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专访孙同文教授:传统CPR无效后的 “救命窗口”? 体外心肺复苏(ECPR)的核心价值与实践规范 | 第九届东方重症医学学术会议

来源 2025-08-21 12:14:09 医疗资讯

体外心肺复苏(ECPR)是传统心肺复苏(CPR)无效时,通过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替代心肺功能的高级生命支持手段,其获益与风险需结合患者个体情况综合评估。ECPR并非传统的 CPR“替代选项”,而是当传统 CPR 达到临床无效标准后启动的挽救性高级生命支持手段,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传统 CPR 的疗效瓶颈,为可逆性病因的治疗争取 “黄金窗口期”。

近期,第九届东方重症医学学术会议在上海隆重举行,本届会议以“精准”为刃破除迷雾,以“融合”为帆乘风破浪,共同书写重症医学的崭新篇章。大会期间,梅斯医学有幸邀请到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同文教授详细阐释了ECPR的获益与风险。

梅斯医学:ECPR相比传统CPR,在挽救心跳骤停患者生命方面展现出哪些独特的获益?

孙同文教授:ECPR是心脏骤停急救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进展。相较于传统CPR,ECPR通过联合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能够在循环支持的基础上提供有效氧合,从而改善组织灌注,显著提升复苏成功率。自2008年以来,多项临床研究,包括大样本观察性研究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院内及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与常规治疗相比,ECPR可显著提高患者在180天内实现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的存活率。基于不断积累的循证医学证据,ECPR已被纳入多项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成为难治性心脏骤停综合救治策略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梅斯医学:从获益与风险平衡的角度出发,哪些人群是 ECPR 的最佳适用对象?哪些情况应谨慎选择或避免使用该技术?

孙同文教授:ECPR是一种高成本、高技术依赖的抢救手段,其临床应用需在充分评估患者潜在获益与治疗风险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决策。卫生经济学研究显示,ECPR的总体治疗费用约为传统CPR的2倍,然而目前国内尚缺乏关于ECPR成本效益的系统性研究数据。ECPR的适宜人群主要包括:

年轻患者:年龄较轻、基础健康状况良好、合并症少,预后相对较好;

可逆性病因导致的心脏骤停:如恶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药物中毒或可逆性心源性休克等;

有限的复苏时间窗内未恢复自主循环(ROSC)者:在持续高质量传统CPR 45分钟内未能恢复ROSC,但血流动力学尚可通过胸外按压维持者,早期启动ECPR可能显著改善预后。

ECPR的相对或绝对禁忌证包括:

终末期疾病状态:如晚期心力衰竭(NYHA IV级)、终末期肝病、终末期肾病(依赖透析)等,预期寿命有限,ECMO支持难以改变疾病终末结局;

不可逆性脑损伤或组织缺氧损伤:心脏骤停持续时间超过60分钟,或已出现脑死亡征象,或存在广泛不可逆的多器官功能障碍;

高出血风险或活动性出血:如近期大手术、颅内出血、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抗凝禁忌等,ECMO抗凝治疗可能加重出血风险。

临床决策应由多学科团队综合评估患者病情、病因、复苏时间、生理储备及家属意愿后作出,以优化资源利用并提高救治的合理性与伦理可接受性。

梅斯医学:ECPR实施过程中的主要挑战是什么?如何确保快速且安全地建立血管通路?

孙同文教授:ECPR的实施面临诸多技术与组织层面的挑战。首要难点在于血管通路的快速建立,要求在极短时间内(通常不超过15分钟)完成超声引导下的大血管穿刺(如股静脉-股动脉置管),这对操作者的技能和团队协作效率提出了极高要求。此外,ECMO作为有创生命支持技术,伴随较高的并发症风险,包括出血、感染、血栓形成、肢体缺血及溶血等,且需在后续管理中持续监测凝血功能、血流动力学状态及导管位置,维持机体稳态,这对医疗团队的综合管理能力构成严峻考验。

为应对上述挑战,需构建高效、标准化的ECPR实施体系。核心策略包括:组建由重症医学科、急诊科、心内科等多学科成员组成的专职ECMO团队,强化协作流程,提升快速响应能力;制定并实施ECPR快速启动预案,遵循“黄金1小时”等时间导向原则,优化从识别到置管的全流程管理;同时,配备便携式超声设备、预连接管路包等应急物资,并通过定期模拟演练和技能培训,提升血管穿刺成功率与团队应急处置水平,从而确保ECPR的及时性与安全性。

总之,ECPR通过ECMO技术为传统CPR失败的患者提供了新的生存机会,但其应用需严格遵循适应证、禁忌证和操作规范。未来需进一步完善卫生经济学数据,并通过多学科协作和标准化培训推广技术应用。

Tags: 专访孙同文教授:传统CPR无效后的 “救命窗口”? 体外心肺复苏(ECPR)的核心价值与实践规范 | 第九届东方重症医学学术会议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