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厕所里的手机竟是痔疮 “催化剂”!刷新闻、玩社交的人,得痔疮概率比 “速战速决” 的高 46%

来源 2025-10-21 12:15:16 医疗资讯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日常?清晨揣着手机进厕所,刷着早间新闻醒神;深夜躲进卫生间,借着社交软件打发独处时间;甚至上班摸鱼时,也把厕所当成临时安静角,一蹲就是十几分钟。但你可能没意识到,当你为这几分钟的惬意着迷时,肛门周围的血管正在承受不能承受之重

最近发表在《PLOS One》上的一项研究,就把矛头对准了这个藏在卫生间里的习惯——来自美国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和哈佛医学院的团队发现,在厕所使用智能手机,会让痔疮的患病风险增加46%。这个看似无关痛痒的日常行为,正在悄悄成为肛肠健康的隐形杀手

图片

先搞懂:痔疮不是小毛病,而是大众痛点

提到痔疮,很多人会觉得是难言之隐,羞于提及,却不知它早已是国民级的健康问题。数据显示,痔疮是美国第三大常见的胃肠道门诊疾病,每年有近400万人因为它看医生、跑急诊,相关医疗支出每年超过8亿美元。

在中国,虽然没有完全一致的统计,但肛肠科门诊的接诊数据显示,痔疮患者占比常年超过50%。它不致命,却能让人坐立难安:排便时疼痛、出血,严重时肿块脱出,连走路都得小心翼翼。更有意思的是,过去我们总把痔疮归咎于便秘”“吃太少蔬菜”“怀孕这些因素,但最新研究告诉我们,藏在厕所刷手机里的时间陷阱,可能是被忽略的关键风险。

为什么研究要盯着厕所里的手机

其实早有医生观察到一个规律:蹲厕所时间长的人,更容易得痔疮。比如20世纪80年代就有研究发现,喜欢带报纸进厕所的人,痔疮发病率比速战速决的人高3——因为报纸翻着翻着,半小时就过去了。

现在,报纸变成了智能手机。刷新闻、看短视频、回复消息,这些比翻报纸更上瘾的行为,会让人不知不觉延长蹲厕时间。但一直以来,没人专门做过系统研究:排除年龄、体重、运动习惯这些干扰因素后,厕所用手机痔疮到底有没有直接关联?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团队设计了一项针对性调查。他们找来了143位要做肠镜检查的成年人——因为肠镜能直接观察到肛门周围是否有痔疮,结果比自我感觉更准确。最终,125人完整填写了问卷,包括是否带手机进厕所”“每次蹲多久”“平时运动多不多”“吃不吃纤维食物等细节,两位没参与调查的医生还独立核对了肠镜结果,避免主观偏差。

关键发现:3个数据戳中手机党的痛点

研究结果一出来,很多厕所刷手机的人可能要坐不住了。几个关键数据,直接揭开了这个习惯的健康风险:

1.66%的人在厕所用手机,年轻人更上瘾

调查显示,125名参与者中,有83人(占66%)会在厕所使用智能手机——也就是说,每3个人里就有2个把手机变成了厕所标配。更值得注意的是,用手机的人明显更年轻:平均年龄55.4岁,而不用手机的人平均62.1岁(p=0.001,统计上差异显著)。

这说明年轻人更爱把厕所时间手机时间绑定。毕竟对习惯了碎片化娱乐的年轻人来说,蹲厕所的几分钟,刚好够刷几条短视频、看半篇新闻,却不知这短暂的放松正在积累风险。

图片

如厕时长

2.用手机的人,蹲厕时间翻了5

时间,是这场风险的核心。研究发现,智能手机使用者在厕所的停留时间,远远超过非使用者:37.3%的手机党每次蹲厕超过5分钟,而不用手机的人里,只有7.1%会超过这个时间——差了足足5倍多(p=0.006)。

为什么超过5分钟很关键?因为厕所里的坐姿和平时坐椅子完全不同:普通椅子能支撑臀部和腰部,分散身体重量;但马桶圈只有一圈窄窄的支撑,整个盆腔的压力会全部集中在肛门周围的血管上。就像给气球持续打气,5分钟以内,血管还能承受;超过5分钟,血管会持续充血、肿胀,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痔疮。

3.排除干扰因素后,风险仍增加46%

最有说服力的是多变量分析结果:研究团队排除了年龄、性别、体重(BMI)、运动强度、是否用力排便、纤维摄入量这些因素后发现,厕所用手机的人,得痔疮的风险比不用的人高46%(调整后OR=1.4695%CI1.01-2.14p=0.044)。

简单说,就算两个人的饮食、运动、体重都一样,只要一个人在厕所刷手机,另一个不刷,前者得痔疮的概率就会高近一半。而且研究还发现,手机党在厕所里最常做的事是看新闻54.3%)和刷社交软件44.4%——这些内容很容易让人沉浸式忘记时间,进一步延长蹲厕时长。

图片

痔疮风险的多变量分析

不止痔疮:手机党还藏着一个健康漏洞

研究还意外发现了一个关联:厕所用手机的人,平时运动更少。用代谢当量时间(MET衡量运动强度的话,手机党每周的运动量显著低于非手机党(p=0.017)。

这其实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运动少会导致肠道蠕动变慢,容易便秘,进而增加蹲厕需求;而蹲厕时刷手机,又会延长停留时间,加重痔疮风险。更别说运动本身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肛门周围血管充血的可能——手机党相当于同时踩了运动少蹲厕久两个

研究有局限,但提醒很重要

当然,这项研究也不是完美答案。比如它是横断面研究”——只能看出厕所用手机痔疮有关联,不能完全证明刷手机直接导致痔疮;样本是45岁以上、要做肠镜的中老年人,可能和年轻人的整体情况有差异;而且大家回忆蹲厕时间”“运动多少时,可能会有偏差。

但即便如此,它的提醒价值依然很大。在此之前,医生们聊痔疮风险,大多只关注饮食、便秘这些老话题,很少会问你在厕所用不用手机。现在有了数据支持,未来医生问诊时,可能会多一句关键提醒:下次上厕所,试试把手机留在外面?

对普通人来说,这更是一个低成本护健康的提示——不用花钱买药,不用刻意运动,只要调整一个小习惯,就能减少难言之隐的风险。

3个简单方法,帮你改掉厕所刷手机的习惯

其实要避免这个风险,核心就是控制蹲厕时间,几个小方法就能做到:

1.物理隔离开始:厕所不带手机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手机留在厕所外面。比如早上把手机放在卧室充电,晚上放在客厅沙发上,或者进厕所前把手机交给家人——眼不见心不烦,自然不会想着刷。

2.设个“5分钟闹钟:给蹲厕定个死线

如果实在担心错过重要消息,可以在进厕所前设个5分钟闹钟。研究显示,5分钟以内的蹲厕时间,痔疮风险会显著降低。闹钟一响,不管新闻没看完还是视频没刷完,都先起身——比起后续的疼痛,这点没看完的遗憾根本不算什么。

3.改善排便基础:减少蹲厕需求

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保证每天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相当于1把菠菜+1个苹果+1小碗燕麦),让排便更顺畅;每天喝1.5-2升水,避免大便干结;再配合每天20分钟的散步,促进肠道蠕动——排便快了,自然不用在厕所磨蹭

最后想说:厕所不该是娱乐区

说到底,厕所本该是解决生理需求的地方,不是放松娱乐区。我们总在追求碎片化时间利用,却忘了有些时间留白反而更健康。

下次再想揣手机进厕所时,不妨多问自己一句:这几分钟的快乐,真的值得用后续几天的坐立难安换吗?健康往往就藏在这些不起眼的小习惯里——把手机留在外面,让蹲厕回归高效,就是对肛肠健康最直接的保护。毕竟,没什么比坐得舒服、排得顺畅更重要的事了。

Tags: 厕所里的手机竟是痔疮 “催化剂”!刷新闻、玩社交的人,得痔疮概率比 “速战速决” 的高 46%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