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王宇明教授:打破慢性肝病三部曲魔咒,抗病毒治疗与肝癌预防、筛查策略全解析

来源 2025-04-14 12:09:16 医疗资讯

肝癌作为全球范围内的高发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与慢性肝病密不可分。乙型肝炎病毒(HBV)的长期整合、丙型肝炎病毒(HCV)的隐匿传播,以及饮酒、饮食污染等多重风险因素的叠加,共同编织了肝癌发生的复杂网络。

那么,如何从这一错综复杂的网络中破局而出?如何对肝癌真正做到早预防、早筛查?肝胆相照平台特邀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王宇明教授围绕肝癌防治的核心议题展开深度访谈。

问题一

肝胆相照:

乙肝(CHB)患者是如何一步步发展为肝癌的?此类人群在肝癌的预防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王宇明教授

肝癌的发展遵循“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三部曲模式,且过去医学界普遍认为黄曲霉毒素是肝癌的重要诱因之一。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HBV的长期整合在肝癌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HBV感染时间越长,HBV DNA载量越高,大三阳、表面抗原水平越高,肝癌风险就越大。基于此,对CHB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十分必要。且此类人群,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十分显著。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CHB人群,肝癌发生率约为15%,而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风险可降低50%。如果使用长效干扰素,肝癌风险能进一步降至7%左右;若实现HBV表面抗原清除,伴或不伴表面抗体产生,肝癌发生率几乎为0,很少超过1%。不过,即使患者实现临床治愈,仍需定期复查,尤其是有肝癌家族史的人群,因为遗传易感性可能持续存在。

问题二

肝胆相照:

为什么丙肝(CHC)治疗要强调“Treat All”?基因分型对CHC治疗有哪些意义?

王宇明教授

HCV与HBV不同,HCV的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其病毒复制不依赖cccDNA,无需等待免疫活化即可直接治疗,因此,国际上对于HCV倡导“Treat All”策略,以求尽早干预,以阻断传播链。尽管泛基因型口服抗病毒药物(DAA)的应用,使得HCV的治愈率大幅提升,但对HCV进行基因分型检测仍然十分必要。

首先,可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追踪传染源,从而控制疾病传播:例如某地区96%的CHC患者为基因3B型,可追溯其感染途径为注射污染。

其次,不同基因型疗效差异较大,通过基因分型检测,可指导用药。在PR(干扰素+利巴韦林)时代,1b型较难治愈;DAA时代,1b型与3b型虽然病毒清除率均较高,但3b型复发率较高。我们曾以奥磷布韦联合达拉他韦治疗19例3b型患者,其近期HCV RNA清除率均可达100%,远期有效率仍需进一步观察。未来,我们的目标是攻克难治型HCV病例,力求打通2030年消除CHC的“最后一公里”

肝胆相照:

除了HBV、HCV感染,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肝癌发生?目前我国在肝癌早期筛查方面面临哪些挑战?有哪些新技术可提高肝癌筛查与诊断的准确性?

王宇明教授

肝癌的发生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除了HBV、HCV感染,长期饮酒(尤其是国内常见的高度酒)、食用霉变食物(如含黄曲霉毒素的花生)或烟熏肉类、环境污染等都可能促进癌变。预防此类危险因素的关键在于避免高危行为,比如减少酒精摄入、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用霉变或加工不当的食品。此外,高危人群应加强筛查意识,定期进行肝脏相关检查。

在筛查方面,我国当前主要面临的挑战有两点:一是患者依从性差,很多患者并未按医嘱定期复查;二是当前医保政策仅覆盖已患病的人群,未覆盖未患病人群的疾病筛查费用,导致肝癌主动检查率低。

在筛查指标上,国内最常用的检测指标是甲胎蛋白(AFP)。AFP虽具备一定的筛查、诊断性能,且符合我国国情,但其准确率仍需进一步提升。目前国际上推广的新方法包括:

1. AFP异质体(AFP-L3):若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AFP-L3%)超过10%,提示肝癌风险显著升高;

2. 异常凝血酶原(DCP):虽然敏感性较低,但特异性较高,DCP≥40 mAU/ml诊断早期HC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4%和89%,准确度为86.3%。结合AFP、AFP-L3(即肝癌三联检)可大幅提升肝癌筛查与诊断的准确性;

3. 影像学补充:普通彩超的精准度有限,如发现可疑占位,可进一步行增强 CT、增强磁共振,尤其是普美显(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检查,可大幅提升肝癌诊断的准确性。

Tags: 王宇明教授:打破慢性肝病三部曲魔咒,抗病毒治疗与肝癌预防、筛查策略全解析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