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Psychological Medicine:青年期生活转变对成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

来源 2025-05-20 12:10:16 医疗资讯

心理健康问题从童年持续至成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公共卫生挑战,现有研究表明,童年期的精神障碍与成年期功能障碍及心理问题风险增加密切相关。然而,社区环境中针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措施对成年期结局的改善效果有限,因此寻找自然发生的生活事件或社会政策可调控的干预靶点成为研究重点。青年期(18-25岁)作为个体从依赖转向独立的关键阶段,涉及教育、职业、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生活转变,这些转变可能通过增强自主性和责任感对成年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尽管已有研究关注单一生活事件(如就业或婚姻)的影响,但累积性转变的整体效应及其与童年逆境和心理健康史的关联尚不明确。

本研究基于美国东南部农村地区的代表性队列“大烟山研究”,追踪了1420名参与者从童年(9-16岁)至成年期(30岁)的纵向数据。通过年轻成人精神病学评估(YAPA),研究在参与者19岁、21岁和25岁时收集了八类生活转变信息,包括完成高中教育、稳定就业、经济独立、建立健康伴侣关系、成为父母、独立居住、社会联系及部分大学教育完成情况。成年期(30岁)的心理健康症状分为情绪症状(抑郁、焦虑等)、物质使用症状(酒精、尼古丁等)和反社会人格症状(暴力行为、缺乏同理心等)。为控制童年心理健康症状、早期逆境(如贫困、家庭功能失调)及人口学因素的混杂影响,研究采用广义倾向评分(GPS)方法,通过逆概率加权平衡不同转变数量组的基线特征,近似模拟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

分析结果显示,青年期累积性生活转变数量与成年期情绪症状和反社会人格症状的减少显著相关。平均每位参与者完成4.62项转变(标准差1.57),每增加一项转变,成年情绪症状评分降低0.34分(95%置信区间:-0.59至-0.08,p=0.01),反社会人格症状减少0.08分(95%置信区间:-0.14至-0.02,p<0.001)。性别差异分析表明,这种关联在男性中更为显著:情绪症状降幅为0.43分(p=0.01),反社会人格症状降幅为0.12分(p=0.001),而女性中仅反社会症状的关联未达统计学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物质使用症状与生活转变无显著关联(β=-0.04,p=0.30)。进一步分析单个转变的影响发现,教育里程碑(如完成高中或大学课程)和稳定就业对症状改善的效应最大,而社会联系或独立居住等社会性转变作用较弱。

研究结论指出,青年期的累积性生活转变可能成为心理健康的重要转折点,尤其是教育、职业和经济相关的里程碑,能够部分抵消童年逆境和早期精神症状的长期影响。这种效应在男性中更为突出,可能与青年期高风险行为(如物质滥用)的缓解路径相关。尽管研究存在样本地域局限性和未测量混杂因素的可能,但其结果为支持青年完成关键生活转变的社会政策提供了依据,例如加强教育机会和就业稳定性。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转变的效价差异,并验证因果机制。

原始出处:
Copeland, W. E., Prytherch, S., Rothenberg, W., Godwin, J. W., Gaydosh, L., Gutin, I., Tong, G., & Shanahan, L. (2025). Impact of young adult life transitions on adult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 propensity score analysis. Psychological Medicine, 55, e152, 1–8. https://doi.org/10.1017/S0033291725001072

Tags: Psychological Medicine:青年期生活转变对成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