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病例分享:六年随访增大3毫米,这样的肺实性结节会是什么病?

来源 2025-08-11 12:13:31 医疗资讯

前言:今天分享的这个病例与我挺有缘,因为结友的女儿是杭州某医院的消化内科医生,曾经找我给她妈妈看过肺结节;此后我又应邀到某社区去开讲座,她妈妈刚好在该社区,也来参加,事后也充分沟通交流了她这结节的情况。结果发现和她女儿找来看的医生是同一个人。结友的肺实性结节发现已经六年了,对比略有增大,大概约长大了3毫米。这样的结节到底该如何来考虑手术与否,仍随访好,还是微创切了好?

病史信息:

主  诉:发现肺部结节6年。

现病史:患者6年前于当地医院体检,胸部提示:两肺多发小结节,右肺中叶见实性结节,大小约10*8mm。患者无畏寒、寒战,无咳嗽、咳痰,无胸闷胸痛,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无头晕头痛骨痛等不适,建议随访复查,未予治疗。2025年6月于当地医院复查胸部CT提示:右肺中叶内段实性结节,大小约13*11mm。建议增强检查。遂来我院就诊,阅片见右叶实性结节,较2019年有所增大,考虑交界性肿瘤可能性大,不能完全排除恶性,建议手术。为求进一步治疗,门诊拟“肺部阴影”收治入院。

影像展示与分析:

图片

病灶出现,位于右中叶,旁边有血管走行,但血管走行方向未有影响。结节表面略显不光滑,似乎有少许偏磨玻璃成分。

图片

结节基本上实性,血管贴得近,但血管未形成血管弯征。

图片

结节也心包之间有间隙,没有牵拉影响胸膜。

图片

结节表面整体上看显得较为光滑,心包侧感觉略有膨胀感,心包受到轻微压迫。

图片

实性密度,表面较光,紧贴心包,心包受轻微压迫。

图片

表面较为光滑,压迫心包较为明显。

图片

局部表面有浅分叶征,整体有膨胀感,心包受压较明显。

图片

上图表面不是在光滑,浅分叶仍有。

图片

部分边缘略显毛糙,与心包紧贴。

图片

有血管与结节紧贴,收缩力是不明显的。

图片

病灶仍是软组织密度,没有钙化,有膨胀性。

图片

纵隔窗可见,是实性密度的。

临床考虑:

1、诊断问题:长达6年随访只增大3毫米的实性结节,应该是良性或交界性肿瘤的可能性大些。但是有没有可能良性的长时间恶变或其实是恶性的,只是恶性程度低,发展慢?因为有的边缘也显得毛糙,浅分叶也可见,还有膨胀感,并对邻近的心脏有压迫。所以我的考虑是良性或交界性肿瘤可能性大,但不能完全除外恶性。

2、手术问题:对于是否手术还是仍再随访为妥,我一直的理念是“手术带来的创伤与随访可能导致的风险”这两者之间的权衡。具体到本例,若事实上是良性肿瘤,随访当然没什么危险,但已经6年了,它既没有钙化,也没有好转,反而略有进展,想它自己吸收或消失显然是不可能的,长期的随访与一定程度的担忧仍是持续在的。但若单孔胸腔镜下微创局部切了它,则既去除了病灶,也明显了诊断,而且创伤并不大,也没有了以后恶变的风险;而若事实上是交界性肿瘤或小概率恶性的,那当然也是切除更为稳当些。所以我的总体考虑仍倾向于局部楔形切了比较好。

最后结果:

结友与女儿商量后决定手术,并放弃省级著名的医院,而选择来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找我们团队手术。手术非常顺利,术后恢复佳。

图片

病灶表现观,有膨胀性,质较硬。

图片

病灶位于心包面,突出于肺表面,质较硬,离肺门部较近。

图片

剖面灰白,内部质地不均,不是非常像恶性,但也不太像肉芽肿。

图片

常规病理出来报的是:硬化性肺泡细胞瘤。

感悟:

结果是良性的,是不是这手术就白做了呢?显然并不是的。许多良性疾病仍是有手术指征的,尤其这种随访增大、实性密度、贴近胸膜还有膨胀性与浅分叶征的,随访是要担风险的,而单孔微创手术的创伤相对来说并不大,恢复也快。就算有10%的概率是恶性,贴牢胸膜的实性结节,若侵透胸膜后是要导致胸膜腔种植转移,从而直达晚期的,这样的风险是我们无法承担的。凡事定要利弊权衡之后选择对自己更为有利的方案来解决。这手术,不亏!

延伸阅读:硬化性肺泡细胞瘤是个怎样的疾病?

硬化性肺泡细胞瘤是一种相对罕见的肺部良性肿瘤。也曾叫“硬化性血管瘤”、“乳头状肺细胞瘤”、“良性肺泡细胞瘤”等。既然是良性肿瘤,它就不会像肺癌那样发生远处转移(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也不会侵犯周围组织。它被认为起源于肺泡II型上皮细胞或其前体细胞。由两种主要细胞类型构成:表面立方细胞(类似于肺泡上皮细胞,排列在乳头状结构或肺泡样间隙的表面)以及圆形间质样细胞(位于表面细胞下方,呈圆形或多边形,聚集在间质中)。由于肿瘤间质常发生玻璃样变性(硬化),这也是其名称的由来。肿瘤内常可见到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泡沫状组织细胞等继发性改变。

图片

在彩色图片的剖面上是不是有黄褐色成分?是不是含铁血黄素沉积?褐色部分是出血吗?

硬化性肺泡细胞瘤占所有肺部肿瘤的比例很低(<1%)。好发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4 至 1:5。绝大多数(约60-90%)患者是在体检或因其他原因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如X光、CT)时偶然发现的,没有任何症状。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症状,最常见的是:咳嗽、咳血(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影像学表现 (CT扫描是主要手段)往往有以下征象:(1)钱币样病灶: 常表现为肺内孤立的、边界清晰、类圆形的结节或肿块。(2)密度不均:由于肿瘤内部结构复杂(硬化、出血、囊变等),CT平扫或增强扫描常显示密度不均匀。(3)空气新月征:在部分病例中,肿瘤边缘可见新月形的透亮影(空气),这是相对特征性的表现(但也可见于其他病变如曲霉菌球)。(4)尾征或贴边血管征:有时可见肿瘤边缘有血管贴附或进入。(5)显著强化:增强CT扫描时,肿瘤通常呈现明显且不均匀的强化,这是因为肿瘤富含血管。

当影像学有典型的CT表现(边界清晰、强化明显、空气新月征等)可提示PSP,但无法仅凭影像确诊,因为它可能与肺癌(尤其是类癌)、错构瘤、孤立性转移瘤、血管瘤等混淆。病理确诊是金标准。虽然也可考虑穿刺活检,但有时因肿瘤质地较硬或成分复杂,活检可能难以获取足够的有诊断意义的组织。而且如此例位于心缘旁,穿刺也有很大的风险,并不是良好的检查手段。所以对于高度怀疑且适合手术的患者,或者穿刺无法确诊时,手术切除既是诊断也是治疗。术后标本的病理特征主要是显微镜下看到特征性的双相细胞模式(表面立方细胞 + 圆形间质样细胞)、硬化区域、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等是诊断的关键。当然病理医生会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来辅助诊断。

手术治疗是首选和主要的治疗方法,不单可以明确诊断(获得完整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而且还是根治性治疗(完整切除肿瘤)。非手术治疗/观察并非首选,仅在特定情况下考虑:比如患者高龄、基础疾病多、手术风险极高。或肿瘤非常小(<1cm),影像学特征高度典型,且患者无任何症状,强烈拒绝手术。但随访观察的决定做出仍需要极其谨慎,必须由经验丰富的胸外科医生和影像科医生共同评估,并与患者充分沟通风险(不能100%排除恶性可能、未来可能增大或引起症状如咯血)。也有文献报道认为,有不到2-3%的病例可能会复发,主要发生在切除不彻底(如肿瘤破裂、边缘残留)的情况下。复发通常也是局部的,再次手术效果仍然很好。

Tags: 病例分享:六年随访增大3毫米,这样的肺实性结节会是什么病?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