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专访顾晔教授:全域感知支气管镜机器人辅助肺结节诊断的临床价值 #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

来源 2025-07-09 12:10:45 医疗资讯

全域感知支气管镜机器人辅助肺结节诊断是近年来呼吸介入领域的重要技术革新,其融合了机器人精准操控、全域影像导航及支气管镜微创技术,为肺结节诊疗提供了全新技术范式。随着技术普及与成本优化,全域感知支气管镜机器人有望成为肺结节诊断的主流手段之一。

近期,在备受瞩目的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上,梅斯医学有幸邀请到来自上海市肺科医院的顾晔教授为我们全面分享全域感知支气管镜机器人在辅助肺结节诊断中的独特优势。

梅斯医学:全域感知支气管镜机器人有哪些关键技术特点和创新点,使其能够在肺结节诊断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顾晔教授:全域感知支气管镜机器人是我国在医疗器械领域实现自主研发并具有突破性的国产创新产品。其设计与制造不仅标志着我国在高端医疗设备技术上的重大进步,同时也展示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全面整合能力。全域感知支气管镜机器人关键技术特点与创新点如下:

国产化与技术独创:作为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经支气管镜操作设备,全域感知支气管镜机器人采用了全新的技术路线,实现了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这一成就打破了长期以来国外技术的垄断局面,为我国医疗行业提供了更加经济、高效的选择,并极大地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

多维度全域感知系统:该机器人配备了先进的多维度全域感知系统,通过集成视觉信息、触觉反馈、力感应、影像处理(如CT/MRI图像融合)以及磁场定位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了对肺部结节的精确识别与定位。此外,它还能进行高效的路径规划,确保导管能够实时准确地感知病灶位置并自动调整方向,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智能导航与精准操作:基于其卓越的感知能力,全域感知支气管镜机器人能够智能地匹配病灶的位置,支持包括穿刺采样在内的多种早期干预措施。这使得医生能够在复杂的情况下执行精细的操作,解决了传统支气管镜在肺外周结节定位和取样中的难题,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及治疗的有效性。

梅斯医学:在使用全域感知支气管镜机器人进行肺结节诊断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哪些显著的成果和突破?例如,诊断成功率、对不同类型肺结节的诊断效果等方面。

顾晔教授:根据“十四五”重大专项临床数据显示,全域感知支气管镜机器人在肺结节的早期诊断与精准干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展现出其在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中的巨大潜力和临床价值。

在针对肺结节的临床应用中,全域感知支气管镜机器人展现出卓越的导航与操作性能。根据“十四五”专项项目提供的数据:

导航成功率与取样成功率均达到100%:对于直径约为2厘米的肺结节,机器人通过高精度的智能导航系统,能够稳定、可靠地抵达目标病灶位置,并完成组织取样。

诊断准确率接近90%:相比传统支气管镜技术普遍低于70%的诊断率,该机器人系统的诊断效率显著提升,大幅提高了肺部疾病的检出率和确诊率。

定位误差控制在毫米级以内:依托多模态影像融合(如CT、MRI)与磁场定位技术,机器人实现了对复杂肺部结构的精确建模与实时追踪,确保了微创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这些成果不仅验证了该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有效性,也为推动我国肺癌早筛、早诊、早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梅斯医学:您认为全域感知支气管镜机器人在未来肺结节诊断领域的发展前景如何?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顾晔教授:随着5G网络技术的普及,远程医疗正在成为现实。全域感知支气管镜机器人通过与5G技术的结合,能够实现跨越地域限制的操作。这种能力不仅能够在偏远地区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还能促进国际间的医疗合作。对于那些地处偏远、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而言,这意味着当地患者无需长途跋涉即可享受到顶尖专家的诊疗服务,极大地改善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目前,导管对直径小于1厘米的磨玻璃样结节的穿刺成功率仍是一个挑战。为了克服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导管设计和技术,包括改进影像引导系统和增强力反馈机制,以确保在处理这些微小且边界模糊的病灶时能有更高的准确性。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系统的路径规划和识别过程中,可以大大降低医生的学习曲线,并提高操作效率。AI的引入可以帮助自动识别最佳穿刺路径,减轻医生的工作负担,同时也能保证操作的一致性和安全性。此外,通过加强实时监测和预警系统,以及开发更加安全有效的介入工具和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

Tags: 专访顾晔教授:全域感知支气管镜机器人辅助肺结节诊断的临床价值 #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