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专访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饶佳教授:儿童AAV载体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的临床特征与诊疗突破 | 第十五届东方肾脏病学会议

来源 2025-10-24 12:14:20 医疗资讯

随着基因治疗技术在罕见病领域的不断推进,腺相关病毒(AAV)载体因其高效、低致病性的特点,已成为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等遗传性疾病的重要工具。然而,伴随这一革命性疗法而来的,是一类日益受到关注的严重并发症——血栓性微血管病(TMA)。尤其在儿童患者中,这类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临床复杂性引发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近日,在2025年第十五届东方肾脏病学会议上,梅斯医学特邀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饶佳教授,聚焦“儿童接受AAV载体基因治疗后并发TMA”这一前沿议题,从临床特征、诊断难点到治疗策略,深入剖析了TMA的独特性及其应对之道。

儿童群体更易感,TMA表现更具隐蔽性

“与成人患者或普通肾病相关的TMA相比,儿童在接受AAV基因治疗后所发生的TMA具有显著的临床独特性。”饶佳教授指出,“首先,儿童本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对AAV载体的免疫应答更为活跃,这可能是导致其发病率高于成人的关键因素。”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开展多项基于AAV载体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如用于治疗SMA的Zolgensma®(onasemnogene abeparvovec),以及针对DMD的多种在研药物。尽管这些疗法为患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但国际上已有超过100例与之相关的TMA病例被报道,且绝大多数发生在儿童群体中。

“我们发现,这种由AAV诱导的TMA并非典型的溶血尿毒综合征(HUS)或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它表现出许多‘超前期’的不典型症状。”饶佳解释道,“最突出的一点是,早期溶血现象非常隐匿,常规外周血涂片难以发现破碎红细胞(schistocytes),而这是传统TMA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由于缺乏典型的溶血证据,医生往往容易忽视病情的进展。加之部分患儿仅表现为轻度血小板下降(未低于正常值下限,但较自身基础水平降低),若不结合其他实验室指标综合判断,极易造成漏诊或误诊。

诊断困境:如何捕捉“沉默”的溶血?

“TMA的经典三联征是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急性肾损伤。”饶佳强调,“但在AAV相关TMA中,这三个征象可能并不同步出现,尤其是溶血的识别极为困难。”

她进一步说明:“根据现有病例数据,溶血通常在AAV给药后的第4至第5天就开始发生。然而此时,患者可能还没有明显的黄疸或血红蛋白急剧下降,外周血也未必能观察到破碎红细胞。这时候,我们必须依赖更敏感的生物标志物来预警。”

乳酸脱氢酶(LDH)的升高成为早期识别的关键线索。“LDH是一种反映细胞破坏的非特异性酶,在红细胞溶解时会显著上升。即使没有明确的溶血表现,只要LDH持续攀升,我们就必须高度警惕TMA的可能性。”此外,结合结合珠蛋白降低、间接胆红素升高等指标,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全面的风险评估模型。

“因此,我们的建议是在AAV基因治疗后的前两周内,建立高频监测机制。”饶佳提出,“每日检测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LDH、肝肾功能等指标,并动态比较患者自身基线水平的变化趋势,而不是简单地对照‘正常参考范围’。”

她特别提醒:“对于儿童患者,个体化监测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基础生理参数波动较大,单一数值的解读容易误导。只有通过纵向追踪,才能及时捕捉到那些看似轻微却预示危机的异常信号。”

治疗窗口期短,补体抑制剂成“救命钥匙”

一旦确诊或高度怀疑AAV相关TMA,时间就是生命。“这类TMA进展迅速,若未能在早期干预,很快会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导致死亡。”饶佳语气凝重。

当前主流治疗手段中,补体抑制剂的应用已被证明具有决定性意义。其中,依库珠单抗(Eculizumab)作为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可特异性阻断补体C5的活化,从而抑制末端补体复合物(MAC)的形成,减轻血管内皮损伤和微血栓形成。

“多项国际临床试验显示,在TMA早期使用依库珠单抗,能够在数日内逆转病情,显著提高生存率。”饶佳介绍,“相比之下,传统的血浆置换和糖皮质激素虽然也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在控制急性期病情恶化方面效果有限,且起效较慢。”

但她也指出一个严峻现实:“补体抑制剂的效果高度依赖于用药时机。如果等到重症阶段才开始使用,疗效将大打折扣。因此,早识别、早干预是救治成功的核心。”

值得注意的是,依库珠单抗价格昂贵,且需长期用药以防止复发,这对医疗资源分配和医保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饶佳呼吁:“我们需要建立标准化的预警和响应机制,确保高风险患儿能在第一时间获得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支持。”

展望未来:精准防控与个体化干预并行

谈及未来发展方向,饶佳表示,尽管目前尚无针对AAV-TMA的根治性预防策略,但研究正在朝着更精准的方向迈进。

“我们已经知道,AAV载体可能激活补体系统,并引发异常的免疫反应。未来的研究可能会聚焦于开发更安全的病毒载体、优化给药剂量与方式,或者探索联合使用免疫调节药物进行前置干预。”

她认为,以下几个方向值得期待:一是研发针对特定补体通路节点的新型靶向药物,实现更精细化调控;二是建立基于基因型、免疫状态的个体化风险预测模型,提前识别高危患儿;三是推动多学科协作机制,将儿科、血液科、肾科、遗传学及药理学专家纳入统一管理平台,提升整体诊疗效率。

“基因治疗代表了医学的未来,但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光芒,而忽略潜在的风险。”饶佳总结道,“特别是在儿童这一脆弱人群中,我们必须以更加审慎和科学的态度,平衡疗效与安全性,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真正受益于科技进步。”

正如她所言,面对AAV载体带来的TMA挑战,医学界正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警。唯有如此,才能在这场生命与时间的赛跑中,赢得更多希望。

Tags: 专访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饶佳教授:儿童AAV载体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的临床特征与诊疗突破 | 第十五届东方肾脏病学会议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