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音乐疗法预防产后抑郁症,我国学者通过小鼠实验揭示神经生物学机制

来源 2025-04-16 12:10:30 医疗资讯

产后抑郁症(PPD)是一种严重影响女性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的疾病,但其有效治疗方法仍有限。近年来,音乐疗法因其非侵入性、无副作用的特点,逐渐成为精神疾病干预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通过建立卵巢激素撤退(HW)诱导的小鼠PPD模型,探讨了音乐疗法在预防抑郁样行为中的作用及其潜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发现,每日接受音乐干预的小鼠在行为测试中表现出显著的抑郁和焦虑样行为减轻,同时其脑内氧化应激和炎症水平得到有效调控,突触可塑性和神经元完整性也得以维持。这些结果为音乐疗法作为PPD的预防性干预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前证据。

研究采用BALB/c雌性小鼠,通过双侧卵巢切除和激素注射建立PPD模型,并将小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PPD模型组(PPD)、PPD+音乐干预组(PPD+Music)和仅音乐干预组(Music)。音乐干预每天进行2小时,持续23天,音量控制在70分贝左右。行为测试包括旷场实验(OFT)、强迫游泳实验(FST)、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PM)、蔗糖偏好实验(SPT)、新奇抑制摄食实验(NSF)和悬尾实验(TST),以评估小鼠的抑郁和焦虑样行为。此外,研究还通过q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和转录组测序等技术,分析了小鼠血清、海马和前额叶皮层中的氧化应激标志物、炎症因子、神经元存活及突触可塑性的变化。

图1:音乐预防PPD小鼠抑郁和焦虑样行为的实验设计与行为学结果

行为学结果显示,PPD+Music组小鼠在OFT中的中心探索时间和总运动距离显著增加,FST和TST中的不动时间减少,EPM中开放臂探索时间延长,SPT中蔗糖偏好率提高,NSF中摄食潜伏期缩短。这些结果表明,音乐干预有效预防了PPD模型小鼠的抑郁和焦虑样行为。在分子水平上,PPD组小鼠血清和海马、前额叶皮层中的氧化应激标志物(如NO、MDA)水平升高,抗氧化酶(如SOD、CAT、GSH-Px)活性降低,而音乐干预显著逆转了这些异常。此外,PPD组小鼠脑内促炎因子(IL-6、IL-1β、TNF-α等)水平升高,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增加,而音乐干预显著抑制了炎症反应,减少了神经元的凋亡,并促进了新生神经元的生成。

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音乐干预通过调控海马和前额叶皮层中与突触可塑性、炎症和氧化应激相关的基因表达(如Wnt6、Sele、Sfrp5、Nupr1等),维持了神经网络的稳定性。KEGG通路分析进一步揭示,音乐可能通过cAMP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谷氨酸能突触等途径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这些发现为音乐疗法在PPD预防中的机制提供了新的分子层面解释。

尽管研究结果令人鼓舞,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PPD模型通过激素干预模拟人类产后抑郁,但未能完全反映孕期抑郁的复杂性。此外,小鼠为夜行性动物,音乐干预在白天进行可能与其自然活动节律不完全吻合。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音乐干预在孕期动物模型中的应用,并优化干预时间以更贴近人类实际场景。

原始出处:

Fu, Q., Qiu, R., Yao, T., Liu, L., Li, Y., Li, X., Qi, W., & Cheng, Y. (2025). Music therapy as a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for postpartum depression: modulation of synaptic plasticity, oxidative stress, and inflammation in a mouse model.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15*(143). https://doi.org/10.1038/s41398-025-03370-y

Tags: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音乐疗法预防产后抑郁症,我国学者通过小鼠实验揭示神经生物学机制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