缺乏硬件设施和统一管理体系,筛查数据难以整合,影响肺结节人群的随访和评估。

边远地区百姓,特别是肺癌高危人群对肺癌筛查重要性认识不足,除费用和传统理念因素外,还存在侥幸心理。肺癌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出现临床症状就诊确诊肺癌时多是局部晚期或晚期肺癌,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边远地区肺癌防治科普宣传工作也存在许多问题。我们需将肺癌防治和早诊早治科普宣传视野拓展到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肺癌筛查政策,利用CT筛查车为边远地区肺癌高危人群提供筛查服务,对贫困家庭因肺癌筛查发现的早期肺癌患者给予救济。

我们呼吁各级学会协会向基层下沉,向欠发达地区倾斜,救助贫困家庭,使肺癌筛查落实到家家户户。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如江浙、吉林、云南等地区筛查经验,开展基层人员培训和肺癌防治科普宣传,通过早期发现早期肺癌提高治疗效果。送医疗到基层需基层卫生主管部门支持和配合,做好相关的基数调查、融媒体宣传、迎接对口帮扶的各项准备工作。边远地区人员流动少,数据信息收集完整,建立肺结节数据库更为容易,希望更多边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参与肺癌筛查项目,提高肺癌高危人群参与度,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践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的各项目标。

Tags: 支修益教授谈癌症早筛新突破:多组学联合检测+便携设备,未来在家就能筛查肿瘤?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