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干燥综合征(Sjögren’s disease)一直缺乏能够从根本上改变疾病进程的靶向药物。患者常因黏膜干燥、疲劳、关节疼痛和多系统受累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近日,《柳叶刀》发表了一项名为DAHLIAS的II期临床试验结果,首次证实了nipocalimab——一种新生儿Fc受体阻断剂,在中重度干燥综合征患者中的显著疗效与良好安全性。

研究背景:为何干燥综合征需要新药?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侵犯外分泌腺为主、却可累及全身多系统的慢性自身免疫病。据统计,其患病率约为每10万人中43–60人,女性患者是男性的9–10倍。尽管疾病负担沉重,目前全球尚无任何获批的疾病修饰疗法。患者主要依赖对症治疗,但无法阻止疾病进展。
干燥综合征的病理机制与B细胞过度活化、IgG水平升高及自身抗体(如抗Ro/SSA、抗La/SSB)密切相关。这些自身抗体不仅可作为诊断标志物,更直接参与疾病发生与发展,导致腺体功能障碍和全身性炎症。
DAHLIAS研究设计:严谨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DAHLIAS是一项在全球69个中心开展的II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覆盖法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研究共纳入163名中重度活动性干燥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均血清抗Ro抗体阳性,基线ClinESSDAI评分≥6。
患者按1:1:1比例随机分为三组:nipocalimab 5 mg/kg组(53人)、nipocalimab 15 mg/kg组(54人)及安慰剂组(56人)。每两周接受一次静脉输注,持续至第22周,主要终点为第24周时ClinESSDAI评分较基线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采用ClinESSDAI而非传统的ESSDAI作为主要终点,原因在于后者包含“生物学域”(如IgG水平),在评价像nipocalimab这样直接影响IgG的药物时可能引入偏倚。ClinESSDAI去除了该域,能更纯粹地反映临床疾病活动度。
主要结果:15 mg/kg剂量组疗效显著
研究发现,nipocalimab 15 mg/kg组在第24周时ClinESSDAI评分较安慰剂组显著下降(最小二乘均值差异:-2.65,90% CI -4.03至-1.28,p=0.0018)。而5 mg/kg组与安慰剂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此外,15 mg/kg组在多个次要终点中也表现一致优势,包括:ESSDAI评分改善;ClinESSDAI-4应答率(改善≥4分)达52%,优于安慰剂的34%;复合终点(如STAR、CRESS)应答率更高。尽管患者报告的ESSPRI评分(干燥、疲劳、疼痛)未达统计学显著差异,但15 mg/kg组在所有子项中均呈现改善趋势。

图:nipocalimab的作用机制:从基线到第30周,(A)总IgG、(B)抗Ro60、(C)抗La以及(D)抗Ro52 IgG自身抗体水平随时间变化的观测值(最小预给药值)百分比变化
安全性良好,未发现重大风险
安全性方面,nipocalimab两组与安慰剂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严重不良事件率低(7% vs 5%),无死亡或机会性感染报告。值得注意的是:15 mg/kg组中50%患者出现IgG最低值 ≤6 g/L,但未增加严重感染风险。此外,无患者出现严重低白蛋白血症或因低IgG需要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胃肠道不良事件(如腹泻)在15 mg/kg组略多,但均为轻中度、暂时性。这些数据表明,nipocalimab在有效降低IgG的同时,并未显著损害患者的免疫功能。
表:不良事件的总结

机制探索:自身抗体降低与疗效相关
研究还通过药效学生物标志物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药物机制。nipocalimab治疗导致总IgG、抗Ro60、抗Ro52、抗La抗体水平呈剂量依赖性下降,最高降幅达60%,同时循环IgG免疫复合物、类风湿因子水平也同步下降。事后分析显示,基线自身抗体水平越高,ClinESSDAI改善越明显。以上结果提示,nipocalimab通过阻断Fc受体介导的IgG回收,加速包括自身抗体在内的IgG降解,从而直接干预干燥综合征的核心病理环节。
综上,DAHLIAS是首个在干燥综合征中证实Fc受体阻断剂有效的随机对照试验,不仅为nipocalimab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有力证据,也强化了IgG自身抗体在疾病发生中的致病作用。目前,该药已在美国获批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并在胎儿新生儿溶血病等领域展现潜力。本研究为其在干燥综合征中的III期临床试验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自身抗体介导的疾病开辟了新思路。
原始出处
Noaiseh, Ghaith 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nipocalimab in patients with moderate-to-severe Sjögren's disease (DAHLIAS): a randomised, phase 2,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trial.The Lancet, Volume 0, Issue 0
本文相关学术信息由梅斯医学提供,基于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学术机器人完成翻译后邀请临床医师进行再次校对。如有内容上的不准确请留言给我们。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