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三阴交—肝、脾、肾同治的要穴

来源 2024-02-21 21:23:21 医疗资讯

导读: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回阳九针穴”之一,为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三阴经之交会穴,别名承命、足太阴,善于治疗足三阴经循行部位及肝、脾、肾三脏病症。

穴位释名

三阴交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三阴交,在内踝上三寸骨下陷者中,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三阴,足三阴经也。交,交会也。三阴交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本穴物质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故名三阴交穴。

取穴定位

体表定位:三阴交穴属于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穴位解剖: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为胫神经;并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

临床应用 

功效

三阴交穴具有活血调经、健脾利水、疏肝益肾、祛风除湿、疏风通络等作用,并有调三阴经经气,活血通络之效。

主治

1、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

2、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症;

3、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

4、心悸,失眠,高血压;

5、下肢痿痹;

6、阴虚诸证。

明代著名医家杨继洲《针灸大成》中系统地、全面地记载了其主治范围。“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痹痛身重,四肢不举,腹胀肠鸣,溏泄,食不化,痃癖腹寒,膝内廉痛,小便不利,阴茎痛,足痿不能行,疝气,小便遗,胆虚,食后吐水,梦遗失精,霍乱手足逆冷,呵欠,颊车蹉开,张口不合,男子阴茎痛,元脏发动,脐下痛不可忍,小儿客忤,妇人临经行房羸瘦,癥瘕,漏血不止,月水不止,妊娠胎动横生,产后恶漏不行,出血过多,血崩晕,不省人事。如经脉闭塞不通,泻之立通,经脉虚耗不行者,补之,经脉益盛则通。”

研究现代

1、三阴交对内分泌的调节

电针三阴交可提高围绝经期患者E2水平,增强对FSH、LH的负反馈,从而调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失调。此外,还能促进GAS和EGF腔内释放。

2、三阴交的针刺镇痛研究

针刺三阴交能明显缓解痛经患者疼痛,其机理为针刺三阴交可激活皮质、皮质下边缘系统和小脑与疼痛相关脑区,通过平衡与疼痛有关的中枢网络而减轻疼痛。

3、三阴交穴对神经递质的调节

三阴交穴位埋线能纠正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紊乱,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良性调整作用。

4、三阴交的中枢作用机制

针刺三阴交穴可激活额、顶、颞叶皮质以及扣带回、楔前叶、岛叶、丘脑,可能是其治疗泌尿、生殖、消化系统疾病和下肢神经痛、瘫痪,以及改善精神和睡眠状态的作用机制。

5、其他

研究表明,针灸三阴交穴可增强免疫功能,能纠正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紊乱。电针三阴交可兴奋子宫平滑肌的电活动,使子宫蠕动功能增强。

 治疗方法 

1、针刺

直刺1.0-1.5寸。

2、灸法

常用有悬起灸,15-20分钟为宜。

3、拔罐

在皮损局部用碘伏消毒2次后,用梅花针叩刺局部,以局部潮红为度,然后在叩刺部位处拔火罐,留罐5~8分钟,或拔出少量恶血为度。配血海可以治疗湿疹。

病案一则

余某,女,23岁,教师。2003年12月16日初诊。患者3个月前不慎经期淋雨,遂出现经行腹痛,每值经前或经期发作。少腹冷痛拒按,用热水袋热敷后腹痛略减,月经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苔白,舌黯,脉沉紧。

 

取三阴交毫针刺法,针尖略偏向心方向,得气后快速提插捻转,使针感向上传导。配关元、地机、次、归来。留针20min,留针期间每5min行针1次,以加强针感。留针结束后,三阴交、关元、归来加用艾条温和灸10min。治疗结束时腹痛已明显缓解。每日1次,连续治疗3次后,患者腹痛消失。后按上法在每次行经前3d针灸治疗3次,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随访半年痛经未作。

按:痛经的病机总属气血瘀滞,经行不畅,“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本例痛经属寒湿所凝,寒客冲任,使气行不畅,血行受阻,经血滞于胞中,不通而痛。

取三阴交通调肝、脾、肾三经气机,解血分之瘀滞;配关元针之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灸之温经散寒、调补冲任;地机为足太阴脾经郄穴,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可调经活血止痛;次既能活血通经,又为治疗痛经的经验效穴;归来温经散寒止痛。诸穴相配,共奏温经散寒,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之功。

 

参考文献:

[1]沈雪勇主编,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邵水金主编,腧穴解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2023.8.

[3]刘世红.三阴交穴临床配伍应用举隅[J].吉林中医药,2011,31(11):1100-1101.

[4]卢承顶,张永臣.10年来三阴交穴针灸机理研究[J].河南中医,2012,32(2):224-225.

Tags: 三阴交—肝、脾、肾同治的要穴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