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论坛导读: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 PKD)是一种罕见的以运动诱发短暂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又称为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临床上表现为静止状态下因突然运动而诱发的不自主运动,包括肌张力障碍、舞蹈症、手足徐动症或多种症状组合发生,常被误诊为癫痫或其他发作型疾病。绝大多数PKD为原发性,PRRT2是PKD的主要致病基因,目前已经报道约80种致病变异,不同变异的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是一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发作性运动障碍。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运动诱发、持续时间较短的运动障碍。由突然的动作诱发,如从静止状态突然起立、转身、跑步、跳跃、惊吓等。剧烈运动(如短跑冲刺)是非常典型的诱因。发病率约为1/150,000。PKD是最常见的发作性运动障碍,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2~4倍,年轻患者较为多见,有研究指出大约87%的患者发病年龄7~15岁。
PK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运动皮质或基底节功能障碍是可能的致病机制,并与基因突变相关,最常见的致病基因为PRRT2和TMEM151A。PRRT2基因于2011年首次证实,定位于16p11.2,包含4个外显子,编码340个氨基酸,目前已报道致病位点约90个(包括不完全外显),主要为移码变异,无义变异以及错义变异。PRRT2导致PKD的具体机制目前尚未阐明,可能和神经系统发育、蛋白错误定位以及离子通道功能障碍有关。
研究表明PRRT2蛋白在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以及小脑中高表达,通过神经元突触前蛋白调节突出囊泡的融合,进而调节神经递质释放,PRRT2基因突变会导致突触传递功能障碍,并可能引起小脑平行纤维-小脑浦肯野细胞突出传递异常,从而导致发病。PRRT2 位于16p11.2,全长1023bp,包括4个外显子,编码340个氨基酸。目前已报道的PRRT2 突变有50余种,多数为移码突变,少数为错义突变、无义突变或大片段缺失。该基因突变除了能导致PKD,还能引起良性家族性婴儿癫痫(BFIE)、婴儿惊厥伴发作性手足舞蹈徐动症(ICCA)。c.649dupC为PKD的热点突变。
PKD发作形式多样,最常见的是肌张力障碍(如肢体扭曲、姿势异常)、舞蹈样动作或投掷样动作。部分患者确实会描述为发作性的“无力感”或“沉重感”,这可能是因为肌张力障碍干扰了正常运动,导致肢体不听使唤或难以活动,主观感受像无力。偏侧发作很常见。非常短暂,通常仅持续数秒至1-2分钟,极少超过5分钟,发作期间意识完全清楚。
目前临床按照病因PKD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类型,绝大多数具有家族遗传倾向,主要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PKD可伴有不完全外显,并可能存在遗传早现现象。2004年Bruno等提出PKD诊断标准:(1)发作由运动诱发;(2)发作持续时间短(<1分钟);(3)发作中无意识障碍或疼痛;(4)除外其他器质性疾病,神经系统体检无异常;(5)苯妥英或卡马西平能控制发作;(6)如无PKD家族史,发病年龄大多在1-20岁。
需要注意鉴别诊断:尽管青少年罕见且诱因、持续时间不完全典型,但TIA是神经科急症,必须排除。特别是如果存在血管畸形(如烟雾病)、高凝状态、心脏疾病(如卵圆孔未闭伴矛盾栓塞)、血管炎等基础病时。对于青少年,出现偏侧无力症状,TIA是需要高度重视并尽快排除的疾病。烟雾病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慢性闭塞性脑血管疾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确。烟雾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包括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内或脑室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癫痫样发作、头痛、运动障碍等。症状性缺血发作通常由运动、哭闹、咳嗽、用力、发热或过度通气诱发。
内囊预警综合征是一组多病因的临床综合征,既往报道的病因主要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及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等。Donnan等于1993年首次提出内囊预警综合征,特指24小时内反复出现至少3次刻板样发作的短暂性运动和(或)感觉性症状且无皮质受累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内囊预警综合征作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一种亚型,占所有发作类型的1.5%-4.5%,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他类型相比,内囊预警综合征发作更加频繁,进展为脑梗死的概率更高。
局灶性癫痫发作(Focal Epileptic Seizures):起源于大脑特定区域的异常放电。运动皮层放电可导致对侧肢体强直、阵挛或负性症状(如运动抑制、肌张力丧失 - 可能被感受为“无力”)。局灶性发作本身通常持续数十秒至数分钟。非常短暂(仅几秒)的单纯负性运动发作相对少见。运动诱发癫痫(反射性癫痫的一种)确实存在,但不如PKD常见。剧烈运动作为特定诱因需要鉴别。
低血糖发作、低钙血症、周期性麻痹等,但这些通常引起双侧症状,且诱因常非运动性和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周期性麻痹(periodic paralysis, PP)又称周期性瘫痪,是一组以反复发作的骨骼肌迟缓性瘫痪为特征的疾病,肌无力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周,发作间歇期完全正常,与钾代谢异常有关。根据发作时血清钾浓度,分为低钾型周期性麻痹(HypoPP)、高钾型周期性麻痹(HyperPP)和正常血钾型周期性麻痹(NormoPP),其中NormoPP较罕见,常与SCN4A基因突变相关,其临床特点表现为周期性发作肌无力但血钾浓度正常,易误诊。
转换障碍或功能性神经症状障碍也可能表现为发作性无力,但通常缺乏明确的生理学基础,症状多变,持续时间可能较长或不典型。运动作为固定诱因相对少见。转换障碍(Conversion disorder)的特征是神经系统症状(例如,无力、异常运动或非痫性发作)与神经系统疾病不相符,但会造成患者痛苦和/或功能损害。据统计,约30%的成人转换障碍表现为无力和麻痹。
综上所述,临床首先是精确界定描述的“无力感”:是完全不能动?还是动作笨拙、沉重、僵硬?是否伴随肌张力增高、异常姿势或不自主运动?(这有助于区分PKD的运动障碍和真正的无力)。其次是发作的细节具体由哪种剧烈运动诱发(起跑?跳跃?突然加速?)?从开始运动到症状出现的时间?症状具体持续几秒?是否完全缓解?发作频率?发作时意识是否清楚?能否回忆发作过程?有无伴随症状:麻木、刺痛、言语不清、视物模糊、头晕、头痛等?家族中是否有类似发作?偏头痛史?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