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摘 要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威胁,世界卫生组织2020—2024年全球TB报告涵盖了2019—2023年的TB情况。2023年TB再次成为全球传染病的头号杀手,估计新发病例达1 080.00万例。发病率增速放缓,死亡人数降至125.00万例。2020—2021年COVID-19疫情对TB防控造成显著冲击,随着防控措施逐步恢复,TB防控呈现积极趋势,但是发病率区域差异显著,印度、中国等8个高负担国家占全球2/3以上。2023年全球耐药TB治疗覆盖率为44.00%,治疗成功率68.00%,但是耐药病例仍达40.00万例,防控形势严峻。中国TB防控成效显著:新发病例2023年降至74.10万,发病率52/10万;死亡人数显著减少,耐药病例全球占比从14.00%降至7.30%;TB/HIV共感染率从2019年的1.68%减至2023年的0.66%,优于全球水平。全球防控措施持续优化:全球治疗覆盖率从2019年的70.00%增长到2023年的75.00%,预防性治疗人数增至470.00万,快速检测诊断覆盖率达48.00%。中国2023年治疗人数回升至56.50万,快速检测诊断覆盖率提升至74.00%。技术创新提升了预防、筛查、诊断、治疗以及管理的效率,但实现2030年终结TB目标仍需强化TB管理、基层能力建设及高危人群干预,平衡资源分配与技术创新,以应对全球疫情异质性挑战。
正 文
结核病(tuberculosis,TB)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重大威胁,2023年再次成为世界传染病头号杀手,其流行病学趋势与防治进展一直是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关注的重点[1]。自1990年全球TB防治工作加强以来,TB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部分地区有所下降。但由于受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的显著影响,近几年全球TB流行病学趋势呈现出一定的波动,各地防治工作也遇到一定阻碍,直至COVID-19疫情之后才展现出一定的恢复与进展[1-5]。本文基于WHO发布的2020—2024年全球TB报告,对比分析2019—2023年全球TB流行趋势与中国的关键数据,探讨TB的防治现状。通过总结TB防治中的成果与不足,为TB防控工作提供科学参考,助力实现终结TB流行的目标。
1 结核病的流行与应对
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1]。WHO每年发布的全球TB报告为各国提供了宝贵的疫情数据与防控策略建议。2020—2023年间全球新发病例数呈现波动性增长,其中2020—2021年受COVID-19疫情影响出现反弹[4],2023年全球新增TB报告确诊病例数达820万例,成为1995年开始监测以来的最高水平[1]。TB的全球负担急剧上升,死亡人数超过COVID-19,重回全球最致命的传染病之首[6]。2023年TB在全球持续流行,特别是在中低收入国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TB的防控工作面临着诊断的复杂性、治疗的长期性以及社会因素的复杂性等多方面挑战[1, 7-8]。为了应对这一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2023年9月联合国TB高级别会议制定并发布了2023—2027年新的承诺和目标,重申终结TB流行的目标[1]。
2 2019—2023年全球及中国结核病疫情数据与变化趋势
2.1 全球发病情况及变化趋势
WHO发布的全球TB报告[1-5]显示,2019—2023年全球TB疫情出现明显波动,新发病例数经过持续20年的缓慢下降之后,在2020年出现拐点,于2021—2023年呈现增长趋势。2023年全球TB新发病例数(估算)达到1 080.00万例,为2015年以来的历史新高[7-9];发病率达134/10万,与2020年(127/10万)相比虽有所上升[4, 10-12],但增长率已放缓至0.2%,开始趋于平稳[1, 7-8],全球TB防控工作逐步取得积极进展,疫情形势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受到COVID-19疫情的冲击,全球TB防控工作以及疫情后服务恢复困难,导致近年来TB发病人数有所反弹,使得TB的防控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2.2 全球死亡数据及变化趋势
TB是全球前十位死因之一,2007—2019年一直位居单一传染性疾病死亡原因之首[5, 10, 13]。受COVID-19疫情的影响,2020—2022年TB作为单一传染性疾病的死亡原因降至第2位[4, 11-12],然而在2023年重新成为全球最致命的传染病[1, 7],其导致的死亡人数几乎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2倍[1, 9]。2019—2023年全球因TB导致的死亡人数呈现倒“U”型波动[1-5],全球TB死亡率在近10余年的持续下降之后于2020年及2021年呈现上升趋势,2021年最高达160.00万例,此后2年死亡人数持续下降,2023年降至125.00万例[1-2, 14-15]。由于受到COVID-19疫情的影响,部分TB患者未得到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可能导致了2020年及2021年TB的死亡人数增长。
2.3 地区发病情况
2024年WHO报告[1, 7]显示,2023年30个TB高负担国家占全球发病总数的87%。TB高负担地区分别为东南亚地区(45%)、非洲地区(24%)和西太平洋地区(17%),其中印度(26%)、印度尼西亚(10%)、中国(6.8%)、菲律宾(6.8%)、巴基斯坦(6.3%)、尼日利亚(4.6%)、孟加拉国(3.5%)和刚果(金)(3.1%)8个国家占全球发病数的2/3以上。
2019—2023年间全球TB流行趋势呈现显著的时空异质性,主要高负担国家表现出差异化的发展变化。南亚地区呈现两极化发展:印度新发病例数在2020年下降1.89%后,2021年较2019年增长11.74%,随后2年分别递减,但仍较2019年高出6.06%;巴基斯坦则持续波动增长,5年累计增幅17.41%;孟加拉国保持年均1%的上升趋势。东南亚地区出现显著分化:印度尼西亚在2020年短暂下降(14.58%)后,2021—2023年连续3年增长,2023年达5年峰值;菲律宾呈现倒“N”型变化,2023年较2019年提高24.41%。东亚与非洲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实现2020—2023持续递减,累计下降11.04%。尼日利亚呈现增长态势,年增长率从2020年2.27%持续攀升至2023年12.95%(图1)。高负担国家部分地区经济欠发达、医疗资源不足以及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医疗资源的匮乏可能使得TB患者难以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
图1 2019—2023年全球高负担国家结核病新发病例数(估算)变化趋势[1-5]
2.4 全球估计新发病例人群分布情况
WHO报告[1-5]显示,2019—2023年间全球TB的人群分布变化不明显,其中成年男性占比55.00%~56.50%,成年女性占比32.00%~33.00%,0~14岁儿童占比11.00%~12.00%(图2),TB/HIV共感染占比8.2%~6.1%[7-8]。TB在性别和年龄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成年男性成为主要感染群体。这种差异可能与男性更高的吸烟率、工作环境暴露风险等因素有关[1, 7]。HIV感染者、糖尿病患者、吸烟者等高风险人群的TB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可能与这些人群的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增加了结核杆菌的感染风险有关,如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HIV感染/AIDS患者的免疫系统受损等[6, 9, 11-12, 14, 16-18]。
图2 2019—2023年全球结核病年龄-性别构成比变化趋势[1-5]
2.5 中国数据与趋势变化
WHO报告[1-5]显示,2019—2023年中国TB疫情整体呈现向好的趋势。TB发病情况方面,新发病例数从2019年的83.30万到2020年短暂上升至84.20万后逐步下降至2023年的74.10万,发病率从58/10万降至52/10万;其中HIV阳性TB发病人数从2019年的1.40万显著减少至2023年的0.49万。TB死亡情况方面[1,7,16,18-21],HIV阴性TB死亡人数从2019年的3.10万降至2023年的2.50万,死亡率从2.2/10万下降至1.8/10万;HIV阳性TB死亡人数相对稳定,略有下降。以上数据表明我国TB的防控和治疗效果逐步提升(表1)。
中国TB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下降趋势表明,近年来在TB防控、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HIV阴性TB的防控上,死亡人数和死亡率的持续下降反映了治疗覆盖率和效果的提升。2020年发病率和死亡人数略有上升,可能与COVID-19疫情对医疗资源的挤占有关,导致TB防控工作受到一定影响。疫情后2023年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恢复下降趋势,HIV阳性TB的死亡人数和死亡率保持稳定,在HIV与TB双重感染的防控方面取得较好成效。
2.6 全球趋势与中国流行情况的核心指标对比
估计新发病例数方面,以2019年为基线年,2019—2023年全球呈现“下降-反弹”的波动模式,即2020年较基线年下降0.90%,2021年出现6.42%的强力反弹并超越疫情前水平,2022—2023年持续攀升,2023年较基线年增长8.43%(表1);而中国的情况则与之相反,在2020年增长1.08%(由83.30万增长至84.20万)后进入加速下降,2021—2023年降幅从6.36%扩大至11.04%,发病率从2020年59/10万的峰值持续回落至2023年的52/10万(表1)。
TB/HIV共感染发病率方面,全球和中国均呈现持续改善,TB/HIV共感染得到有效控制(表1)。全球年平均下降率为0.42%,2023年为历史最低水平(6.10%);中国则从2019年1.68%锐减至2023年0.66%,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TB相关死亡方面,全球死亡人数在2020—2021年累计增长13.47%(从141.00万至160.00万)后,2021—2023年连续2年累计下降21.88%(由160.00万降至125.00万),其中HIV阴性人群死亡人数降幅(9.40%)低于HIV阳性人群(22.60%);而中国的死亡人数在2020年达到峰值3.42万后连续3年下降,2023年下降至2.70万(下降18.67%),其中HIV阴性人群死亡人数先升后降,HIV阳性人群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表1)。
3 全球及中国结核病治疗与关怀
自2000年以来,全球抗击TB挽救了7 900万人的生命[1],WHO设定了全球TB治疗覆盖率、预防性治疗覆盖率、快速检测诊断覆盖率等多个目标,到2027年TB治疗覆盖率和预防性治疗覆盖率均要达到90.00%,快速检测诊断覆盖需达100.00%[7-8]。
全球TB估计新发病例与报告确诊病例数之间仍存在很大差距,且近几年中国与全球的数据变化趋势存在一定的差异。全球未登记病例数从2020年的400.00万例降至2023年的260.00万例[5, 10-12, 17-18],2022年和2023年新诊断的患者可能包括前几年罹患TB、但因COVID-19疫情中断或者延迟诊断和治疗的患者;中国未登记病例数从2019年10.50万例增至2022年24.70万例,2023年回落到17.60万例。
全球TB治疗人数因疫情冲击呈现大幅波动,2020年锐减至580.00万例后,2023年回升至820.00万例,已经恢复并超过COVID-19疫情前的水平[3-4, 12, 14, 19]。全球治疗覆盖率从2019年的70.00%增长到2023年的75.00%,距离2027年覆盖率达90.00%还有一定的差距,全球治疗可及性面临长期挑战。中国TB治疗人数在2019—2022年持续减少至50.10万例后,2023年上升至56.50万例,同时治疗覆盖率为76.23%,相较于疫情前(2019年)减少11.16个百分点,略高于全球同期水平[14-15, 18](表2)。预防性治疗方面,全球治疗人数从2019年的360.00万例增至2023年的470.00万例[1, 7-8],但覆盖率仅21.00%(2023年)。
快速检测诊断覆盖率方面,全球从2019年的28.00%稳步提升至2023年的48.00%,年均增长4个百分点,但远低于2027年达到100.00%覆盖率的目标[1];中国则从31.00%(2019年)增至2023年的74.00%,平均每年增幅达10.75%,高于全球同期水平。
综上,全球2022年和2023年TB的检测、诊断、治疗等防控工作有了明显恢复,TB的治疗覆盖率、预防性治疗覆盖率及快速检测诊断覆盖率不断提升[20-21];而中国加强了未登记病例的管理和治疗,上述关键指标均优于全球水平,有效减缓了TB发病和死亡人数的上升趋势,降低了TB的疾病负担。
4 全球及中国耐药结核病诊断与治疗
耐药TB,特别是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和利福平耐药结核病(rifampicin resistant tuberculosis,RR-TB)的防控面临着重大挑战。2019年全球估计有46.50万例耐药TB新发病例[5],其中约3.3%的新患者和18%的复治患者对利福平耐药,只有约44%的患者被诊断并报告[4]。全球耐药TB治疗覆盖率从2020年的33.00%逐年上升至2023年的44.00%[3]。2023年全球MDR/RR-TB病例发病人数下降至40.00万例[1, 22],占新发病例的3.7%,其中登记接受治疗的仅有17.60万人,治疗成功率仅为68.00%。中国耐药TB患者数量从2019年的6.50万减少至2023年的2.90万,占全球比例从14.00%下降至7.30%[6-7,11,14,20],治疗覆盖率从21.00%(2019年)跃升至86.20%(2023年)[1],取得了显著成效,治疗成功率为66.00%。全球及中国的耐药TB均展现出“发病率下降-治疗率上升”的协同变化趋势(表2)。耐药TB的快速流行和传播仍然对公共卫生构成巨大威胁,进一步降低耐药性比例需要持续的治疗管理。
耐药TB治疗方面,包含贝达喹啉、普托马尼、利奈唑胺和莫西沙星的全口服短程方案[23]可将MDR/RR-TB的治疗周期缩短至6~9个月。此方案展现出疗效提高、安全性改善和患者依从性提升等多重优势[24]。我国将贝达喹啉、德拉马尼、普托马尼等新药纳入医保,大幅降低患者经济负担。除了贝达喹啉和普托马尼,德拉马尼在国内的应用也正逐步增多[21],可用于组成个体化方案,同时结合分子药敏检测结果,制定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21]的新目标和新策略:强化耐药防治,耐药筛查率≥90%,强化传染病报告、归口管理等政策的持续落实;不断加强TB定点医疗机构能力建设,推进分级诊疗和综合防治服务模式,为耐药TB的治疗提供保障。
5 结核病诊断技术的突破
COVID-19疫情的暴发暴露出全球卫生系统的脆弱性。在后疫情时代,创新发展持续驱动TB防控,以GeneXpert MTB/RIF及Ultra技术为代表的分子诊断技术在国内不断普及与升级,加之国产化平台的成功研发与应用,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尤其是在基层)显著提高了对TB,特别是RR-TB的快速诊断能力[1, 17, 25]。无创/微创采样技术(舌拭子作为痰标本的替代或补充[26-28])尤其适用于儿童、无痰或咳痰困难患者。粪便样本检测(分子诊断)在儿童TB诊断中的研究与应用也正不断深入[29]。宏基因组测序[30]在耐药TB快速诊断和菌种鉴定中提供更全面的病原学信息,覆盖一线、二线药物耐药基因,异质性识别精度达99%[1, 24]。TPAPy-Tre荧光探针[31],标记细胞壁代谢活性,2 h评估杀菌效果,替代传统菌落形成单位(CFU)计数,指导个体化用药。免疫学检测[32],如结核感染T细胞试验、细胞因子检测(如IP-10,IL-2),显示出在潜伏感染和活动性TB辅助诊断中的价值。县域定点医疗机构标配分子生物学诊断设备,基层推广人工智能影像辅助诊断[33-34],提高了筛查的效率与准确性,有助于TB的早发现、早诊断。
6 小结
通过对2020—2024年WHO全球TB报告的解读,终结全球TB流行尽管任重道远,但仍有积极进展。虽然2019—2023年COVID-19的流行可能导致TB的诊断、报告和治疗的延迟或中断,全球TB防治工作仍然取得了发病率增长放缓、死亡病例数波动中略有下降的成果;而中国的发病与死亡人数则从疫情初期(2020年)开始连续3年下降,防治成效显著。同时,全球和中国在扩大预防性治疗覆盖范围、减少耐药TB发病人数并提升其治疗成功率等方面均得到改善,诊断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要实现2030年终结TB流行的目标,仍需继续优化防控策略,重点关注耐药TB与重点人群防控干预,加强基层诊断治疗和患者管理能力建设,推动创新诊疗技术发展,进而为全人类的健康福祉保驾护航。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王宁负责研究设计、数据统计,文章撰写;冯曦兮负责文章整理与分析修改;龚胜、蒋良双负责研究指导与支持;姚晓军负责研究设计、论文修改、审阅、经费支持。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