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术前用药是"双刃剑":阿托品的合理使用与风险规避

来源 2025-04-30 12:10:50 医疗资讯

阿托品作为经典的术前用药,在临床麻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应用却是一把典型的"双刃剑",既可能提高手术安全性,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本文将通过临床案例解析阿托品的合理使用策略。

一、临床案例警示

案例:消化道穿孔患者的术前用药风险‌

一位消化道穿孔患者拟行腹腔镜探查术,术前未充分评估其感染状况。麻醉医师发现患者"脸庞发红"、"体温异常",但考虑到手术紧急仍按常规给予阿托品。插管后患者出现"血压、心率居高不下"等不良反应,增加了麻醉风险。

此案例揭示了阿托品在特定情况下的潜在危害:

未识别患者已存在感染性发热;

忽视阿托品可能加重高热状态;

未考虑药物对循环系统的叠加影响。

二、阿托品的双重作用机制

1. 治疗价值

减少腺体分泌‌:抑制唾液腺和呼吸道分泌,降低气道梗阻风险

预防迷走反射‌:阻断迷走神经过度兴奋,防止术中心动过缓

缓解平滑肌痉挛‌:对胃肠道手术患者尤为有益

2. 潜在风险

心血管影响‌:导致心动过速,加重心脏负荷

体温调节干扰‌:抑制汗腺分泌,可能加重高热状态

神经系统作用‌:可能诱发中枢抗胆碱能综合征

三、禁忌症与高风险人群

图片

四、临床使用决策路径

1.术前评估要点‌

详细询问青光眼、前列腺疾病病史

评估基础心率(>80次/分慎用)

测量体温(>38℃避免使用)

2.个体化给药方案‌

常规剂量:0.01-0.02mg/kg

心脏病患者:减量或改用格隆溴铵

儿童患者:精确计算体重剂量

3.替代方案选择‌

格隆溴铵:对中枢影响较小的抗胆碱药

减少分泌物的麻醉技术:如深麻醉下插管

局部麻醉复合镇静:避免全身用药

五、临床用药建议

1.严格掌握适应症‌

预计需要气管插管的全麻手术

既往有迷走神经亢进史患者

使用刺激性强麻醉药物时

2.避免常规化使用‌

短小手术可考虑省略

区域麻醉联合镇静方案

使用丙泊酚等抑制分泌的麻醉药时

3.加强术后监测‌

持续心电监护至少2小时

观察瞳孔变化(尤其眼科手术)

监测体温变化(每30分钟一次)

阿托品作为术前用药需要精准把握"该用则用,不该用坚决不用"的原则。麻醉医师应当基于全面评估,权衡风险收益比,为每位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术前用药方案。只有科学合理地使用这把"双刃剑",才能真正发挥其保护患者围术期安全的作用。

Tags: 术前用药是"双刃剑":阿托品的合理使用与风险规避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