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科睿唯安引文桂冠奖在英国伦敦揭晓,生理学或医学领域 6 位学者凭借改写人类对疾病与生命机制认知的研究摘得荣誉。作为 “诺奖风向标”,该领域获奖者的成果始终聚焦人类健康核心难题 —— 从癌症治疗困境到免疫防御机制,再到代谢平衡调控,每一项突破都为临床转化与新药研发铺设关键路径,也让全球看到生命科学领域跨地域协作的深远价值。
此次获奖的6位学者分别来自瑞士、美国、加拿大与日本,他们的研究覆盖三大核心方向,每一项成果都历经十余年验证,论文被引频次长期位居全球相关领域前列,其影响力已从实验室延伸至临床诊疗一线。
长期以来,白血病治疗面临 “缓解易、根治难” 的困境,即便患者接受化疗、靶向治疗后病情缓解,仍有近半数人会在数年内复发。加拿大玛格丽特公主癌症中心高级科学家约翰・E・迪克(John E. Dick)的研究,为解开这一谜题提供了关键答案。

2004年,迪克团队首次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体内发现 “白血病干细胞”。这类细胞占白血病细胞总数的比例不足 0.1%,却具备极强的自我更新能力与耐药性,能在化疗药物作用下进入 “休眠状态”,待治疗结束后重新激活并增殖,导致疾病复发。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 “所有白血病细胞均具有增殖能力” 的传统认知,也为癌症治疗指明了新方向,只有精准清除白血病干细胞,才能实现癌症的根治。
此后十余年,迪克团队持续深入研究,不仅明确了白血病干细胞的分子标志物与存活信号通路,还开发出针对这类细胞的靶向筛选模型。目前,基于其研究成果研发的 “双靶点抑制剂” 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在复发难治性白血病患者中,客观缓解率较传统疗法提升 35%。科睿唯安评价称,这一研究 “改变了多种癌症及其治疗方法的研究方向”,为实体瘤干细胞的研究提供了范式,也让 “精准清除癌细胞根源” 从理论走向现实。
当病毒、细菌入侵人体,免疫系统如何快速识别并启动防御?这一问题曾困扰免疫学界数十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教授陈志坚(Zhijian 'James' Chen)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教授安德里亚・阿布拉瑟(Andrea Ablasser)、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格伦・N・巴伯(Glen N. Barber)的联合研究,揭开了固有免疫中至关重要的 “cGAS-STING 通路” 机制,为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病与癌症免疫治疗提供了全新靶点。

陈志坚团队于2013年首次鉴定出 “环磷酸鸟苷 - 腺苷合成酶”,这种存在于细胞质中的蛋白质,能像 “雷达” 一样识别入侵病原体的 DNA。当 cGAS 与外源 DNA 结合后,会激活下游的 “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进而启动干扰素反应,招募免疫细胞清除病原体。阿布拉瑟与巴伯则进一步发现,该通路不仅能对抗外源病原体,还能识别细胞内受损的自身 DNA,在肿瘤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 —— 肿瘤细胞释放的 DNA 可通过激活 cGAS-STING 通路,触发机体对肿瘤的免疫攻击。
这一机制的发现,为疾病治疗带来多重突破。目前,基于 cGAS-STING 通路开发的 “STING 激动剂” 已用于黑色素瘤、结直肠癌等癌症的免疫联合治疗,能显著提升 PD-1 抑制剂的响应率;针对该通路异常激活导致的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脑炎等疾病,靶向抑制剂也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三位学者的研究被引频次累计超 12 万次,成为近十年免疫学界引用率最高的成果之一,也让人类对自身免疫防御系统的理解迈入新阶段。
为什么人会感到饥饿?身体如何调节食欲与能量代谢?日本大阪国立心血管病中心前主任寒川贤治(Kenji Samukawa)与久留米大学荣誉教授小岛正康(Masayasu Kojima)的研究,为解答这一问题提供了关键线索 —— 他们于 1999 年共同发现了调节食欲与代谢的关键激素 “饥饿素”。

在研究肥胖与糖尿病的过程中,小岛正康团队从大鼠胃黏膜中分离出一种新型多肽,这种多肽能特异性结合生长激素分泌受体,不仅能促进生长激素释放,还能强烈刺激食欲。进一步研究发现,饥饿素主要由胃底的内分泌细胞分泌,在空腹状态下浓度升高,进食后迅速下降,通过下丘脑的食欲中枢调控进食行为;同时,它还能调节脂肪代谢、能量消耗与血糖水平,在肥胖、糖尿病、进食障碍等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
寒川贤治则在后续研究中揭示了饥饿素的临床价值。他发现,肥胖患者的饥饿素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而厌食症患者的饥饿素水平异常升高;通过调控饥饿素受体活性,可改善肥胖小鼠的代谢紊乱,也能缓解癌症患者的恶病质症状。目前,基于饥饿素机制研发的 “食欲调节剂” 已用于治疗老年痴呆患者的进食障碍,“饥饿素受体拮抗剂” 则在肥胖症治疗的临床试验中展现出良好效果。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代谢调控领域的空白,也为慢性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从免疫通路的基础机制到白血病的精准治疗,从代谢激素的发现到诊断技术的革新,2025 年引文桂冠奖的医学成果,彰显了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的强大力量。正如张涛院士所言:“科学进步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些诺奖级的突破,正为下一代疗法筑牢根基。
Tags:
2025年“诺奖风向标” 揭晓:生理学或医学领域6位学者登顶,解锁人类健康三大核心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