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邱远教授、田泽民博士:被标准检测遗漏的5.2%肠癌患者:错失靶向治疗良机?

来源 2025-08-04 12:25:15 医疗资讯

编者按:近期一项发表在权威期刊的研究(Pilati等,Gastroenterology.2025)对III期结肠癌的ERBB2(HER2)基因状态进行了深入探索。

本文由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邱远教授、重庆医科大学在读博士田泽民共同分享《被标准检测遗漏的5.2%肠癌患者:错失靶向治疗良机?》,为医者和患者提供更多参考。

一、被忽略的关键群体:5.2%肠癌患者的特殊生物学特征

研究者利用PETACC8和IDEA-France两大临床试验队列,整合了基因组、转录组及临床数据,提出了创新的“分子ERBB2”分类方法。这一分类综合了基因扩增、热点突变以及与邻近DNA拷贝数变化一致的RNA表达模式,突破了传统免疫组化(IHC)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的局限。

然而,该研究在构建分类时系统性地排除了一类特殊肿瘤:ERBB2 RNA表达水平很高但基因未发生扩增的亚型(简称RNA高表达/无扩增型)。在PETACC8队列的2550例患者中,这类肿瘤占比达5.2%(约133例),显著高于经IHC/FISH确认为ERBB2阳性的患者比例(1.9%,约48例)。

尽管研究者承认这一差异的存在,却因其不符合算法设定的聚类标准,未将其纳入最终的“分子ERBB2”分类体系。这意味着,一个在数量上不可忽视(每20名患者中就有1人)、且可能具有独特生物学意义的群体,在分子分型中被正式“除名”。

二、跨癌种证据警示:被排除的群体或是靶向治疗的潜在受益者

这种排除策略引发担忧的核心原因在于其他癌种的治疗经验。在乳腺癌、胃癌和胆道癌等HER2驱动的恶性肿瘤中,大量研究证实:即使肿瘤不存在基因扩增,只要存在HER2蛋白的过表达,抗HER2靶向药物(如曲妥珠单抗、抗体偶联药物T-DXd)仍可能起效。例如:

  • 乳腺癌:DESTINY-Breast04临床试验颠覆性证明,曾被判定为HER2阴性的“低表达”患者(IHC 1+或2+/FISH-),使用新型药物德曲妥珠单抗后生存期显著延长。

  • 胆道癌:SUMMIT试验中,部分HER2蛋白中度表达但无扩增的患者对奈拉替尼联合化疗产生应答。

这些事实引出一个关键问题:肠癌中ERBB2 RNA高表达但无扩增的肿瘤,是否同样存在“通路成瘾”? 即肿瘤细胞是否因ERBB2信号过度活跃(可能通过转录增强或表观遗传调控实现),即使没有基因扩增,也依赖该通路生存?遗憾的是,Pilati研究未对此进行验证:既未检测这些肿瘤的HER2蛋白实际水平,也未分析其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状态(如磷酸化HER2、HER2-HER3二聚化等)。这种数据缺失使得一个本可通过实验验证的重要科学假设——这类肿瘤是否具有靶向治疗敏感性——成为悬而未决的谜题。

三、研究的分析空白:从生存结局到分子机制的全面缺失

该研究(Pilati等,Gastroenterology.2025)对RNA高表达/无扩增亚组的分析存在显著不足,导致多个关键问题无法回答:

(1)临床结局未知:研究未公布这类患者的生存数据(如肿瘤复发时间或总生存期)。他们是否比其他ERBB2阴性患者预后更差?是否对现有化疗方案反应不佳?这些直接影响治疗决策的问题均无答案。

(2)生物学特性未探索:未分析该类肿瘤的免疫微环境特征(如PD-L1表达、淋巴细胞浸润)、信号通路活性(如MAPK/PI3K通路富集),也未评估其与肠癌共识分子分型(CMS)的关系。它们是属于易转移的间充质型(CMS4)还是代谢活跃的上皮型(CMS2)?这种关联可能揭示新的治疗靶点

(3)治疗敏感性预测空白:研究未检测任何预测靶向药反应的生物标志物(如磷酸化HER2水平、HER3活化状态)。这使得我们无从判断这些肿瘤是否可能对现有ERBB2靶向药物产生应答。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些被排除的肿瘤可能代表具有特殊生物学行为的群体:它们是否富集了肿瘤异质性(即癌细胞间ERBB2表达差异大)?是否与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导致更强的侵袭性和耐药性?这些假设本可通过进一步实验验证,但当前研究选择将其排除在分析之外。

四、重新定义ERBB2分类:从算法导向到临床需求导向的变革

上述问题指向一个根本性矛盾:当依赖无监督聚类算法定义治疗靶点时,可能为追求统计模型的“简洁优雅”而牺牲真实的生物学复杂性。在肿瘤治疗领域,尤其是随着抗体偶联药物(ADC)等新型疗法的出现,治疗窗口正变得更加精细——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再仅靠“有扩增”或“无扩增”的二元分类来筛选患者。将ERBB2 RNA高表达/无扩增群体排除在“分子ERBB2”之外的做法,可能使数百名本可从靶向治疗中获益的患者失去机会。因此,我们呼吁学界推动三项关键变革:

(1)重新制定分类标准:将ERBB2状态视为连续谱系而非二元分类,明确纳入RNA高表达型作为独立亚型,并在未来研究中验证其靶向治疗潜力。

(2)开发多维度检测技术:推动同时整合DNA(扩增/突变)、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活化状态)的多组学检测平台,避免单一维度检测导致的漏诊。

(3)启动针对性临床试验:参考NCI-MATCH等篮式试验设计,专门招募ERBB2 RNA高表达/无扩增的肠癌患者,评估其对现有HER2靶向药物(如曲妥珠单抗+拉帕替尼组合或T-DXd)的治疗反应。

我们敦促学界重新审视结直肠癌中ERBB2的分类: 不应将其视为二元变量(扩增与否),而应视为一个谱系,其中可能包括值得深入生物学验证的、由RNA驱动且无扩增的肿瘤。这些肿瘤不应被过滤掉——它们应该被跟进研究。

【ERBB2阳性结直肠癌(发生率约3%-5%)具有明确分子特征:基因层面:存在ERBB2(HER2)基因扩增(FISH阳性)和/或蛋白过表达(IHC 3+或2+且FISH阳性)。多见于RAS/BRAF野生型肿瘤(>80%),与微卫星稳定(MSS)显著相关;原发灶分布:好发于右半结肠(盲肠至横结肠);耐药机制:对抗EGFR治疗(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存在原发性耐药】

原文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472940/

Tags: 邱远教授、田泽民博士:被标准检测遗漏的5.2%肠癌患者:错失靶向治疗良机?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