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王湘教授谈胃癌治疗“新蓝海”: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检测,开启精准时代

来源 2025-07-04 12:10:09 医疗资讯

编者按: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克隆抗体到双特异性抗体,从PD-L1的精准应用到新型标志物的探索,免疫治疗正在逐步改写胃癌的治疗格局。然而,生物标志物的检测现状、新型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前景,以及不同地区医疗资源的差异,都为临床实践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医悦汇】有幸邀请到北京协和医院王湘教授做客对话大咖栏目,聚焦胃癌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与临床应用现状,深入探讨生物标志物在精准治疗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未来可能改变治疗格局的新方向。

医悦汇:能否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免疫治疗在胃癌及贲门腺癌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王湘教授:胃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均居高不下,是临床关注的重点瘤种。近年来,胃癌免疫治疗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自2017年纳武利尤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获批以来,尽管帕博利珠单抗后来主动撤回了胃癌的三线治疗适应证,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获批开启了晚期胃癌免疫治疗的新篇章。多项重磅级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在特定人群中加入免疫治疗能够显著获益。

在一线治疗方面,2020年公布的CheckMate-649研究及随后陆续公布的ORIENT-16研究、RATIONALE-305研究以及KEYNOTE-059研究等结果均表明,在PD-L1 CPS≥5的人群中,免疫联合化疗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化疗。GEMSTONE-303研究也证实了在CPS≥5的人群中,PD-L1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优于单纯化疗。

双特异性抗体的研究进展同样迅速。例如,卡度尼利单抗(PD-1与CTLA-4结合的双特异性单抗)和SHR-1701(TGF-β与PD-L1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联合化疗均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出优于单纯化疗的疗效,为晚期胃癌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在HER2阳性患者方面,该人群虽仅占胃癌总体人群的10%-12%,但免疫治疗也已显示出了巨大优势。基于KEYNOTE-811研究的模式,在曲妥珠单抗(抗HER2单克隆抗体)联合化疗的基础上联合PD-1单抗,疗效显著优于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靶向+化疗+免疫的联合治疗也已成为目前的标准治疗模式。不过,在PD-L1 CPS<1的HER2阳性患者,免疫治疗的获益有限,目前指南不推荐联合免疫治疗。

此外,在dMMR/MSI-H患者中,无论是双免治疗、单免治疗还是单免联合化疗,均在多项临床研究如KEYNOTE-059、KEYNOTE-061、KEYNOTE-062和CheckMate-649研究等的亚组分析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由此可见,晚期胃癌的免疫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上述研究的结果深刻改变了当前胃癌的治疗格局。

医悦汇: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生物标志物在胃、贲门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如何?能否有效预测免疫治疗的疗效?以及未来还有哪些新的检测方法?

王湘教授:PD-L1、HER2、MSI等生物标志物已经有前述的多个研究证实能有效地预测免疫治疗的疗效。就临床检测现状方面:总体而言,在大型三甲医院中,PD-L1、HER2、MSI等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已经被广泛认可并推广。然而,在一些小型医院以及边远地区,这些标志物的检测由于医院检测能力和技术所限,开展情况还不尽如人意。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开展教育活动以及对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医生的支持,逐步改善现状。今天的讲座其实也是一种继续教育的形式,内容相对基础,目的是让更多基层医疗工作者了解这些生物标志物的重要性。只有真正了解它们的价值,他们才会更有动力去开展相关检测工作,这也是我们本次会议的重要目的之一。

部分新型检测标志物,如Claudin18.2、FGFR2b、MET等,根据目前的临床研究结果,未来可能会改变现有的治疗格局。然而,目前这些标志物的检测尚未在所有医院开展。

其面临的挑战包括:一是对检测结果的解读仍需进一步培训和教育;二是检测试剂的可获得性问题,因为部分标志物的检测需要伴随诊断试剂;三是检测结果的判读标准尚未统一。不同临床研究使用的判读标准不一致,因此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研究结果来相互验证,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当然,我们也期待随着组学技术、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胃癌的发病机制、挖掘更多能有效预测疗效和预后的生物标记物,从而能研发出更多的新药助力胃癌患者的治疗。

Tags: 王湘教授谈胃癌治疗“新蓝海”: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检测,开启精准时代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