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当前,我国心血管慢病正面临 “高发病率、低控制率” 的严峻挑战,尤其在基层诊疗规范化方面存在显著短板 —— 大量慢病患者的长期管理需求与现有医疗资源分配格局之间存在适配差距,高层次医院以急重症救治为核心,基层医疗机构在慢病预防与长期管理中尚未形成体系化能力,成为制约整体防控效能的关键瓶颈。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在接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的采访中,提出了以全周期防控为核心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他强调,心血管慢病的有效防控需构建零级至三级的四级预防体系,实现从“子宫到坟墓”的全生命周期覆盖:零级预防聚焦健康人群,从源头阻断危险因素的早期累积;一级预防针对存在危险因素的人群,通过科学干预防止疾病发生;二级预防面向已患病者,以降低复发风险为核心;三级预防则致力于延缓疾病进展、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这一体系的落地,需融合技术创新与多维度协同——通过前沿基础研究成果强化一级预防效能,借助可穿戴超声、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检测与干预精准度,同时推动医疗、教育及社会政策的协同联动,为心血管慢病防控提供全方位支撑。
1 四级防线筑牢全周期健康:从未病到康复的心血管慢病防控体系
张运院士强调,心血管慢病的有效防控需构建零级至三级的四级预防体系,形成从源头到康复的全周期防线,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防控目标与实践路径。
零级预防作为心血管慢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核心在于对无危险因素人群的健康维护,其预防关口前移至生命孕育阶段。张运院士提出的“From womb to tomb”(从子宫到坟墓)全程预防理念中,孕期母体健康管理是关键环节——通过妇幼保健体系强化对孕妇的健康监测与干预,严格控制孕期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异常,同时杜绝主动吸烟及被动吸二手烟等有害暴露,可从胚胎发育阶段降低后代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易感风险。
一级预防针对已存在高血脂、高血压等明确危险因素的人群,核心是阻断疾病发生。其中,张院士团队提出的“易损斑块”管理策略阐明了斑块不稳定的核心机制——斑块表面纤维帽变薄、破裂后释放的促凝成分可快速引发血栓,直接导致急性心肌梗死、脑梗等致命事件。基于此,团队研发了针对性检测技术与干预方案,提出“与斑块和平共处”的临床理念——通过稳定斑块、阻止其破裂,实现对致命性心脑血管事件的源头防控。
二级预防针对已确诊冠心病、脑卒中的患者,核心是通过规范抗血小板、调脂等药物治疗,强化戒烟、控糖等危险因素管控,降低再发风险,将急性事件的“再发可能”转化为“可控变量”。三级预防则聚焦疾病中晚期患者,通过个体化康复方案(如心脏康复训练)、动态监测并发症(如心衰指标),延缓病程进展,延长有质量的生存期。张院士指出,这一阶段应与出院后管理衔接,形成“重症救治-长期维护”的闭环,最终实现“活得更长、活得更好”的目标。
在医疗机构分工上,张院士明确指出:高层次医院应聚焦急重症救治,而基层医院需承担起预防与康复的核心职责——包括零级预防的健康宣教、一级预防的危险因素干预,以及出院患者的康复管理。他特别指出,需通过政策支持强化基层能力建设,让县、镇、村各级医院有资源、有动力开展预防工作,才能让四级防线真正落地见效。
2 技术创新:为全周期防控提供“硬核”支撑
超声技术的迭代是心血管慢病防控体系的核心技术支柱。张运院士在采访中系统回顾了超声心动图的发展脉络:20世纪50年代诞生的A超仅能通过振幅变化检测胸腔积液等简单目标;M超引入时间维度,实现对心脏瓣膜运动的动态观察;二维超声突破一维限制,首次提供心脏结构的切面可视化图像,成为临床诊断的基石。此后,三维超声、经食道超声及血管超声技术相继涌现,极大拓展了影像学评估的维度。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的多普勒技术创新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技术通过实时血流动力学监测,使心脏瓣膜反流定量评估、心输出量测算等精准诊断成为可能,至今仍是心脏功能评估不可替代的工具。
未来技术的核心突破方向聚焦于动态监测与智能辅助。张运院士介绍,团队正研发的可穿戴式超声设备,通过柔性材料贴附于颈动脉或心脏区域,可实现 24 小时动态数据采集,数据经网络实时传输,使医生能远程监测患者心脑血管状态。这种技术对心肌缺血的识别更敏感,初步研究显示其对室壁运动异常的敏感性可能优于心电图,为早期预警提供关键依据。
人工智能的角色同样值得关注。张运院士指出,AI能高效处理海量超声图像,自动识别关键病理特征,显著提升诊断效率。尽管实验室阶段的AI模型已能辅助提取图像特征,但其临床实用性仍需大规模验证。他认为,现阶段AI仅能帮助医生突破肉眼局限,而非替代临床决策。
3 全生命周期防治的壁垒与破局:跨域协同与社会共治
全生命周期防治的核心困境在于跨领域协作的断裂。张运院士指出:从孕期妇幼保健站管控母体危险因素(如妊娠高血压、烟草暴露),到儿科阶段培养运动习惯,再到成人内科管理“三高”及老年康复护理,本应环环相扣的防控链,却因医疗、教育、社会系统的各自为政而衔接不畅。
其中,两类根植于体系和社会土壤的痼疾尤为突出:其一,现行教育制度对健康的隐性侵蚀——儿童全天静坐学习、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将导致二十年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激增;其二,社会经济因素助长健康威胁——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烟草消费国,控烟行动始终受制于财税收入与健康需求的博弈,而吸烟对血管内皮的持续损伤远比公众认知的更致命。
突破上述壁垒需多维发力。张院士强调,首要推动医疗、教育、社会政策协同,例如通过调整教学安排增加青少年运动时间;其次需在经济发展中强化健康优先导向,让政策制定更侧重民生健康;更关键是构建“个人-社会-国家”责任链,引导每个人践行健康行为,同时通过制度保障形成合力,才能让全周期防治从理念落地为临床可操作的实践体系。
4 全民科普:打通心血管防控的“最后一公里”
全周期防控的落地,离不开公众对心血管健康的科学认知,而科普教育正是打通这一环节的关键。张运院士强调,临床中常见的认知误区,往往成为慢病管理的“绊脚石”,需重点澄清。
部分患者在血压、血糖指标达标后自行停药,忽视了慢病管理需长期药物维持的核心原则,这会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加速进展;另有患者轻信“输液可冲洗斑块”的说法,殊不知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血管壁的结构性病变,输液无法清除,此类误区可能延误规范治疗;更有甚者依赖症状判断病情,认为“无症状即无需干预”,却不知无症状心肌缺血、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等“沉默性病变”,恰恰是早期干预的关键节点。
破解这些认知壁垒,需从机制上推动科普升级。张院士建议,可参考北京部分医院的实践,将科普工作纳入医生考核体系,促使临床医师主动将前沿知识转化为患者易懂的内容,推动专业信息下沉。同时,需反复强化公众“客观检查优于主观感受”的认知,引导其通过定期体检、规范监测掌握健康状况,而非仅凭自我感觉判断病情。
张运院士进一步强调,唯有通过系统科普纠正认知偏差,才能让全周期防控的理念转化为公众的自觉行动,为心血管健康筑牢“第一道防线”。
结语
全周期防控理念的核心价值在于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型。这要求四级预防落地时,精准捕捉从孕期到老年各阶段健康需求,让干预先行;技术创新中,在超声监测、AI辅助诊断里守住专业判断,使技术服务临床;社会协同与科普中,医生需突破诊室局限,主动传播健康理念。
践行这些理念,是从疾病治疗到健康全链条守护的跨越。这既是模式升级,更是责任延伸,以专业力量推动防控前移,让“从子宫到坟墓”的守护落地,正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具体体现。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