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局部麻醉药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镇痛工具。然而,局麻药的系统性毒性(LAST)一直是临床安全的难点。上世纪初Emil Mayer报告了以高剂量可卡因为主的局麻药致死病例,首次揭示了新型酰胺类局麻药与心脏骤停病例的关联。尽管麻醉技术不断进步,局麻药毒副作用仍偶有发生。2010年,美国区域麻醉与疼痛医学学会(ASRA)、英国与爱尔兰麻醉学会(AAGBI)等发布了联合的LAST管理建议,涵盖风险预防(剂量限制、注射前吸引、肾上腺素标记、超声引导阻滞),毒性识别(神经心脏症状警示)及治疗方案(呼吸道管理、抗惊厥、脂肪乳剂治疗和循环支持)。
近期,发表在Regional Anesthesia and Pain Medicine杂志的一项研究,首次分析了美国国家毒物数据系统(NPDS)1983年至2022年间有关局部麻醉药(LA)中毒及死亡的报告数据。研究聚焦2010年多个麻醉专业学会联合发布的LAST管理建议,探究其发布后对临床中毒报告和死亡趋势的影响。研究证实,非利多卡因类局麻药的中毒报告自2011年起显著下降,反映提示临床实践改进;但令人关注的是,利多卡因相关的严重中毒及死亡报告有明显增长趋势,呈现出与专业推荐指导不符的新挑战。
尽管有上述建议,实际对临床LAST事件及其严重后果的影响仍不明确。尤其是,近年利多卡因作为最广泛使用的局麻药,其毒性风险及管理是否符合最新指南,存在疑问。本研究旨在用NPDS大数据分析验证2010年建议推出后,局麻药相关中毒及死亡报告趋势,特别关注利多卡因的特殊变化。
研究团队获取了美国国家毒物数据系统自1983年至2022年的全部报告数据,重点抽取2001-2022年间分为2010年公告前后两期的局麻药中毒与死亡事件,区分利多卡因与非利多卡因类药物。采用“病例-非病例”不成比例性分析,计算报告比率(报告优势比,ROR),评估2010年前后毒性报告和死亡变化。同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和泊松回归调整趋势验证。对详细个案进行定性分析,梳理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场景、剂量及救治手段等临床特征。
主要结果
总体情况:
1983-2022年间,NPDS共报告203,853例局麻药中毒事件,74起相关死亡,病例致死率0.036%。同期,所有原因中毒总计79,360,369例,死亡39,913起,致死率0.05%。在2001-2022年的数据中,利多卡因中毒相关死亡率显著高于非利多卡因(0.11% vs 0.012%)。
报告趋势变化:
2010年建议发布后(2011-2022),局麻药总体中毒报告显著下降(ROR=0.77,95%CI 0.76–0.78,p<0.0001),主要由于非利多卡因中毒报告减少(ROR=0.65)。利多卡因中毒报告却呈上升趋势(ROR=1.2)。死亡报告方面,局麻药相关死亡整体增加两倍(ROR=2.16),其中利多卡因相关死亡增长显著(ROR=2.7),非利多卡因死亡无明显变化。
图:局麻药中毒及死亡报告趋势(2001-2022年)
统计分析确认:
多元线性回归显示非利多卡因中毒报告随时间显著下降(p<0.0001),利多卡因中毒报告无明显增减;泊松回归确认利多卡因死亡报告在工作组建议后明显上升(p=0.007),且与报告数量、时间无关,强调政策影响。
图:局麻药中毒及死亡报告优势比(2011-2022 vs 2001-2010)
个案定性分析:
59例详细死亡个案显示,2011后死亡患者中女性占多数(63%),年龄中位数55岁,较前期(中位25.5岁)显著增高。死亡用药中,利多卡因占比82%显著高于前期(67%)。注射途径方面,静脉注射死亡比例翻倍(27% vs 3%),神经阻滞致死反而下降,手术室相关死亡大幅减少(15% vs 47%),急诊及院前环境死亡案例增加显著(31% vs 7%)。几乎所有利多卡因相关死亡均涉及超过包装说明的高剂量给药,最高剂量分别达到4425mg(2011后)和48000mg(2010前),远超一般推荐500mg上限。
救治措施中,除呼吸心脏复苏外,脂肪乳剂、碳酸氢钠、血管加压药和苯二氮䓬类药物常被使用。但脂肪乳剂多被作为末期救治,疑存在用药延迟问题。
图:局麻药致死案例——药物类型、给药途径及现场变化(1985-2010 vs 2011-2022)
讨论与研究价值
本研究首次通过国家级毒物监测数据库大样本数据显示,2010年局麻药系统性毒性管理建议发布后,非利多卡因类局麻药的中毒报告明显下降,反映临床预防和治疗措施应用有效,如超声引导神经阻滞、脂肪乳剂的普及等,成功降低了操作室内及神经阻滞相关LAST相关死亡。然而,利多卡因相关毒性报告及死亡却呈上升态势,特别是在急诊及院前急救环境中与高剂量静脉注射相关的严重事件。这一趋势令人警醒,暴露出利多卡因安全使用方面存在的差距。
个案分析显示,利多卡因使用常超出FDA包装推荐的最大剂量,提示临床缺乏有效的剂量管理和安全意识。急诊和EMS环境中大量使用利多卡因且剂量极高,反映部分临床实践仍沿用上世纪80年代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经验做法,而这已被现代指南弃用。脂肪乳剂救治虽被应用,但多为末期措施,符合2016年部分毒理学组织建议“延迟使用脂肪乳”的方针。然而最新证据支持早期干预以改善预后,这一指南冲突可能加剧死亡率。
针对上述发现,研究呼吁多学科协作,更新利多卡因用药与LAST救治指南,包括急诊与院前医疗体系的教育培训。同时,需加强对非麻醉科医生(如外科、急诊)关于局麻药算量及风险的认知,并考虑严格限制大剂量利多卡因的获得和使用,避免非专业人员造成剂量控制失当。脂肪乳剂的使用时机及配合其他支持治疗(如碳酸氢钠、血管加压药、甚至体外生命支持)也亟需依据最新临床证据重新制定标准。
研究虽存在NPDS数据报告偏倚的局限,但数据分析稳健,趋势清晰,提供了宝贵的流行病学证据,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
原始出处
Fettiplace M, Weinberg G, Nixon H, et al. The impact of local anesthetic systemic toxicity advisories on reporting to the National Poison Data System (NPDS). Reg Anesth Pain Med 2025;0:1–7. doi:10.1136/rapm-2025-106464.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