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肥胖不再只是“体型问题”,而是被WHO列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核心成员。最新流调显示,我国成年人超重率已突破34%,腹型肥胖伴随的胰岛素抵抗(IR)正成为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动脉粥样硬化共同“土壤”。临床常用的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等虽能有效控糖减重,却面临胃肠道不适、泌尿生殖感染及长期经济负担等局限,患者渴求更安全、可日常坚持且符合“治未病”理念的干预手段。
传统中药茯苓自古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言其“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现代研究提示,茯苓多糖(PCP)具有调脂、抗炎、抗氧化及免疫调节等多重活性,但能否精准靶向“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Adipose-IR)”这一关键环节,并通过“微生物—代谢物—宿主”轴发挥整体效应,尚缺乏系统诠释。
安徽中医药大学联合中药资源保护省部协同创新中心团队,于《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发表的这项研究,首次从“菌群—短链脂肪酸—FGF21/PI3K/AKT”信号链条,揭示了PCP改善肥胖相关Adipose-IR的分子机制,并借助粪菌移植(FMT)证实肠道微生态是起效的必要介质,为茯苓“健脾利湿”科学内涵提供了跨学科注脚,也为中医临床防治代谢综合征提供了可复制的思路与证据。

图1 论文首图
PCP改善高脂饮食小鼠的异常体重增加、脂肪堆积和葡萄糖稳态
研究采用60%脂肪供能的西方饮食诱导C57BL/6J雄性小鼠12周,成功复制人类“营养过剩—体重飙升—内脏脂肪扩大”的典型表型。PCP以50 mg/kg剂量灌胃8周后,小鼠终体重较模型组下降约18%,附睾脂肪质量减少26%,Lee指数、体脂率同步降低,而摄食量无显著差异,提示能量摄入并非主因。病理切片显示,PCP干预后脂肪细胞平均直径由123 μm缩至89 μm,多房型大脂滴转为单房型小脂滴,表明其抑制脂肪前体细胞分化或促进脂质动员。结合血清瘦素下降、脂联素上升,可初步推断PCP通过“降脂—调因子—缩体积”三联动,重塑脂肪组织物理与内分泌双重结构,为后续胰岛素增敏奠定形态学基础。
肥胖状态下,脂肪组织最先发生IR,继而骨骼肌与肝脏形成“多米诺”效应。实验通过腹腔葡萄糖耐量(IPGTT)及胰岛素耐量(ITT)双重评估发现,PCP显著降低0、15、30、60、120 min血糖曲线下面积(AUC),胰岛素释放峰值提前且下降更快,HOMA-IR指数由10.8降至6.2,相当于临床“胰岛素抵抗”向“敏感”跨档升级。Western blot显示,脂肪组织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酪氨酸磷酸化水平提高1.7倍,而丝氨酸307磷酸化(负面修饰)下降42%,证实PCP可在受体后水平快速矫正胰岛素信号传导。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降糖效应并未伴随体重骤降,提示葡萄糖稳态改善可独立于体重变化,符合“脾主运化”理论中“运”先于“形”的观念。

图2 PCP改善高脂饮食小鼠的异常体重增加和脂肪堆积
PCP改善高脂饮食小鼠的高脂血症
血脂谱结果同样令人振奋。PCP干预8周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分别下降22%、28%和30%,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显著回落;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14%,呈现“三降一升”理想曲线。生化机制层面,PCP下调肝脏HMG-CoA还原酶蛋白表达,上调LDL受体,减少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并加速清除;同时激活脂肪组织脂蛋白脂肪酶(LPL),促进乳糜微粒和VLDL-TG水解。中医认为“痰湿”与血脂异常对应,茯苓“利水渗湿”通过调菌群—降脂—净血液,可谓“痰去脉通”的现代注脚。

图3 PCP改善高脂饮食小鼠的高脂血症
PCP改善附睾脂肪组织的病理变化和炎症反应
肥胖脂肪组织犹如“内分泌炸弹”,M1型巨噬细胞浸润及促炎因子TNF-α、IL-6、IL-1β高表达是IR的“点火器”。研究通过免疫组化及qPCR发现,PCP使附睾脂肪中上述因子mRNA水平下降40%–60%,巨噬细胞标志物F4/80阳性面积减少一半,M2型抗炎标志Arg-1升高,实现“抑M1、促M2”的极化逆转。脂肪组织纤维化亦是IR的重要病理,Masson染色显示PCP显著减少胶原沉积,提示其阻断“炎症—纤维化—功能衰竭”恶性循环。中医“脾为生痰之源”,茯苓健脾以绝痰源,现代解读即通过抑制慢性炎症,恢复脂肪组织“清气升、浊气降”的代谢秩序。

图4 PCP改善附睾脂肪组织的病理变化和炎症反应
PCP缓解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和代谢性内毒素血症
“肠漏”学说是肥胖低度炎症的始动环节。高脂饮食导致结肠黏膜变薄、杯状细胞减少,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表达下降,血浆LPS结合蛋白(LBP)升高2.1倍。PCP干预后,结肠绒毛高度恢复,ZO-1、Claudin-1蛋白水平分别上调55%和48%,血清LPS降低42%,肝脏CD14、TLR4表达同步下调,NF-κB p65核转位被抑制。由此,PCP像“中药创可贴”一样修复机械屏障,同时阻断LPS-TLR4-NF-κB炎症信号,降低代谢性内毒素血症,为全身胰岛素增敏扫清“炎症路障”。

图5 PCP缓解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和代谢性内毒素血症
PCP改善高脂饮食小鼠的肠道菌群组成
16S rRNA测序表明,PCP显著提高菌群α多样性(Shannon、Chao1指数),β多样性PCoA图显示其将HFD菌群“拉回”至接近正常组。在门水平,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由4.3降至2.1,纠正了肥胖相关“F/B失衡”;在属水平,乳杆菌、Allobaculum、Phascolarctobacterium等产短链脂肪酸(SCFAs)菌相对丰度分别增加2.8、3.5和2.2倍,而机会致病菌Ruminococcus gnavus等显著受抑。LEfSe分析揭示,PCP富集的Phascolarctobacterium可作为“生物标志菌”,其丰度与体重、LDL-C、IL-6呈负相关。茯苓“健脾”现代转译即为重塑微生态,使“好菌”当家、“坏菌”退散,恢复肠道“清微环境”。

图6 PCP改善高脂饮食小鼠的肠道菌群组成
PCP改善高脂饮食小鼠短链脂肪酸减少的情况
SCFAs是菌群与宿主对话的“分子普通话”。GC-MS检测显示,PCP使结肠内容物乙酸、丙酸、丁酸浓度分别提升1.9、2.1和2.4倍,总SCFAs恢复至正常水平90%以上。乙酸通过中枢AMPK通路抑制食欲,丙酸激活肠道GPR43/41调节糖异生,丁酸更是结肠上皮首选能量底物,可诱导FGF21、增强脂肪酸氧化。PCP本身不被上消化道吸收,直达结肠被“好菌”发酵,正体现“药食同源”中“以膳调菌、以菌产酸、以酸治肥”的递进逻辑。

图7 PCP改善高脂饮食小鼠短链脂肪酸减少的情况
PCP对高脂饮食小鼠FGF21-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FGF21被誉为“代谢激素之王”,可跨器官协调糖脂代谢。实验发现,PCP组血清FGF21升高1.6倍,脂肪组织FGF21、PI3K、p-AKT、GLUT4蛋白表达同步上调;免疫荧光证实GLUT4由胞浆转位至胞膜,提示葡萄糖“通道”被打开。当使用FGF21中和抗体后,PCP的降糖、降TG效应削弱40%以上,表明FGF21是必要介导因子。简言之,PCP通过“菌群—SCFAs—FGF21—PI3K/AKT—GLUT4”级联,实现“开源(促进葡萄糖摄取)”与“节流(抑制肝脏糖输出)”并举,恰如中医“健脾升清、疏泄降浊”的双向调节。

图8 PCP对高脂饮食小鼠FGF21-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粪菌移植改善脂质代谢紊乱
FMT-PCP组小鼠血清TC、TG、LDL-C分别下降20%、25%和28%,肝脏脂肪变性评分(NAS)减少2分,附睾脂肪细胞面积缩小32%。肝脏RNA-seq提示,与脂肪酸合成相关的SREBP-1c、ACC、FAS表达下调,而与β-氧化相关的CPT-1a、PGC-1α上调,显示“减合成、增消耗”的协同效应。可见菌群移植不仅复刻了PCP的降脂表型,更在转录组层面重塑肝脏“燃脂程序”,为“脾主运化”赋予“菌—基因—酶”现代内涵。

图9 粪菌移植改善脂质代谢紊乱
粪菌移植改善附睾脂肪组织异常、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和炎症反应
组织学层面,FMT-PCP显著增加脂肪组织小叶内微血管密度,减少巨噬细胞皇冠样结构;结肠ZO-1、Claudin-1蛋白表达恢复,血清LPS降至接近正常,全身IL-6、TNF-α同步下降。研究进一步发现,FMT-PCP上调结肠miR-223-3p,抑制NLRP3炎症小体组装,从而截断“肠漏—炎症—IR”链条。中医“脾旺则四季不受邪”,微生态视角即“菌和则屏障固、炎症消、代谢稳”,FMT结果让这一古老命题在实验动物上得到闭环验证。

图10 粪菌移植改善附睾脂肪组织异常、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和炎症反应
粪菌移植提高短链脂肪酸水平并调节FGF21-PI3K/AKT信号通路
最后,FMT-PCP组结肠乙酸、丁酸水平分别提升1.7和2.0倍,与供体组高度一致;血清FGF21升高1.5倍,脂肪组织PI3K、p-AKT、GLUT4蛋白表达显著上调。相关性分析显示,丁酸浓度与FGF21水平呈r=0.82强正相关,与HOMA-IR呈r=-0.79负相关,提示“丁酸—FGF21—IR改善”存在显著因果链。用丁酸饲喂无菌小鼠,同样可升高FGF21并改善糖耐量,进一步锁定丁酸为关键效应分子。由此,PCP→富集产丁酸菌→丁酸↑→FGF21/PI3K/AKT→GLUT4膜转位→葡萄糖摄取增加,这条完整证据链让“中药多糖—菌群—代谢物—信号轴”的叙事逻辑首次在肥胖Adipose-IR模型中实现“端到端”实证。

图11 粪菌移植提高短链脂肪酸水平并调节FGF21-PI3K/AKT信号通路
小结
从“健脾利湿”到“菌—酸—轴”,茯苓多糖用现代语言讲述了一个跨越两千年的中医故事。该研究不仅证实PCP可安全、可重复地减重、降糖、调脂、抗炎、增敏,更通过FMT锁定肠道菌群为起效“充分必要条件”,为“辨证菌论治”提供范例。临床层面,可将PCP作为功能性食品配料或配伍入方,用于肥胖、糖尿病前期、代谢综合征人群;亦可依据“菌群—SCFAs—FGF21”轴,建立“多糖干预+菌群检测+代谢组学”的精准诊疗范式,实现中医“治未病”与现代精准营养的交汇。未来需开展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验证PCP在人体内的有效剂量、起效时间及安全性;同时利用宏基因组+代谢组+转录组多组学,揭示不同证型患者菌群基线差异,找到最适合PCP干预的“菌型—证型”匹配人群,让古老茯苓在现代代谢病防治中继续焕发“新前沿”光彩。
参考文献:
Liu W, Yu L, Chen Q, Zhang C, Wang L, Yu N, Peng D, Ou J, Chen W, Zhang Y, Wang Y. Poria cocos polysaccharides alleviate obesity-related adipose tissue insulin resistance via gut microbiota-derived short-chain fatty acids activation of FGF21/PI3K/AKT signaling. Food Res Int. 2025 Sep;215:116671. doi: 10.1016/j.foodres.2025.116671. Epub 2025 May 20. PMID: 40484558.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