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阿托品作为经典的术前用药,在临床麻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应用却是一把典型的"双刃剑",既可能提高手术安全性,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本文将通过临床案例解析阿托品的合理使用策略。
一、临床案例警示
案例:消化道穿孔患者的术前用药风险
一位消化道穿孔患者拟行腹腔镜探查术,术前未充分评估其感染状况。麻醉医师发现患者"脸庞发红"、"体温异常",但考虑到手术紧急仍按常规给予阿托品。插管后患者出现"血压、心率居高不下"等不良反应,增加了麻醉风险。
此案例揭示了阿托品在特定情况下的潜在危害:
未识别患者已存在感染性发热;
忽视阿托品可能加重高热状态;
未考虑药物对循环系统的叠加影响。
二、阿托品的双重作用机制
1. 治疗价值
减少腺体分泌:抑制唾液腺和呼吸道分泌,降低气道梗阻风险
预防迷走反射:阻断迷走神经过度兴奋,防止术中心动过缓
缓解平滑肌痉挛:对胃肠道手术患者尤为有益
2. 潜在风险
心血管影响:导致心动过速,加重心脏负荷
体温调节干扰:抑制汗腺分泌,可能加重高热状态
神经系统作用:可能诱发中枢抗胆碱能综合征
三、禁忌症与高风险人群

四、临床使用决策路径
1.术前评估要点
详细询问青光眼、前列腺疾病病史
评估基础心率(>80次/分慎用)
测量体温(>38℃避免使用)
2.个体化给药方案
常规剂量:0.01-0.02mg/kg
心脏病患者:减量或改用格隆溴铵
儿童患者:精确计算体重剂量
3.替代方案选择
格隆溴铵:对中枢影响较小的抗胆碱药
减少分泌物的麻醉技术:如深麻醉下插管
局部麻醉复合镇静:避免全身用药
五、临床用药建议
1.严格掌握适应症
预计需要气管插管的全麻手术
既往有迷走神经亢进史患者
使用刺激性强麻醉药物时
2.避免常规化使用
短小手术可考虑省略
区域麻醉联合镇静方案
使用丙泊酚等抑制分泌的麻醉药时
3.加强术后监测
持续心电监护至少2小时
观察瞳孔变化(尤其眼科手术)
监测体温变化(每30分钟一次)
阿托品作为术前用药需要精准把握"该用则用,不该用坚决不用"的原则。麻醉医师应当基于全面评估,权衡风险收益比,为每位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术前用药方案。只有科学合理地使用这把"双刃剑",才能真正发挥其保护患者围术期安全的作用。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