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李洁教授谈细胞治疗的伦理挑战:如何确保临床研究的科学性和伦理性?

来源 2025-11-05 12:15:27 医疗资讯

编者按:在肿瘤治疗领域,细胞治疗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为晚期肿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然而,这一新兴技术在临床研究中也面临着诸多伦理审查的挑战。【医悦汇】对话大咖栏目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洁教授从伦理审查的角度,深入探讨细胞治疗的科学性、实验室制备过程、安全性、补偿与知情同意以及随访规定等关键问题。

医悦汇:请问您认为在当前的临床研究中,细胞治疗的伦理审查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李洁教授:细胞治疗是当前晚期肿瘤治疗领域一个极具潜力且重要的发展方向,它在肿瘤治疗中占据着独特且重要的地位。然而,就目前而言,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细胞治疗在监管层面大多还处于以临床研究为主的阶段。这涵盖了干细胞治疗、细胞免疫治疗以及体细胞治疗等诸多方面。不过,博鳌地区是一个特例,博鳌在细胞治疗领域实行“先行先试”政策,甚至干细胞治疗都已有了明确的定价。

我认为,我们更应该深入探讨有关细胞治疗的评价标准,明确什么样的患者才适合接受细胞治疗,但这需要有严格的限定条件,并非患者想做就能做。

细胞治疗的伦理审查要点

作为临床研究或临床试验,伦理审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无论是新药研发、新技术应用,还是医疗器械、诊断试剂等,只要涉及用于人体研究,都必须经过伦理审查。

对于细胞治疗这一特殊的产品,目前我们是将其按照药品来进行管理的,因此在法规层面上,它需要遵循新药临床研究的相关要求。当然,细胞治疗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也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从伦理审查的角度来看,我们所遵循的原则是一致的,医学伦理的核心职责均是保护受试者、研究参与者的权益和安全。

科学性审视

我们首先要从伦理的角度去审视科学性问题。对于细胞治疗产品而言,其前期的非临床研究至关重要。由于细胞治疗的特殊性,它与普通药品存在明显差异。普通药品在制成成品后,可以直接用于动物实验进行临床前研究。然而,细胞治疗尤其是个性化的细胞治疗,其来源是患者自身。例如,我们从患者体内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处理过程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那么,我们该如何获取用于动物实验的样本呢?这在法规上虽有要求,但在实际审查过程中,我们又该如何去审查、去评估呢?这是一个方面。

实验室制备过程审查

另一方面,细胞治疗产品涉及到实验室的制备过程,这与普通药品也不尽相同。普通药品只要提供了GMP认证,证明其生产过程能够达到GMP要求即可。但细胞治疗对实验室的安全性、质量控制有着更为严格和特殊的要求。例如,细胞在采集后需要经过冷冻、运输,然后在实验室进行制备,最后再经过放行用于患者体内。

整个过程的质量控制如何实现?这同样是我们在审查过程中非常关心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产品的稳定性、安全性。从细胞冷冻、运输到实验室制备,再到最终应用于患者,包括冷冻后的复苏、使用时间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我们严格把控。

安全性关注

在研究过程中,安全性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患者是否会因为细胞产品的特殊性而面临一些特殊的风险?在方案设计时,是否有相应的预案和安全监测方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一旦患者出现意外情况,如严重的不良事件,是否能够及时发现、诊断并妥善处理,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后果?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补偿与知情同意

 此外,由于细胞治疗产品风险相对较高,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其未知因素也相对较多。因此,对于补偿问题,包括购买保险等,我们也会格外关注。为临床试验购买保险是伦理审查所强调的,这是保障患者权益的重要措施。

还有知情同意书,知情同意是整个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知情同意书必须明确告知患者研究背景、产品特点、研究目的、风险与获益等关键信息。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隐私保护也成为我们更加关注的重点。当然,更强调的是患者的自愿参加和随时退出的权利,这些都是伦理审查所关注的核心要素。如果知情同意书连这些基本要素都没有涵盖,那么伦理审查很难通过。只有通过伦理审查,才能开展后续的研究工作。

细胞治疗的随访规定

当然,细胞治疗产品具有特殊性,因此在随访方面,法规上有明确的规定。通常的临床研究可以根据药品本身的特性来确定随访时间,但细胞治疗产品则不同。法规明确规定必须随访15年,这是因为细胞治疗存在一些远期未知的毒性,甚至包括第二肿瘤的发生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和观察。

医悦汇:临床试验中的伦理挑战也值得关注。在面临这些挑战时,我们该如何确保临床研究的科学性和伦理性?

李洁教授:作为一名专注于消化道肿瘤的医生,同时也是中国抗癌协会医学伦理专委会的委员,我想从医学伦理的角度,和大家聊聊临床试验相关的一些问题。这可能是很多患者和家属都十分关心的话题。

临床试验的定义与流程

其实,我们现在能够用到的很多新药,都是经过临床试验一步步验证才得以问世的。从最早期的Ⅰ期临床试验,甚至还有零期药物试验,一直到Ⅲ期试验完成,证实其确实有效之后,才能正式上市供患者使用。

临床试验的把控与参与情况

那么,这个试验过程又是由谁来把控的呢? 如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这样的研究型医院,临床新药试验数量众多。每当有患者前来就诊,我们都会考虑是否有适合他们的临床试验项目。如果某个药物或技术可能对患者有益,我们就会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介绍这个研究项目,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参与。如果愿意,我们会进一步详细说明试验的具体情况。然而,在实际沟通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拒绝参与:一种情况是刚提及试验时,一些患者或家属会立刻拒绝,甚至不等医生说完就明确表示不愿意,原因是他们觉得被当“小白鼠”试验,存在对临床试验的误解和抵触情绪。

强烈要求参与:另一种情况则是晚期癌症患者或已接受多种药物治疗失败的患者,听说有新药临床试验且有积极迹象时,会不顾一切地想要参与,甚至家属苦苦哀求,认为这是最后的救命稻草。

这两种极端的反应,都反映出患者和家属对临床试验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 其实,临床试验是一个针对人体的新产品进行科学验证的过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临床试验通常分为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Ⅰ期试验属于早期阶段,比如首次在人体上使用某种药物,或者只有一些很少的人体数据。作为医生,当有研究方带着新药来找我们合作开展试验时,如果是一个很早期的项目,且只有少量前期数据,那么作为受试者或者患者,可能会更关注前期数据是否充分。毕竟,安全是最重要的。然而,如果试验已经到了Ⅲ期,或者上市后的Ⅳ期,情况就有所不同了。Ⅲ期试验的数据已经比较充分,这时候的研究相对来说应该更容易被接受。

但从临床试验本身的性质来看,除非是经过多种治疗都无效的患者,其他情况下,我个人认为,对于患者来说,临床试验其实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患者可以多去了解,不要一开始就拒绝,可能只是多花一点时间和医生、研究团队的人员进行讨论。通过这些讨论,患者可能会有更多的考虑,从而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查

当伦理委员会收到一个项目申请时,我们会从伦理的角度去关注其科学性。但真正的科学性审查是在伦理审查之前进行的。有些医疗机构或医院设有学术委员会,现在更多地被称为临床研究管理委员会,由众多专家委员对项目进行科学性审查,主要关注试验的科学合理性,伦理委员会重点关注的内容包括:

潜在风险与入排标准:查看试验方案是否考虑到了前期动物实验发现的潜在风险,如在动物身上是否存在心脏毒性、骨髓毒性或肾脏毒性等;入排标准是否合理,能否排除高风险人群,如药物前期研究发现对肾脏有损伤,那么在用于人体试验时,如何考虑这一问题,如何设置肾功能要求等。这些都是伦理委员会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补偿与保险:关注患者在试验过程中受到损伤时能否得到积极治疗及以及按照法律法规要求的相应赔偿。

隐私保护:科学审查通常不会过多关注隐私保护问题,但伦理委员会会仔细查看方案设计和知情同意书中关于信息数据隐私保护的告知是否明确。

报告制度:伦理委员会还会关注报告制度。试验开始后,我们无法全程跟踪每个患者的情况,但要求有明确的报告制度,这也是法规所要求的。比如,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安全问题,必须第一时间报告给申办者,也就是项目的组织方、药物企业等。同时,伦理委员会也要及时获知。如果试验过程中发现较多严重的不良事件与药物直接相关,伦理委员会可能会叫停研究,到现场查看情况,要求整改,以确保整个试验过程符合伦理和法规要求,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Tags: 李洁教授谈细胞治疗的伦理挑战:如何确保临床研究的科学性和伦理性?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