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个性化与精准化成为新常态:丁克峰教授谈结直肠癌东西方差异及未来趋势

来源 2025-07-14 12:09:15 医疗资讯

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肿瘤防治事业正迎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科技创新与医疗卫生事业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第二十三届广东省大肠癌学术会议于6月30日-7月5日在广州盛大召开。本次大会以“规范、精准、新质”为主题,聚焦结直肠癌领域的最新基础与临床研究,汇聚国内外权威专家,致力于推动学术交流与技术创新,为结直肠癌防治事业注入新动能。

在本届学术盛会期间,肿瘤医学论坛媒体特别专访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丁克峰教授。作为中国结直肠癌外科领域的领军人物,丁教授围绕结直肠癌东西方差异、外科治疗的个性化与精准化趋势等热点话题,分享了前沿思考与深刻见解。通过专家视角,解读结直肠癌规范化诊疗、创新技术应用与未来发展方向,为业界同仁和广大患者带来宝贵启示。

《肿瘤医学论坛》:中国和西方在结直肠癌的指南规范、外科技术创新方面存在哪些异同?

丁克峰教授:

中国与西方在结直肠癌的指南规范及外科技术创新方面,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无论在中国还是国际上,医学实践均需遵循指南和规范,这是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根本要求。创新也应在规范的前提下,通过发现科学问题、开展临床研究和实际操作来实现。因此,原则层面并无本质差异。

然而,东西方在思想观念、人种特征以及解剖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具体的外科治疗实践存在一定不同。例如,患者的肥胖程度、肠道炎症的发病率、憩室及乙状结肠炎的发生率、手术理念以及淋巴清扫的范围等方面,均有各自特点。目前尚难以简单评判哪一方优劣,但中国外科医生在手术操作领域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并在不断探索更适合中国患者特点的手术方式。

《肿瘤医学论坛》:中国外科在淋巴清扫的根治性方面以精细和彻底著称。请问这种优势是如何形成的?在国际交流中,中国外科的相关经验如何被认可和借鉴?

丁克峰教授:

淋巴结清扫是恶性肿瘤根治性治疗中的重要环节,但何为“彻底”,是否“越大越好”,需要通过科学研究加以证实。在恶性肿瘤的根治过程中,淋巴清扫的范围往往经历从小到大再回归到合适的自然过程。中国外科医生由于手术技巧娴熟,能够在淋巴结广泛转移的患者中完成彻底清扫,这一优势主要源于丰富的临床实践与技术能力。

然而,过度清扫也可能带来并发症增加及过度治疗的风险。在国际交流过程中,中国外科医生非常重视规范与原则,以及适应症的精准把握,同时强调自身的技术能力。我们认为,手术的适度与科学性同样重要,不能仅以范围大、操作彻底为标准。在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和自身数据分析过程中,中国外科界正不断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手术方式,以实现根治性与安全性的平衡。

《肿瘤医学论坛》:在结直肠外科领域,您认为中西方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哪些差异?中国在培养结直肠癌外科医生方面,有哪些值得推广的经验或者需要改进的一些地方?

丁克峰教授:

中西方乃至中国不同医院之间,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均存在差异。中国传统采用“师带徒”模式,师资力量和教学态度对学员成长影响极大。而西方则更注重标准化、系统化的手术操作培训体系,基础能力培养较为扎实,操作理念先进,但由于病例数量有限,实际临床操作机会相对较少。

中国医生拥有大量病例资源,能够通过反复实践提升操作能力,因此整体手术技能相对较强。西方年轻专科医生如能获得更多实践机会,其提升速度也会很快。基于此,中国外科界应借鉴西方的标准化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本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充分发挥丰富病例资源的优势,承担起世界外科培训与交流的重要责任。

《肿瘤医学论坛》:您对中国结直肠癌外科的未来发展有何展望?您认为未来五到十年,结直肠癌的诊疗模式将发生哪些变化?而中国外科在这些变化中如何发挥引领作用?

丁克峰教授:

未来的预判需要时间,但有几个方向现在非常清晰。第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手术的应用将日益广泛。随着手术器械、显像技术和算法的不断迭代,外科操作将更加清晰、精准。第二,精细化操作将进一步发展,未来的精细化不仅体现在手术本身的精致和彻底,还将涉及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清扫范围或手术方式,注重在根治基础上的器官功能保留。第三,综合治疗的地位将持续提升,部分患者有望通过内科治疗、化疗、免疫治疗、放疗等方式减少甚至避免手术创伤,多学科协作将更加突出。

此外,人工智能(AI)会不断更新诊断能力,未来在诊断、分期、疗效及预后评估中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医疗。总体而言,无论是外科还是内科,结直肠癌领域的个性化、精准化的诊疗会成为常态化的应用和趋势。中国外科将在创新与规范并重的基础上,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发挥引领作用。

Tags: 个性化与精准化成为新常态:丁克峰教授谈结直肠癌东西方差异及未来趋势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