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朋友们,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微妙的现象:当你越是讨厌一个人,反而就越容易“变成”他的样子?
这或许就是人们经常念叨的: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那么,这种“反感与认同并行”的复杂心理,背后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一项最新研究给我们带来了有趣的解答。
大家可能听说过被虐待的孩子会在心理上产生奇怪的联结——他们不只是害怕施虐者,甚至会无意识地认同并模仿对方的思维和行为。
心理学中称之为“认同施虐者(Identification with the Aggressor)”,这是一种受害者本能保护自己的心理机制,但长期来看,却可能深刻影响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
《Knowing the Abuser Inside and Out: Th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Aggressor Scale》一文,通过科学的方法系统研究了这一现象,填补了以往理论缺乏实证的空白。

研究团队通过精心设计的“认同施虐者量表”,揭示了认同施虐者的四大核心维度:
1.采纳施虐者的经验:即感到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与施虐者相似,好像两人处于同一立场。
2. 认同施虐者的攻击性:害怕自己会变得像施虐者那样具有攻击性。
3. 用施虐者的能动性取代自己的能动性:在施虐者面前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行动上受制于施虐者。
4. 对施虐者高度敏感:能“洞察”施虐者的想法和情绪,甚至达到读心般的敏锐。
更有趣的是,研究还发现:
认同施虐者得分越高,个体的解离状态(精神游离)、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以及创伤后内疚感也越强烈。
有童年虐待经历的参与者,在量表上得分明显高于未受虐者。
童年虐待的严重度和认同施虐者的程度呈正相关,虐待越严重,认同越深。
多次虐待经历或被亲生父母虐待者,认同施虐者的趋势尤为明显。
简单来说,那些在童年深受伤害的孩子,往往不得不“习得”施虐者的心理模式,以此作为一种生存策略。
这种认同既是心理的防御,也是潜在的隐患,可能使人格发展陷入困境。
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我们对“为什么越讨厌一个人,越可能变得像他”的理解,也为临床诊疗和心理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
心理治疗师可以据此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方案,以帮助受害者摆脱“认同施虐者”的困境,重新找回自我。
所以,下次当你发现自己在无意识中模仿那些你不喜欢的人时,不妨想想:这背后是不是隐藏着一种复杂的心理动态?
如果是,那么尝试去理解它,这或许是治愈自我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doi: 10.1177/0886260519872306.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