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王晓东教授:肿瘤筛查与预防,个性化方案如何制定?

来源 2025-05-10 12:11:16 医疗资讯

编者按:肿瘤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挑战。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深入了解肿瘤的发病现状、主要致病因素以及科学的预防和筛查手段,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至关重要。

【医悦汇】邀请到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王晓东教授做客科普ONCO栏目,聚焦于我国肿瘤防治的最新动态,探讨如何通过早期筛查、健康生活方式以及个性化体检套餐来有效预防和应对肿瘤。

医悦汇: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我国总体的肿瘤发病现状和趋势。导致肿瘤发病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王晓东教授:我国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之势,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环境因素以及家族遗传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22年我国肿瘤的新发病例数达482.47万,这一数字反映出患病人群数量庞大。

以结肠癌为例,2022年其新发病例数约为50万。从该数据可以看出,结肠癌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年龄和性别特征。其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尤其在男性患者中表现更为突出。在50万结肠癌患者中,男性患者约有30万,女性患者约有20万,且男性的发病年龄更为年轻。

基于此,目前一般建议对结肠癌进行早期筛查。对于男性而言,建议从45岁开始进行肠癌筛查;而女性则可在60岁以后进行筛查,因为60岁以后结肠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女性应在60岁才开始筛查,实际上,40岁左右就应着手进行早期筛查。因为45岁以后,男性结肠癌的发病率进入高峰且逐年上升,而女性则从60岁开始逐年增加,因此在性别方面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医悦汇:普通大众该如何预防肿瘤?针对不同人群(如女性、男性、老年人等),您有哪些针对性的预防建议?

王晓东教授:肿瘤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需要数年时间。因此,早期筛查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早期筛查,我们能够及时发现癌前病变。例如,我院设有肺小结节门诊,若能在早期发现肺部小结节,其可能为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症。若能及早进行干预和治疗,其预后良好,甚至有治愈的可能。

结肠癌的筛查亦是如此。目前,我们可以通过粪便检查进行早期筛查,此类检查完全无创。例如,粪便潜血检查可采用免疫化学方法进行检测,同时我们还可开展粪便DNA检查,以早期发现肠癌的潜在风险。若检查结果显示存在潜在风险,可进一步通过肠镜、CT或其他影像学检查进行确诊。

由于生活方式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肺癌和结肠癌的发病率在我国癌症类型中位居前两位。此外,肿瘤的发病还与年龄密切相关,呈现年轻化趋势。同时,地域因素也不容忽视,城市地区的发病率通常高于农村地区。这可能与环境污染以及生活方式的差异有关。例如,农村地区居民饮食中粗粮摄入较多,而城市居民则多食用精细粮食,且高脂肪、高蛋白、高糖饮食较为普遍,同时膳食纤维摄入相对较少,这些因素均为结肠癌的发病诱因。此外,现代人熬夜、生活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环境因素,尤其是对肺癌发病的影响更为显著。所以,针对这些可预防的致病因素,我们应该积极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帮助预防肿瘤发生。

医悦汇:防癌体检与普通体检的主要区别是什么?防癌体检能为患者提供哪些更精准的检测服务?

王晓东教授:若为常规体检,通常涵盖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心电图以及血生化、血脂等项目,主要用于评估基本健康状况。然而,防癌体检则有所不同,其重点在于肿瘤的筛查与早期发现。此类体检通常包括肿瘤标志物检测、低剂量肺部CT检查(如针对肺小结节的筛查)、结肠癌相关的粪便潜血检查,以及在必要时进行的肠镜检查等项目。

目前,我院肠镜检查团队已具备丰富经验,是一支优质的专业团队。在无痛肠镜检查方面,我院消化科与麻醉科紧密协作,能够确保患者在检查结束后迅速恢复清醒。若未进行活检或其他治疗,患者甚至可在检查后立即恢复正常活动。

防癌体检与普通体检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更侧重于肿瘤相关检查,如肿瘤标志物检测等。实际上,普通体检中也会涉及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但防癌体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对肿瘤的筛查力度,以实现早期发现和干预。

医悦汇:如何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家族病史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肿瘤的防癌体检套餐?能否请您以结直肠癌举例说明?

王晓东教授:防癌体检套餐的制定应当注重个性化,充分考虑受检者的具体情况。

首先,需明确受检者的年龄与性别,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肿瘤的发病率通常会相应提高。

其次,要了解受检者是否存在不良生活习惯,例如吸烟、酗酒,以及日常饮食结构是否合理。若受检者长期摄入高纤维食物和水果较少,而红肉、加工肉类或腌制肉类的摄入量较高,则可能属于结肠癌的高危人群。

此外,还需关注受检者的工作环境是否存在空气污染或接触金属、化学物质等潜在致癌因素。

家族史也是评估肿瘤风险的重要因素。例如,若受检者家族中有肺癌或结肠癌的病史,尤其是直系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患有结肠癌,其患结肠癌的风险可能较普通人群高出约30%。

基于上述因素的综合评估,我们可为受检者制定个性化的防癌体检套餐。例如,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个体,可针对性地提供肺癌或结肠癌专项筛查套餐。这种个性化的筛查方式能够更高效地发现早期病变,避免盲目筛查导致的医疗资源浪费。

医悦汇:普通大众可以进行基因检测来判断自己是哪种癌症的高发人群吗?通常需要检测哪些基因?

王晓东教授:粪便样本可用于DNA检测,同时血液样本亦可进行基因检测。通过这些检测手段,可及时发现某些遗传性疾病。例如,APC基因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密切相关,而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Lynch综合征)以及Peutz-Jeghers综合征等,均属于结肠癌的高风险人群。

对于已检测出相关基因突变的高危人群,我们将予以高度重视,并进行密切随访,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病变并及时干预。

在肿瘤治疗方面,基因检测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对于肺癌患者,若检测到基因突变,尤其是驱动基因突变,可采用靶向治疗。这种治疗方式效果显著,5年生存率较高,患者有望实现长期生存,甚至可将肺癌转变为类似糖尿病或高血压的慢性疾病。对于其他肿瘤,如结肠癌或胃癌,若存在基因突变,也可考虑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从而为患者带来显著的生存获益。

以肺癌为例,常见的基因突变包括EGFR突变和ALK突变,其中EGFR突变较为普遍。目前,针对EGFR突变已有第一代至第四代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可供选择,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靶向药物。靶向治疗具有精准、个体化的特点,且毒副反应较小,患者耐受性良好,治疗效果显著。

Tags: 王晓东教授:肿瘤筛查与预防,个性化方案如何制定?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