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提到健康,我们总会先想到心脏、肝脏、肾脏这些“劳模器官”,却常常忽略了人体最精密的“指挥中心”——大脑。脑健康可不是简单的“不生病”,它意味着大脑结构完整、精神状态稳定、认知功能在线,更意味着远离痴呆、中风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困扰。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大脑需要持续的“保养”,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体重可能就是影响这台“仪器”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
过去二十年,超重和肥胖带来的健康负担正在全球范围内“飙升”。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肥胖人数已从1975年的1.05亿增至2016年的6.5亿,而这种增长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健康隐患。此前已有研究发现,高BMI(身体质量指数,即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的人更容易出现认知衰退,甚至增加痴呆风险。但这些研究大多像“抓拍照片”,只记录了某一时间点的BMI和大脑状态,却没回答一个关键问题:长期体重变化对大脑的影响,会不会和一时的体重波动完全不同?
16年追踪:给大脑和体重“记日记”
为了揭开这个秘密,研究团队启动了一项横跨16年的“长期观察计划”。这项研究扎根于中国河北省开滦地区的“开滦队列(KLS)”,这是一个覆盖当地企业员工和居民的大型社区队列,从2006年起就开始记录参与者的健康数据。到2020年,研究团队又从中选取部分参与者,启动了“多模态医学影像研究(META-KLS)”,专门给他们的大脑做“高清体检”。
最终,1074名年龄在25到83岁之间的参与者进入了研究核心组。这些人平均被随访了16年,期间每两年就会接受一次全面体检,包括生活习惯、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2020到2022年间,他们还完成了一次脑部MRI扫描,让研究团队能清晰看到大脑的宏观结构(如灰质、白质体积)、白质高信号(一种脑内小病变)和微观结构完整性(如神经纤维的“连接质量”)。
更关键的是,研究团队没有只看某一次的BMI数值,而是计算了“累积BMI”——把16年间每次测量的BMI绘成曲线,用曲线下面积除以随访时间,相当于给体重的“长期负担”算一个“总账”。这种方法比单次BMI更能反映体重对身体的长期影响,就像评估一个人的饮食习惯,看他十年间的整体饮食结构,肯定比看某一顿饭更准确。
为了确认因果关系(毕竟体重和大脑健康可能互相影响,也可能受其他因素干扰),研究还用上了“孟德尔随机化”这一“遗传侦探工具”。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分析68万多人的BMI相关基因数据和3万多人的神经影像基因数据,看看天生携带“易胖基因”的人,是否更容易出现大脑结构异常。因为基因在出生时就已确定,不会被后天的生活习惯或健康状态改变,这样就能排除“反向因果”的干扰。
关键发现:年龄不同,体重对大脑的影响大不同
经过严谨的数据分析,研究团队发现了几个令人惊讶的结果,而这些结果都和“年龄”密切相关。
年轻人的大脑:高BMI让它“老得更快”
在45岁以下的年轻人中,累积BMI超过26.2kg/m²的人群,大脑体积明显小于低BMI人群。具体来说,他们的脑实质(大脑中负责神经功能的核心部分)体积减少了约17.9ml,灰质(神经细胞密集区)体积减少了13.4ml,而脑脊液(填充在脑内空隙的液体)体积则增加了17.9ml。
更直观的是,这种体积变化相当于大脑“衰老”了12年——也就是说,一个30岁的高BMI年轻人,大脑体积可能已经接近42岁正常人的水平。灰质就像大脑的“信息处理中心”,它的萎缩可能意味着神经细胞的减少,而这与记忆力、注意力等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研究还发现,这些年轻人的灰质萎缩主要集中在额叶、颞叶和前扣带回,这些区域正是负责决策、情绪调节和记忆的关键部位。
老年人的大脑:高BMI让“小病变”更多
对于60岁以上的人群,高BMI的影响则体现在“白质高信号(WMH)”上。这是一种在MRI上显示为高亮的小病变,通常与血管健康相关,也是认知衰退的风险信号。研究发现,高累积BMI的老年人,WMH体积比低BMI人群大6.0ml(95%置信区间1.5到10.5ml),尤其是靠近脑室的“脑室周围白质高信号(PWMH)”更明显。
白质就像大脑内的“信息高速公路”,负责不同脑区之间的信号传递,而WMH的增加可能意味着“道路”出现了破损,信号传递效率下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老年人的高BMI常常和记忆力下降、行动迟缓等问题相关。
基因“作证”:高BMI和大脑结构异常真有关联
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这种关联的“因果性”。研究发现,天生携带“高BMI基因”的人,灰质体积更小,而投射纤维(如皮质脊髓束)的分数各向异性(FA,反映神经纤维完整性的指标)更高。FA升高看似是“好事”,但研究团队推测,这可能是一种“代偿性变化”——就像道路拥堵时被迫拓宽某条小路,反而反映了整体交通系统的异常。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关联在调整了吸烟、饮酒、运动等生活习惯,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风险因素后仍然存在,说明体重对大脑的影响是相对独立的,不是其他健康问题的“附带效应”。
给不同年龄段的“护脑体重指南”
基于这些发现,研究团队给出了针对性建议:45岁以下的成年人,最好将BMI控制在26.2kg/m²以下,这可能是维护大脑年轻态的关键阈值。对于60岁以上人群,控制BMI则有助于减少白质病变,降低认知衰退风险。
这个建议背后有科学依据:年轻人的大脑仍处于“发育和维持期”,此时的体重负担可能通过影响代谢、血管健康等途径,直接损伤神经细胞结构;而老年人的大脑更易受血管老化影响,高BMI带来的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会加速白质病变的发展。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越瘦越好”。研究排除了BMI低于18.5kg/m²的人群(这类人仅占0.5%),说明正常范围内的体重才是最佳状态。健康的体重管理应该是“适度”的,结合均衡饮食和规律运动,而不是极端节食。
研究的局限与未来方向
尽管这项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但仍有一些局限需要注意。首先,神经影像数据只采集了一次,无法追踪大脑结构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未来需要长期的脑部扫描数据来进一步验证。其次,研究用BMI代表体重状态,而BMI不能区分肌肉和脂肪,未来或许可以通过体脂率、腰围等指标更精准地评估身体成分对大脑的影响。
另外,孟德尔随机化分析使用的是欧洲人群的基因数据,虽然研究对象是中国北方人群,但基因背景的差异可能影响结果外推,未来需要更多针对中国人群的遗传研究。
体重管理,也是在给大脑“存钱”
从这项研究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清晰的信号:体重不仅是身材的数字,更是大脑健康的“隐形密码”。16年的追踪数据告诉我们,长期的体重负担会像“慢镜头”一样,逐渐改变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而这种影响在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表现。
对于年轻人来说,控制BMI在26.2kg/m²以下,或许是给未来的大脑“存养老金”;对于老年人来说,管理体重则是在减少大脑的“病变风险”。与其等到大脑出现问题才追悔莫及,不如从现在开始,用健康的生活方式给大脑“减负”。毕竟,一个年轻、健康的大脑,才是我们享受生活的最大资本。
这项研究也提醒我们:脑健康的维护需要“全生命周期管理”,每个年龄段都有需要关注的重点。而体重管理,可能就是贯穿始终的重要一环。从今天起,不妨多关注一下体重秤上的数字——它不仅关乎你的外形,更关乎你大脑的“年龄”和未来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Han Lv,Na Zeng,Mengyi Li,Jing Sun,Ning Wu,Mingze Xu,Qian Chen,Xinyu Zhao,Shuohua Chen,Wenjuan Liu, 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Body Mass Index and Brain Health in Adults: A 16-Year Population-Based Cohort and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 Health Data Sci. 2024;4:0087.DOI:10.34133/hds.0087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