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General Psychiatry:抑郁症精准治疗新突破,默认模式网络连接模式与炎症因子或可预测 iTBS 治疗效果

来源 2025-05-08 12:10:53 医疗资讯

抑郁症的异质性限制了间歇性θ脉冲刺激(iTBS)的治疗效果,并阻碍了预测因素的识别。青少年和年轻成人抑郁症患者常表现出默认模式网络(DMN)的功能异常,而iTB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其抗抑郁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旨在通过数据驱动的方法,探索DMN连接模式与iTBS治疗效果的关联,并评估炎症细胞因子在预测治疗结局中的作用。研究团队对82名12-25岁的药物未使用抑郁症患者进行了随机对照试验,其中55人接受主动iTBS治疗,27人接受伪刺激。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接受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MATRICS共识认知电池(MCCB)评估,同时采集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数据和血浆炎症标志物(IL-6和CRP)水平。

研究方法上,团队采用分组迭代多模型估计(S-GIMME)算法对DMN的11个感兴趣区域进行数据驱动的功能连接分析,将患者划分为不同亚组。通过比较亚组间的网络连接模式、临床症状改善及认知功能变化,评估iTBS的治疗效果。此外,利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基线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对治疗结局的预测作用,并控制性别、年龄、诊断类型等混杂因素。统计分析使用R和SPSS完成,显著性阈值设为p<0.05。

图1:研究流程图

研究结果显示,S-GIMME将患者分为两个亚组:亚组1(n=44)表现为更高的后扣带回和压后皮质中心性,网络异质性较强;亚组2(n=38)则以颞顶联合区和后下顶叶的中心性为主,连接模式更趋同。尽管两组在抑郁症状改善上无显著差异,但亚组1的主动治疗组在符号编码测试中的提升显著优于伪刺激组(t=2.30,p=0.028),而亚组2未观察到类似效果。进一步分析发现,亚组1中基线IL-6水平与符号编码改善呈正相关(r=0.45,p=0.030),且IL-6和CRP联合预测模型对认知改善的解释力达35%(R²=0.35,p=0.013)。这些结果表明,DMN连接异质性可能通过调节神经可塑性影响iTBS的认知改善效果,而炎症标志物可作为特定生物型的预测指标。

图2:治疗设计与临床特征示意图

本研究的发现为抑郁症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视角。亚组1中DMN核心节点的灵活性可能为iTBS诱导的认知改善创造了条件,而炎症通路与神经可塑性的交互作用进一步解释了治疗反应的差异。然而,样本量较小和疾病异质性(混合MDD与双相抑郁患者)可能限制结果的普适性。未来研究可通过多中心合作扩大样本,并结合多模态影像技术深入解析神经-免疫机制。总体而言,数据驱动的网络分析为iTBS疗效预测提供了新思路,炎症标志物与特定神经生物型的结合或将成为个体化治疗的重要依据。

原始出处:

Li W, Yin Y, You Z, et al. Neural connectivity biotypes: predictors of clinical outcomes and improvement patterns of iTBS treatment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with depression. General Psychiatry 2025;38:e101749. doi:10.1136/gpsych-2024-101749

Tags: General Psychiatry:抑郁症精准治疗新突破,默认模式网络连接模式与炎症因子或可预测 iTBS 治疗效果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