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NEJM:支气管扩张黏液活性药物疗效存疑!研究显示超高渗盐水与羧甲司坦对急性加重无统计学改善

来源 2025-10-06 12:11:04 医疗资讯

支气管扩张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特征为支气管永久扩张,导致黏液潴留和反复的肺部感染。患者通常表现为持续咳嗽、咳痰和频繁肺部急性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肺功能。全球范围内该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给医疗资源带来了较大压力。 目前,治疗支气管扩张的手段多样,其中黏液活性药物因其潜在改善气道分泌物排出的作用而被广泛关注。常见的黏液活性药物包括超高渗盐水和羧甲司坦(Carbocisteine)等。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改变痰液的物理性质,促进分泌物排出,减少感染风险。然而,现有指南对于其疗效的评价存在较大不一致性,且不同地区的临床应用差异明显。

为了填补该领域的证据空白,一项在英国20个临床中心开展的开放标签、随机、2×2因子设计的试验被启动。研究纳入了具有非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症,且表现为频繁肺部急性加重和每日咳痰的患者。排除标准包括当前吸烟者和近期使用过黏液活性药物者,以避免混杂因素的影响。 参与者均接受标准护理,并随机分配到以下四组之一:纯标准护理组、超高渗盐水组、羧甲司坦组以及超高渗盐水加羧甲司坦联合组。研究的主要比较是超高渗盐水与非超高渗盐水,以及羧甲司坦与非羧甲司坦之间的疗效差异。 研究的主要终点是52周内肺部急性加重的次数。次要终点包括疾病特异性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至下一次急性加重的时间以及安全性指标。

图:筛选、随机分组与评估

此次试验共纳入288名患者,结果显示不存在治疗间的交互作用,表明超高渗盐水和羧甲司坦各自的效应独立存在。 具体来看,接受超高渗盐水治疗的患者,52周内平均肺部急性加重次数为0.76次(95%置信区间0.58至0.95),而未接受超高渗盐水的患者为0.98次(95%CI,0.78至1.19)。经过调整,组间平均差为-0.25,P值为0.12,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 羧甲司坦组患者的急性加重次数为0.86次(95%CI,0.66至1.06),与未用羧甲司坦组的0.90次(95%CI,0.70至1.09)无显著差别(调整后差值-0.04,P=0.81)。 此外,次要终点如生活质量评分及至下一次加重的时间也无显著改善。 安全性方面,四组间不良事件,包括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似,显示两种药物在本试验条件下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表:改良意向性治疗人群中的结局

尽管超高渗盐水和羧甲司坦在理论上能够帮助改善痰液性质和促进排出,减少感染,但真实世界中未能显著降低肺部急性加重的发生率。这反映了支气管扩张症的病理复杂性,单一药物的介入可能难以改变疾病的自然进程。 从方法论角度看,试验设计合理,排除了潜在混杂因素,且患者样本涵盖临床常见的中重度病例,结果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推广价值。 在治疗策略上,目前标准护理(包括抗生素治疗、物理治疗等)仍是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管理的核心,黏液活性药物可能作为辅助,且需结合个体化治疗方案。

考虑到本研究中两种药物均未显示显著疗效,未来研究需探讨以下几个方向:1. 多药物联合疗法:结合抗炎、抗感染及黏液调节多重机制的综合治疗。2. 个体化医疗策略:通过精准医学手段识别患者亚群,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3. 新型药物研发:聚焦新的分子靶点,以突破现有治疗瓶颈。 4. 长期随访与真实世界数据:更完整评估治疗效果与安全性。

原始出处

John Hansen-Flaschen,Gregory Tino,Time to Reconsider Mucoactive Agents for Airway Clearanc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0, 0, (undefined).
/doi/full/10.1056/NEJMe2512146

本文相关学术信息由梅斯医学提供,基于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学术机器人完成翻译后邀请临床医师进行再次校对。如有内容上的不准确请留言给我们。

Tags: NEJM:支气管扩张黏液活性药物疗效存疑!研究显示超高渗盐水与羧甲司坦对急性加重无统计学改善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