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为什么补了维生素D还缺?20 项 RCT 研究发现:D2会悄悄降低血清 D3,降幅达 9-18nmol/L

来源 2025-09-30 12:14:34 医疗资讯

冬天一到,不少人会默默在购物车添上一瓶维生素D补充剂——毕竟日照时间变短,“晒不够太阳就缺D”的常识早已深入人心。但你有没有仔细看过瓶身标签?有的写着“维生素D2”,有的标着“维生素D3”,这两个数字之差,藏着一个连很多人都没察觉的关键问题:选不对,可能会悄悄“消耗”你体内另一种更重要的维生素D。

最近,英国萨里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Nutrition Reviews》上发表了一项重磅分析:他们汇总了1975年到2023年的20项随机对照试验,终于算清了一个账——补充维生素D2,会让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3(也就是衡量维生素D水平的“黄金指标”)的浓度显著下降。这个发现,可能会彻底改变你对维生素D补充剂的选择。

图片

先搞懂:维生素D的“两兄弟”,来源和作用大不同

要理解这个研究,得先从维生素D的“家族构成”说起。维生素D不是单一物质,而是个“两兄弟”组合——D2(麦角钙化醇)和D3(胆钙化醇),它们虽然都叫“维生素D”,但出身和“工作方式”差别不小。

首先是D3,堪称人体的“天然款”维生素D。我们皮肤下有一种叫“7-脱氢胆固醇”的物质,只要暴露在阳光中的紫外线B(UVB,波长290-315nm)下,就能转化成前维生素D3,再慢慢变成活性D3。所以夏天晒15-20分钟太阳,皮肤就能自己“造”D3,这也是为什么冬天容易缺D——高纬度地区(比如中国北方)冬天的UVB强度不够,皮肤根本没法合成。

而D2,主要靠“吃”进来。最常见的来源是蘑菇,尤其是经过UVB照射的野生蘑菇或人工强化蘑菇,会积累较多D2;还有一些强化食品,比如加了D2的牛奶、橙汁,也是重要来源。对素食者来说,D2更是补充维生素D的主要选择,因为D3多来自动物性食品(比如深海鱼、蛋黄、动物肝脏)。

不管是D2还是D3,进入人体后都要经过“两步加工”才能发挥作用:第一步在肝脏里变成25-羟基维生素D(简称25(OH)D),这是血液中维生素D的主要存在形式,医生判断你缺不缺D,查的就是这个指标;第二步再在肾脏里变成活性更强的1,25-二羟基维生素D,用来调节钙吸收、增强免疫力、维持细胞健康。

过去,科学家一直觉得D2和D3“功效差不多”,都能提升25(OH)D水平。但近几年越来越多研究发现,D3的“战斗力”更强——尤其是在体内维生素D不足(25(OH)D<50nmol/L)时,补D3提升25(OH)D的效率比D2高不少。更让人疑惑的是,有试验观察到:补D2之后,体内的25(OH)D3(也就是D3在肝脏的代谢产物)好像变少了,但到底少多少、是不是普遍现象,一直没人算清楚。这正是这次研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0项试验、1080人:科学家如何“算清”D2对D3的影响?

为了搞明白“补D2会不会降低25(OH)D3”,研究团队做了一次“地毯式搜索”——翻遍了PubMed数据库从1975年到2023年2月的所有相关论文,关键词包括“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维生素D3”“胆钙化醇”,还特别限定了“随机对照试验”(RCT)——这种试验会把参与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补D2,一组用安慰剂或不补,结果最可靠,是医学研究的“金标准”。

一开始,他们找到了202篇论文,但大部分都不符合要求:有的不是随机试验,有的没测25(OH)D3的变化,有的研究对象是孕妇或哺乳期女性(为了避免特殊生理状态的影响,这类人群被排除了)。最后按照严格的筛选标准(比如必须报告补D2前后25(OH)D3的浓度、干预时间明确),选出了20项合格的试验,涉及1080名参与者(其中60人是儿童,只纳入系统综述,没参与最终的量化分析)。

在这20项试验里,补D2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每天补300IU,有的一次补5万IU(相当于“大剂量冲击”);有的吃补充剂药片,有的吃UVB照射的蘑菇或强化果汁;干预时间也从3周到6个月不等。研究团队从每篇论文里提取了关键信息:参与者人数、补D2的剂量和频率、试验持续时间,以及补之前和补之后两组(D2组和对照组)的25(OH)D3浓度。

最后,他们把11项数据最完整的试验(涉及655人,342人补D2,313人对照)放进“元分析”模型——简单说就是把多个试验的结果“合并计算”,排除个体差异,得出更可靠的平均结果。为了确保准确性,他们还用了“随机效应模型”(考虑不同试验的设计差异),并做了“敏感性分析”(去掉任何一项试验,看结果会不会变)。

关键发现:补D2的人,25(OH)D3平均降了18nmol/L

分析结果一出来,研究团队就确认了之前的猜测:补D2,真的会让25(OH)D3水平下降,而且下降幅度很明显。

先看整体趋势:20项试验里,有18项都观察到“补D2后25(OH)D3降低”;只有2项试验里D2组的25(OH)D3略有上升,但上升幅度比对照组(不补D2的人)还低——相当于“别人在涨,你涨得慢,还是相对降了”。

再看元分析的量化结果:对比试验结束时两组的25(OH)D3浓度,补D2的人比对照组平均低了17.99nmol/L(95%置信区间:-25.86至-10.12,P<0.00001)——这个差异在统计学上“极其显著”,也就是说,不是偶然现象,而是D2确实有影响。

如果看“变化幅度”(补之前vs补之后的差值),补D2的人比对照组多降了9.25nmol/L(95%置信区间:-14.40至-4.10,P=0.0004)。举个例子:如果对照组的人25(OH)D3补完后降了3nmol/L,那么补D2的人可能会降12.25nmol/L,差距很明显。

可能有人会问:不同试验的补剂量、时间不一样,结果会不会不可靠?研究团队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他们用“I²统计量”评估了“异质性”(也就是不同试验结果的差异程度),发现两项主要分析的I²值分别是83%和69%(超过50%算中高异质性),确实存在差异。但随后的“敏感性分析”显示:不管去掉哪一项试验,最终的平均差值都没太大变化,而且依然显著——这说明,“补D2降D3”是个普遍规律,不会因为某一个试验的特殊设计而改变。

图片

补充维D2对血清25(OH)D水平的影响

为什么补D2会“消耗”D3?可能和身体的“代谢开关”有关

为什么补D2会让25(OH)D3变少?目前还没有完全明确的答案,但科学家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都和维生素D的“代谢调节”有关。

第一种是“此消彼长”的平衡机制。有研究提出,人体会通过调节D2和D3的代谢,来维持总25(OH)D水平的稳定——就像一个“天平”,一边(D2)重了,另一边(D3)就会被“减重”。比如2019年Hammami团队的试验就发现:补D2会让25(OH)D3降低,反过来补D3也会让25(OH)D2降低,像是一种“相互抑制”的关系。这次的研究结果,正好给这个理论添了新证据。

第二种是“代谢酶的激活”。人体里有个叫“CYP24A1”的酶,专门负责“分解”多余的维生素D——当血液中25(OH)D水平升高时(比如补了D2),这个酶就会被激活,加速分解25(OH)D,避免维生素D过量。而有意思的是,CYP24A1对25(OH)D3的“分解效率”可能比25(OH)D2更高——也就是说,补D2让总25(OH)D升高后,身体会启动“清理模式”,但优先清理的是D3的代谢产物,导致25(OH)D3变少。

不管是哪种机制,这个发现对我们选择维生素D补充剂都很有意义:如果你的目标是提升体内维生素D水平,尤其是改善维生素D缺乏,选D3会更合适——它不仅能直接提升25(OH)D,还不会“消耗”体内原本的25(OH)D3;而如果是素食者,只能选D2,就要注意监测自己的25(OH)D3水平,避免它降得太低。

研究有局限,但结论足够给你“选课建议”

当然,任何研究都有局限性,这次的分析也不例外。比如:

首先,纳入的试验中,补D2的剂量和时间差异很大——有的每天补1000IU,有的每周补5万IU,有的只补3周,有的补6个月,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25(OH)D3的下降幅度,目前还没法确定“剂量越大、降得越多”还是“时间越长、降得越多”。

其次,部分试验的方法学质量有待提升:有7项试验没说清楚“怎么随机分组”(比如是用抽签还是电脑随机),有4项没报告“多少人中途退出”——如果退出的人多,结果可能会有偏差。另外,因为纳入的试验数量不够多,没法细分“不同年龄、性别、肤色的人,补D2后反应是不是一样”,比如老年人皮肤合成D3的能力弱,会不会更容易受D2的影响?这些都需要更多研究来验证。

最后,研究只关注了“25(OH)D3的变化”,没研究“这种下降会不会影响健康”——比如25(OH)D3降了,会不会导致钙吸收变差、免疫力下降?目前还不清楚,这也是未来需要重点探索的方向。

但即便有这些局限,这次的研究结论依然足够明确:补充维生素D2会导致血清25(OH)D3显著降低,平均降幅约18nmol/L。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意味着选择维生素D补充剂时,D3是更优的选择;而素食者等只能选D2的人群,建议定期检测血清25(OH)D水平(包括总25(OH)D和25(OH)D3),确保不会因为补D2而导致整体维生素D不足。

最后提醒:选维生素D,别只看“有没有”,更要看“是哪种”

下次再买维生素D补充剂时,不妨多花3秒钟看看标签:如果是“维生素D3(胆钙化醇)”,适合大多数人,尤其是需要快速改善维生素D缺乏的人;如果是“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更适合素食者,但要记得定期监测水平。

当然,补充剂只是“备选方案”,最好的维生素D来源还是阳光——只要天气好,每天晒15-20分钟太阳(暴露手臂、腿部,不用涂防晒霜),皮肤就能自己合成足够的D3,既安全又免费。

小小的“2”和“3”,背后藏着身体代谢的大讲究。选对维生素D,才能让它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Emily I G Brown, Andrea L Darling, Tracey M Robertson, Kathryn H Hart, Jie Li, Cathie Martin, Martin J Warren, Colin P Smith, Susan A Lanham-New, Ruan M Elliott, Effect of Vitamin D2 Supplementation on 25-Hydroxyvitamin D3 Statu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Nutrition Reviews, 2025;, nuaf166, https://doi.org/10.1093/nutrit/nuaf166

Tags: 为什么补了维生素D还缺?20 项 RCT 研究发现:D2会悄悄降低血清 D3,降幅达 9-18nmol/L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