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柳叶刀子刊最新进展:精神疾病有多大的遗传风险?

来源 2025-08-10 12:09:02 医疗资讯

精神疾病的遗传风险一直是医学研究的核心议题。近年来,依托大规模人口登记系统和基因技术的进步,研究人员对精神疾病的遗传模式、风险强度及影响因素有了更精准的认知。本文基于最新研究成果,系统梳理精神疾病遗传风险的研究进展。

家庭聚集性:亲属关系与遗传风险的量化证据

2023 年一项研究纳入140 万余名儿童,追踪至 18 岁发现:父母患有人格障碍的儿童,其精神疾病发病风险显著升高。母亲患人格障碍的女孩发病风险比(IRR)达 2.74,男孩为 2.44;父亲患人格障碍的女孩 IRR 为 2.10,男孩为 2.04。更值得关注的是,若父母双方均患人格障碍,子女发病风险高达 3.69 倍,18 岁时累积发病率达 34.1%,是普通儿童(15.2%)的两倍以上。

2025年柳叶刀精神病学杂志最新发表一项覆盖304 万丹麦人的研究,该研究发现,证实遗传风险存在疾病特异性和亲属等级差异。对抑郁症而言,普通人群终身风险为7.80%,一级亲属患病时风险升至 15.48%,二级亲属为 13.50%,三级亲属仍达 7.80%,相对风险(IRR)为 2.35。而物质使用障碍终身风险在普通人群中为 10.33%,一级亲属则升至 20.80%,相对风险为 2.35。

图片

不同精神障碍的终生患病风险、发病率比值、遗传率及非家族性病例比例。

亲属关系越近,遗传风险越高的规律在各类疾病中均成立。同卵双胞胎(遗传物质几乎相同)的精神疾病共病率显著高于异卵双胞胎。研究发现在同卵双胞胎中,如果一个人患精神分裂症,那另一个人患病的概率是40%-50%;而在异卵双胞胎中,一个人患精神分裂症,另外一个人患病的概率约为10%。

遗传度及其他因素

遗传度(heritability)是衡量遗传因素对疾病贡献的关键指标。丹麦研究显示,不同精神疾病的遗传度差异显著。大麻使用障碍遗传度最高,达77.1%,意味着遗传因素可解释 77.1% 的发病风险变异;精神分裂症遗传度为 66.3%,双相情感障碍为 64.5%,抑郁症为 45.4%,人格障碍为 45.1%。这一数据揭示了遗传因素在精神疾病发病中的核心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高遗传度并不意味着疾病必然呈现家族聚集性。研究发现,多数精神疾病的非家族性病例比例极高。精神分裂症患者中89.3% 无一级或二级亲属患病,分裂情感性障碍的非家族性病例占96.1%,即使是遗传度达46.5% 的酒精使用障碍,60.6% 的患者也无家族史。这一现象在罕见疾病中更为明显,如反社会人格障碍91.3% 的病例为散发性,提示除遗传外,新发突变、环境触发等因素同样关键。

例如,精神分裂症遗传度达66.3%,但精神分裂症患者中89.3% 无一级或二级亲属患病,这说明疾病发生并非单纯依赖家族遗传,还与新发突变、多基因累加效应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其他一些因素有关,包括大麻使用、头部伤、癫痫、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严重感染等。

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遗传风险的分子机制。当前已发现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存在共同遗传位点,超过9400个遗传变异同时影响多种疾病,但具体作用路径仍不明确。结合表观遗传学技术,解析基因甲基化、非编码 RNA 等调控机制,可能为精准干预提供靶点。

总之,最新研究证实遗传是精神疾病的核心风险因素,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亲属关系越近,遗传风险显著升高;但多数病例为非家族性,提示环境与遗传的动态交互才是疾病发生的完整图景。

参考文献:

1.Gjøde ICT, Laursen TM, Müller AD, et al. Acta Psychiatr Scand. 2024 Mar;149(3):195-206. 

2.Pedersen CB, Pedersen MG, Antonsen S, et al. Lancet Psychiatry. 2025 Aug;12(8):590-599.

Tags: 柳叶刀子刊最新进展:精神疾病有多大的遗传风险?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