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Reg Anesth Pain Med:脊髓电刺激治疗慢性腰椎术后疼痛,12 个月连续活动监测揭示客观疗效与功能改善

来源 2025-08-09 12:29:20 医疗资讯

慢性腰椎术后疼痛,又称持续性脊柱疼痛综合征(Persistent Spinal Pain Syndrome Type 2, PSPS2),是腰椎手术后常见且治疗棘手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功能状态。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作为一种针对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有效干预手段,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尽管其在缓解慢性疼痛方面展现出良好的耐受性与疗效,但当前支持SCS疗效的证据体系仍面临挑战——多数研究依赖患者主观报告,缺乏对长期功能改善的客观量化评估。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现有评价体系中缺乏能够真实反映患者日常活动能力与功能恢复水平的客观生理指标。传统的活动监测技术多局限于短期、间断的数据采集,难以在真实生活场景中实现长期、连续的行为追踪。然而,随着植入式神经调控设备的技术进步,尤其是集成微型加速度计的智能脊髓刺激器的出现,为持续、客观地监测患者身体活动提供了全新可能。

近日,Regional Anesthesia & Pain Medicine期刊发表了一项由多国七家医疗机构参与的前瞻性、多中心、非行业资助研究,首次采用配备加速度计的新型SCS系统,对接受治疗的慢性腰背痛及下肢神经性疼痛患者进行了超过一年的连续活动能力监测。该研究不仅系统评估了SCS植入前后患者的移动能力变化,还深入探讨了客观活动数据与患者自评疼痛强度、功能障碍程度及生活质量等多维度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本研究是一项非行业支持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探索,患者主要来自比利时、丹麦、荷兰和瑞典的七家医院。纳入标准为年龄18至70岁,腰椎术后至少6个月,持续神经性背痛和/或腿痛且VAS疼痛评分≥50分。研究流程如下:

  • 基线监测:采用贴于臀部的外部Intellis神经刺激器收集连续4周的基础活动数据;
  • SCS试用:患者接受SCS试验刺激,达到或超过50%疼痛缓解进入下一阶段;
  • 植入与随访:成功试用患者植入永久刺激器,利用内置加速度计持续监测活动数据,采集3、6、12个月随访数据。

同时,通过基于视觉模拟量表(VAS)的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EuroQol五维量表(EQ-5D)及睡眠质量问卷(PSQ-3)对患者主观状态进行评估。工作能力及镇痛药物使用情况亦作为辅助指标。所有数据通过REDCap平台管理,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分析变化趋势及相关性。

研究结果

总计50名患者入组,48人完成基线活动监测,45人接受SCS试用,37人最终植入永久刺激器,其中32人获得完整的12个月活动数据。患者平均每日持续活动(持续≥30秒的“活动时段”)时间为34 ± 27分钟,而对照组(5名健康个体)为92 ± 51分钟,差异显著(p=0.009)。

植入SCS后活动时间逐步增加,至12个月达44 ± 31分钟,较基线提升30%,统计学意义显著(p=0.045)。腿痛主导患者的活动时间由35 ± 27分钟升至54 ± 32分钟,增幅显著(p=0.011);而背痛主导患者无明显改变(p=0.74)。采用新型无感觉刺激(HD和DTM)的患者活动改善优于传统感觉刺激(Tonic)(p=0.008)。

图:患者活动时间变化趋势图

图:不同疼痛类型与刺激模式下的活动时间变化对比

此外,患者自评疼痛显著缓解,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改善均超过最小临床意义差异(MCID)。睡眠质量主观改善显著,但客观夜间躺卧时间与翻身次数无显著变化,且二者无相关性。

在工作能力与药物使用方面,可工作的患者中,工作时间百分比由41.8%提升至73.1%(p=0.011)。镇痛相关药物使用显著减少,12个月时超过一半患者停止使用阿片类、抗惊厥药和助眠药。

图:患者自评量表及社会功能指标变化图

活动时间增加与腿痛VAS减轻(r = -0.36, p=0.046)及ODI改善(r = -0.36, p=0.044)呈显著相关。术前以腿痛为主的患者更可能获得活动能力提升(r=0.41, p=0.021)。活动量变化与其他指标如背痛VAS、睡眠客观指标无显著相关性。在安全性方面,16%患者发生不良事件,主要为植入部位感染及电极移位。事件均得到及时处理,无严重长期并发症。

讨论

本研究是迄今为止首次采用长期、嵌入式加速度监测,客观量化脊髓刺激治疗腰椎术后慢性痛患者活动变化的研究。结果明确表明,SCS不仅有效缓解主观疼痛感受,且显著提升患者的活动持续时间,并且这种改善在疼痛主要位于腿部的患者中尤为显著。

此前关于SCS治疗活动改善的研究,多依赖短期间歇性监测或主观报告,难以全面描述慢性疼痛患者的真实功能水平及其变化趋势。通过连续12个月的实时数据,本研究揭示了SCS治疗“洗入”效应的时间动态,强调治疗效果的渐进性。

此外,客观活动提升与自我报告的功能恢复指标ODI显著相关,验证了主观评估的有效性;然而睡眠客观与主观指标不一致,暗示睡眠改善可能涉及认知及情绪因素,而非单纯的生理活动改变。

研究还揭示了针对背痛主导患者SCS改善活动能力有限的现象,表明不同痛型对SCS反应存在差异,提示未来需要针对背痛机制设计专门治疗策略。新兴的无感觉刺激模式(HD、DTM)在活动改善方面优于传统模式,具有潜在推广价值。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局限性:缺乏非SCS对照组限制了对活动提升归因的排他性解释,无已知对活动测量的最小临床意义改善值,未来研究需填补这一空白。

综合来看,本研究为未来在临床实践中加入客观功能评估提供了启示,也为设计更严谨的随机对照研究奠定基础。

原始出处

Hallén T, Meier K, Kallewaard JW, et al. Objective, long-term mobility dat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in after lumbar spine surgery treated with spinal cord stimulation—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trial. Reg Anesth Pain Med. 2025. doi:10.1136/rapm-2025-106726

Tags: Reg Anesth Pain Med:脊髓电刺激治疗慢性腰椎术后疼痛,12 个月连续活动监测揭示客观疗效与功能改善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