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跑马”成了精英标配,它该不该为猝死背锅?

来源 2022-10-18 06:06:17 医疗资讯

​10月7日晚,华为心声社区发讣告称,公司监事会副主席丁耘先生,因突发疾病于10月7日凌晨不幸逝世,享年53岁。

哀悼之余,我们从近年的诸多报道中不难发现:年富力强的创业者、企业高管、行业精英,以及看似健康、注重自我管理的年轻白领猝死的情况,几乎每年都有在发生。

导致他们突然离世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过度运动,可能是颗“非定时炸弹”

据知情人士透露,酷爱马拉松的丁耘,几乎把所有的休息时间,都用在了高强度运动上;甚至今年国庆期间他就带领员工长跑“拉练”。而在不久前,旷视科技首席科学家、旷视研究院院长孙剑同样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离世;这位商业精英亦酷爱运动,爱夜跑,发病是在夜跑结束回家后。

研究者将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意外死亡的情况定义为“运动性猝死”。我们常说运动有益健康;然而过度运动,却可能是颗“非定时炸弹”。

在中国,长跑是运动性猝死发生率最高的运动项目。据武汉体育学院的王再聪统计,2012年到2021年间人民网曾有136篇报道与马拉松猝死有关。

另据Nature2020年刊发的一篇综述,35岁到65岁中年男性,在耐力项目中出现心源性猝死的比例高达40%以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猝死的重大风险因素,运动会刺激血管收缩、增加血管中斑块破裂的风险,这也将心肌梗死发生率提高了10倍。对于日常久坐的人,这一风险增加50倍!

同时,《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与监测中国专家共识(2022)》也指出:虽然习惯性体力活动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但是高强度体力活动(≥60%摄氧量储备或≥6个代谢当量或≥自我疲劳指数评分14分)也会增加SCD、AMI和脑卒中风险。心肌缺血、脱水导致的高凝状态,运动诱发心律失常是SCD发生的可能机制。

强度过高的运动,尤其是突然的、非常规的、涉及高水平无氧代谢的运动,比如马拉松、高强度拉练、登山越野等,对于未接受专业训练者以及有潜在心血管疾病者,存在一定的隐患风险。当然,马拉松等脱水或者补液不当时,引发电解质浓度异常也是促使“猝死”发生的重要因素。

现有很多证据是支持运动可以提高心肺耐力,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全因死亡率。而且,运动对心肺功能的影响有剂量依赖效应,推荐长期坚持。

但高强度运动可能存在一定风险,必要时需要进行医学评估;比如刚开始运动,或想进一步提升运动强度的人,推荐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等的评估。

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改善情绪状态,是健康的有效促进手段。但不建议用“运动”来过分自我感动,凡事过犹不及。

 

“运动猝死”替“长期疲劳”背锅?

当然,随着事件进一步发酵,也有很多其他的声音。

有临床医生指出,剧烈运动之所以会导致猝死,前提是这个人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运动只是促使死亡事件发生,并不是直接致死原因。

很多猝死者看似健康,但是可能已有疾病在先。久坐、吸烟、熬夜、压力大等都是背后成因,疲劳更是高危因素之一。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会使人免疫力受损,也会导致血压、血脂和血糖增高,如果再附加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等,更是进一步放大相关风险。

2021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劳工组织(ILO)在环境科学领域顶级期刊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期刊发表了题为《A systematic analysis from the WHO/ILO Joint Estimates of the Work-related Burden of Disease and Injury》的论文,研究表明:与每周35-40小时的正常工作时长相比,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的人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更高。

在2021年3月底举办的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上指出,除了饮食和运动,睡眠模式和时间对心脑血管健康起着决定性作用。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颈动脉壁斑块堆积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同时,睡眠是身体在进行自我修整,睡眠时间越短,越容易患高血压。

“过度运动”同“长期疲劳”,正在影响着这一代中青年,挑战着健康的“底线”。

虽然我们很多人,每年都有体检,但往往这些体检内容里都不包含心血管体检。

很多专家和文献现阶段都在积极提倡:及时安排健康检查及心血管体格检查,排查危险因素,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防患未然——这可能是合理运动、合理休息外,大部分人能为自己争取的“保命措施”。

 

文中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Tags: “跑马”成了精英标配,它该不该为猝死背锅?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