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ATVB | 右心室与肺动脉重构联动机制揭示:改善肺动脉顺应性或成新治疗靶点

来源 2025-05-03 12:08:38 医疗资讯

近日,一项来自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发现,为肺动脉高压(PAH)导致右心衰竭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研究团队在PAH动物模型中证实,主肺动脉(mPA)顺应性下降与右心室(RV)结构和功能重塑密切相关,提示改善大血管顺应性可能成为肺动脉高压防治右心衰竭的新策略。

右心-肺血管耦合失衡是决定预后的关键

肺动脉高压作为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心肺疾病,最终导致右心衰竭而致命。既往多聚焦于肺小动脉病变和右心室压力负荷变化,主肺动脉的大血管顺应性变化及其对右心-肺血管耦合(RV-PA coupling)的影响鲜有报道。

本项研究基于Sugen-5416+低氧诱导的大鼠PAH模型,系统评估了肺动脉力学性质、右心室结构与功能变化及二者耦合关系。

主肺动脉顺应性下降与右心室重构同步发生

研究显示,PAH模型动物的主肺动脉表现出显著纤维化、糖胺聚糖沉积增加及胶原/弹力蛋白比例升高,使血管壁僵硬度增加,尤其在纵向拉伸状态下顺应性下降显著。

与此同时,右心室壁亦出现胶原沉积增多、心肌纤维肥大,心肌纤维排列由正常的双层结构向类似左心室的三层结构重构,提示心脏结构代偿性改变。机械测试发现,右心室在低应变状态下顺应性下降,整体机械各向异性增强。

顺应性下降导致心脏泵血功能恶化

进一步分析表明,主肺动脉僵硬化程度与右心室组织力学性能、收缩功能、心排出量及RV-PA耦合指数均呈显著相关。主肺动脉顺应性下降,直接导致右心室负荷增加、收缩功能下降,RV-PA耦合失衡,心输出量减低,预示右心衰竭进展。

提示潜在治疗新方向

研究负责人指出,既往PAH治疗多集中于扩张肺小动脉、降低肺动脉压,而本研究首次系统揭示大血管(主肺动脉)顺应性变化对右心室重构及功能失调的重要作用。提示通过改善大血管力学性能,可能有效缓解右心负荷、延缓右心衰竭进展,为PAH治疗提供全新策略。

未来或可探索:

  • 大血管顺应性改善药物

  • 支架、球囊或血管塑形等介入手段

  • 联合抗纤维化、抗炎、抗氧化治疗策略

研究意义

专家认为,此项研究在机制层面明确了肺动脉-右心室结构与力学变化联动,强调了主肺动脉顺应性作为RV-PA耦合的重要调控环节,丰富了PAH右心衰竭发病机制,为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开发新型治疗靶点提供了理论依据。据悉,该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心血管杂志,未来拟在大型动物及临床前研究中进一步验证其治疗潜力。

参考文献:

Mirani B, Dauz JD, Yazaki K, Latifi N, Santerre JP, Bendeck MP, Simmons CA, Friedberg MK. Right Ventricular Stiffening and Func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Main Pulmonary Artery Remodeling in a Rat Model of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25 Apr 24. doi: 10.1161/ATVBAHA.124.321354.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270258.

Tags: ATVB | 右心室与肺动脉重构联动机制揭示:改善肺动脉顺应性或成新治疗靶点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