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J Pediatr:儿童急性乳突炎临床和微生物学特征的变化,2001-2008年与2021-2024年的比较

来源 2025-11-08 12:24:33 医疗资讯

急性乳突炎是儿童急性中耳炎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病率在不同国家间存在差异,约为每年每10万名儿童1.2至6.1例。由于该疾病可能引发颅内脓肿和脑静脉血栓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传统上,急性乳突炎的主要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但随着肺炎球菌结合疫苗的广泛接种以及抗生素使用的变化,病原体分布可能发生了显著改变。此外,COVID-19大流行期间的防控措施可能影响了儿童对常见呼吸道病原体的免疫暴露,进而改变了感染模式。

近年来,欧洲和美国均报告了儿童侵袭性化脓性链球菌感染的增加,但关于急性乳突炎的最新细菌学数据仍较为有限。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同一医疗中心两个不同时期的病例,分析儿童急性乳突炎在临床表现、初始管理、细菌病因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变化,为优化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在法国巴黎一家三级儿科医疗中心进行。研究纳入了2021年6月至2024年5月期间所有年龄在18岁以下、诊断为急性乳突炎并住院的儿童患者。病例通过机构数据库中的诊断代码进行识别。急性乳突炎的诊断基于临床症状,包括发热、急性中耳炎表现以及耳后炎症和肿胀,并伴有耳部移位。根据本地协议,所有疑似病例均接受了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以确认乳突气房积液和骨质破坏,并评估是否存在并发症。若怀疑颅内或颞下颌关节并发症,则进一步进行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外科管理遵循标准化协议,对于无颅内并发症的病例,引流方式包括局部麻醉下耳后骨膜下脓肿穿刺或全身麻醉下乳突切除术,均同时行鼓膜切开术。

具体术式选择取决于患儿年龄、脓肿大小及外科医生经验。若存在颅内或颞下颌关节并发症,则需行乳突切除术,并对硬膜外脓肿通过乳突径路引流,必要时联合神经外科手术。药物治疗方面,无颅内并发症的患儿初始接受头孢曲松联合甲硝唑治疗,而有颅内脓肿者则采用头孢噻肟、奥硝唑和利福平三联疗法,后续根据微生物学结果调整方案。对于脑静脉血栓,在手术引流后启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微生物学评估包括所有脓性标本的细菌培养、质谱鉴定、药敏试验,并对培养阴性样本进行针对化脓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的特异性PCR及16S rRNA PCR检测。

数据收集内容包括患儿年龄、并发症类型、手术治疗方式和细菌学结果,并将这些数据与同一中心2001年至2008年的历史队列进行比较。统计分析使用R软件,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以P值小于0.05为显著性标准。研究获得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并遵循STROBE报告指南。

表:2021-2024年急性乳突炎病例的特征和管理

结果显示,在2021年至2024年的研究期间,共纳入223例急性乳突炎患儿,其中女性108例,男性115例,中位年龄为19个月。年度病例数呈现波动,2021年至2022年为42例,2022年至2023年升至104例,2023年至2024年为77例,年平均病例数达到74例,较2001年至2008年间的年均27例显著增加。并发症方面,骨膜下脓肿最为常见,占95%,而颅内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39%,其中硬膜外脓肿占29%,侧窦血栓占25%。其他罕见并发症包括细菌性脑膜炎、颞叶脑脓肿、迷路炎及贝佐尔德脓肿等。10例患儿在人工耳蜗植入后发生急性乳突炎,6例伴有基础疾病。手术治疗中,54%的患儿接受了乳突切除术,46%仅行骨膜下脓肿穿刺术,另有3%仅行鼓膜切开术。

值得注意的是,在无颅内并发症的病例中,乳突切除术的使用率随研究时间推移显著下降,从2021年至2022年的48%降至2023年至2024年的7%。7例患儿因穿刺引流失败需二次手术,总体失败率为6%。微生物学分析显示,80%的病例明确了病原体,其中化脓性链球菌占37%,肺炎链球菌占23%,坏死梭杆菌占19%,流感嗜血杆菌占11%。通过分子检测技术,13%的病例在培养阴性情况下由PCR确认病原体,包括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坏死梭杆菌。多微生物感染占17例,主要为肺炎链球菌与流感嗜血杆菌混合感染。

与2001年至2008年队列的比较显示,当前队列患儿年龄略高,颅内并发症发生率从3%大幅上升至39%,手术治疗比例也从33%增加至54%。细菌病因分布发生显著变化,化脓性链球菌和坏死梭杆菌的占比分别上升,而肺炎链球菌则显著减少。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伴有颅内并发症的病例中,化脓性链球菌和坏死梭杆菌的致病比例超过70%,显著高于非复杂病例的46%。这一病原体转变可能与肺炎球菌疫苗的普及、COVID-19大流行期间的防控措施以及后续免疫暴露减少有关。研究期间,尽管微生物学技术未变,但16S PCR的常规应用提高了坏死梭杆菌的检出率。此外,假单胞菌在本队列中检出率较低,与部分文献报告不符,提示地区流行病学差异。在治疗策略上,初期因并发症增多导致乳突切除术使用增加,但随着时间推移,无颅内并发症病例更倾向于采用穿刺引流联合抗生素治疗,反映出临床实践的动态调整。

图:2021–2024年研究期间导致急性乳突炎的细菌种类

总之,本研究通过大规模单中心数据揭示了儿童急性乳突炎在近二十年间的显著演变。病例数量的增加和并发症率的上升与病原体谱的变化密切相关,尤其是化脓性链球菌和坏死梭杆菌的突出作用。这些变化可能受到疫苗政策、大流行相关社会行为以及细菌生态位替代的综合影响。尽管存在单中心回顾性设计的局限性,以及转诊偏倚可能导致复杂病例比例较高,但研究结果与全球趋势一致,强调了持续微生物学监测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未来,随着病原体动态的进一步演变,初始经验性抗生素方案和手术指征需根据本地流行病学数据不断优化,以改善患儿预后并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原始出处:

Chebib E, Ok V, Cohen JF, Léger M, Lecuyer H, Bille E, Simon F, Couloigner V, Ferroni A, Luscan R. Changes in Clin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cute Mastoiditis in Children: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2001-2008 and 2021-2024. J Pediatr. 2025;285:114672.

本文相关学术信息由梅斯医学提供,基于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学术机器人完成翻译后邀请临床医师进行再次校对。如有内容上的不准确请留言给我们。

Tags: J Pediatr:儿童急性乳突炎临床和微生物学特征的变化,2001-2008年与2021-2024年的比较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