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Clin Oral Investig:同种异体胶原支架对薄皮上组织高度植入部位的影响研究

来源 2024-05-19 14:01:38 医疗资讯

建立和维持足够的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条件是确保种植体长期成功的关键。除了足够的骨床(通常被称为“骨包膜”)外,软组织整合仍然至关重要。软组织整合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生物过程。这种生物平衡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切上组织高度(STH),主要包括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段,在种植体手术后种植体周围组织的重塑和假体加载中起核心作用。在健康的生理条件下,STH的组织学特征是大约2毫米的上皮屏障加上1-2毫米的结缔组织成分,导致总高度为3-4毫米。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描述了冠上软组织高度(STH)的短和长,其厚度截止为3mm。任何偏离这种平衡的情况,特别是当种植体周围的粘膜变得相当薄(≤2mm)时,都与基牙连接后早期边缘重塑和骨丢失有关。这最终导致建立“最小”种植体周围STH

1996年,Abrahamsson及其同事首次证明,种植体周围嵴粘膜薄(≤2mm)的部位出现边缘性骨质丢失,导致骨重塑并建立“最小”的骨上组织高度(STH),类似于规则型或厚型生物型。他们得出结论,种植体周围黏膜的特定高度对于确保适当的上皮结缔组织附着装置是必要的。随后的动物研究支持了这一概念,并确认了至少2mm的最小黏膜高度才能建立稳定的软组织密封。因此,为机械表面种植体和两阶段手术建立了第一年及以后的生理性骨丢失标准,反映了种植体周围组织的生物适应导致的初始种植体周围骨重塑,直到达到稳定状态。一项对三种不同种植体系统的荟萃分析显示,在加载后的前五年内,平均骨丢失为1mm,其中大多数发生在最初一年。在最近的一项回顾性研究中,种植体加载6个月后0.5 mm的边缘骨丢失被认为是成功的基准。

Linkevicius领导的研究小组最初利用平台匹配和平台切换植入物分析了特别薄的切上组织高度(STH)(≤2mm)患者的骨重塑。他们发现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发现一年后总体边缘骨质流失高达1.8毫米。随后,我们对不同STH患者的骨重塑和骨吸收进行了测定,证实STH在2mm以下的患者骨吸收最大,平均为1.2 mm,而厚度越大的患者骨吸收越小,当STH为4mm时骨吸收为零。基于这些发现,可以建立最小阈值为3毫米。一项荟萃分析支持这一假设,表明植入物放置在最初较厚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中,至少在短期内表现出较少的放射学骨质流失。因此,有针对性地概念性增厚薄粘膜可减少牙冠骨质流失。不出所料,最近的一项共识研究强调指出,“骨骼坚硬,但软组织是守卫”,强调了硬组织和软组织相互关系的双向重要性。从那时起,各种组织增厚的方法被描述,使用了大量的移植物材料。特别是,自体移植物的替代品刺激了各种同种异体或异种来源基质的发展和评估。这解决了对额外手术部位的需求,同时提供了无限的供应,并可能减少手术时间。

在这项临床研究中,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同种异体真皮基质(aCS)在增加种植体周围软组织高度(STH)方面的有效性,而当与种植体同时放置在骨嵴上时,在最初薄表型(≤2.5 mm)的部位没有额外的组织修饰。作为次要目标,评估骨重塑的程度。作者假设软组织基质材料在愈合后的应用将显著促进粘膜增厚。第二项研究假设,在12个月后,实验组的骨吸收或重塑,特别是边缘骨丢失,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不那么明显。

材料与方法40例患者接受骨水平种植体治疗,随机分为与aCS同时增厚的试验组和对照组。三个月后,进行了义齿修复。在基线(T0)和重开手术(TR)时测量STH,在12个月(T1)时评估MBL。对连续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对分类变量进行计数(显著性水平,p=0.05)。

实验组患者:(a)骨水平植入物放置于骨嵴(T0), (b)胶原蛋白支架就位。(c)在TR处连接基台。(d)在冠就位后随访12个月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示例:a.术前患者纳入的x线测量b.放置在骨嵴处的骨水平种植体(T0) c.揭骨手术时的基台连接(TR) d。随访12个月(T1),植入物肩部(白色箭头)和边缘骨水平(红色箭头)明显。

实验流程图

纳入患者的一般特征

对照组和试验组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测量

A和B的箱形图和相关性:MBL (mm)和STH增厚(mm), C: MBL与牙周炎史、吸烟状况和种植区域的相关性(右)

Tags: Clin Oral Investig:同种异体胶原支架对薄皮上组织高度植入部位的影响研究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