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指南来了!异戊酸血症诊疗指南

来源 2023-05-12 09:38:15 医疗资讯

异戊酸血症(isovaleric acidemia,IVA)为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有机酸血症。是由亮氨酸分解代谢中异戊酰辅酶A脱氢酶(isovaleryl-CoA dehydrogenase,IVD)缺乏引起,导致异戊酸、3-羟基异戊酸、异戊酰甘氨酸和异戊酰肉碱体内蓄积。有机酸蓄积及酮体产生引起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高血氨,从而引起脑损伤等多脏器损害。IVA患者中超过半数在新生儿期发生急性脑病,婴儿和儿童期可有反复呕吐、昏睡或昏迷及智力发育落后。

病因和流行病学

异戊酸血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VD基因位于15q14-15,含12个外显子,编码394个氨基酸。已知突变超过45种(http://www.hgmd.cf.ac.uk)。异戊酰辅酶A脱氢酶是线粒体的一种四聚体黄素蛋白酶,属于乙酰辅酶A脱氢酶家族,在亮氨酸代谢的第三步异戊酰辅酶A被氧化生成3-甲基巴豆酰辅酶A时发挥关键作用。异戊酰辅酶A脱氢酶缺陷导致异戊酰辅酶A旁路代谢物聚集引起相应症状

国外不同人种发病率不同,德国人中发病率较高,为1/67 000。我国缺少多地区大规模流行病学筛查数据,单中心50万例新生儿血串联质谱筛查数据结果推测我国平均发病率为1/160 000。

临床表现

异戊酸血症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急性新生儿型和慢性间歇型。

  • 急性新生儿型  

    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可威胁生命。出生后1~2周内表现为喂养困难、呕吐、肌无力、肌张力减退,嗜睡或加重进展至昏迷。异戊酸蓄积可造成“汗脚”的特征性气味。查体可有肝大。化验提示代谢性酸中毒、高氨血症、低或高血糖、酮症、低钙血症及全血细胞减少。如果患者能度过新生儿期的急性发作,将会进展为慢性间歇型。

  • 慢性间歇型  

    起病隐匿。仅表现为非特异性不能耐受空腹或发育落后。常因上呼吸道感染或摄入高蛋白质饮食诱发,发作呈反复发生呕吐、嗜睡、昏迷、酸中毒伴酮尿,异戊酸水平过高会出现“汗脚气味”,限制蛋白质饮食并输注葡萄糖时可以缓解发作。绝大部分异戊酸血症慢性间歇型患者精神运动发育正常,但是一些患者会表现为发育延迟和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

另外,随着新生儿筛查广泛开展,国外报道数例新生儿筛查阳性异戊酸血症病例,IVD基因检出常见突变,但临床并无症状。这类患者的预后及是否需要治疗有待长期随诊的资料决定。

辅助检查

  • 血生化检查  

    疾病急性期应完善血气、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包括转氨酶、电解质、血糖)、血氨、血脂肪酶、胰淀粉酶、血培养等。急性发作期可出现严重的代谢紊乱。原发性代谢紊乱包括阴离子间隙升高的代谢性酸中毒、尿酮水平升高。继发改变包括低血糖(抑制糖异生通路)、高血氨(抑制尿素循环)、中性粒细胞水平降低或者全血细胞减少(抑制骨髓造血细胞)等。

  • 血氨基酸和肉碱谱分析  

    血异戊酰肉碱(C5),异戊酰肉碱(C5)/乙酰基肉碱(C2)比值明显升高。血片串联质谱分析可应用于新生儿异戊酸血症筛查。

  • 尿有机酸分析  

    戊酰甘氨酸水平显著升高。

  • 基因检查  

    IVD基因检出两个等位基因致病突变有确诊意义。

诊断

所有新生儿期急性发病,喂养困难、反应差、快速发展为脑病表现的患者应考虑异戊酸血症的可能。其他年龄的患者出现反复呕吐、嗜睡和昏迷时也要考虑此病的诊断。

患者急性发作期血生化检查发现代谢性酸中毒、酮症、高血氨、低血糖和电解质紊乱等,进一步提示有机酸血症的可能。尿有机酸分析异戊酰甘氨酸水平显著升高,血氨基酸和肉碱谱分析见血异戊酰肉碱(C5),异戊酰肉碱(C5)/乙酰基肉碱(C2)比值明显升高时,即可临床诊断异戊酸血症。确诊有赖于IVD基因突变分析。

鉴别诊断

异戊酸血症相对罕见。大多数症状属于非特异性改变,了解疾病鉴别诊断非常重要。该病主要与支链氨基酸代谢异常、尿素循环障碍、线粒体脑肌病3大类疾病鉴别。

支链氨基酸代谢异常  如枫糖尿病,临床表现与异戊酸血症十分类似,为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等支链氨基酸无法降解所致,需要血氨基酸和肉碱谱分析,尿有机酸分析进行鉴别诊断。

尿素循环障碍  典型表现为新生儿期高血氨、肝大、抽搐及昏迷。完全酶缺乏时血氨水平大于150μmol/L,通常无代谢性酸中毒,但呼吸性碱中毒可继发代谢性酸中毒。

线粒体脑肌病  如MELAS综合征,为全身多系统损害,主要影响肌肉及神经系统,儿童期起病,典型临床表现包括乳酸酸中毒及反复卒中样发作。可通过典型头颅MRI、线粒体基因分析鉴别。

治疗

  • 急性期治疗  

在应激情况时,机体蛋白分解代谢会导致内源性的亮氨酸升高及异戊酰辅酶A代谢物增加,治疗的原则是促进合成代谢。并根据患者情况,对代谢性酸中毒、高氨血症、低血糖及电解质异常进行纠正。积极控制感染,对于昏迷和持续性严重酸中毒患者可应用血液透析治疗。

(1)代谢紊乱未纠正前减少亮氨酸摄入。亮氨酸摄入应减少至日常摄入量的50%,但在限制摄入24小时后应恢复原量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代谢。

(2)充分应用含葡萄糖和电解质的溶液进行补液,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补充热量,必要时应用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对于代谢性疾病患儿,严禁使用林格氏液。

(3)提高热量摄入,可以摄入糖类。代谢紊乱纠正后,可口服无亮氨酸的氨基酸粉。如果患者不能口服摄入,则需要静脉补充葡萄糖。

(4)同时给予左卡尼汀[100~200mg/(kg·d)]和甘氨酸[250~600mg/(kg·d)]。

(5)透析治疗指征:无法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严重的对治疗无反应的高血氨、昏迷、严重的电解质紊乱。

(6)急性发作通常由于感染、外伤、手术、饮食变化等原因诱发,故找到并尽可能治疗患儿代谢紊乱的诱因非常重要。

(7)密切监测:临床方面,应监测患儿意识状态;出入量及蛋白质摄入量;如有血小板减少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密切监测是否出现出血或者感染表现;监测是否出现脑卒中、胰腺炎症状或者体征。实验室指标方面,密切监测电解质、血糖、血氨、血气(间隔4~6小时)、血常规、尿常规、胰淀粉酶。

  • 缓解期治疗

(1)饮食疗法:通过饮食控制减少来自亮氨酸以及其分解产生的异戊酰辅酶A代谢物,总蛋白和热量必须足够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多数情况下可摄入1.5g/(kg·d)的天然蛋白。对那些反复发作的患者才必须限制天然蛋白摄入,并同时补充无亮氨酸的氨基酸粉。由于亮氨酸在促进蛋白合成中的特殊作用,过度限制亮氨酸摄入可能会导致肌肉萎缩等副作用。

(2)药物治疗:左卡尼汀50~100mg/(kg·d)和甘氨酸150~250mg/(kg·d)。

  • 预后  异戊酸血症患者预后较好,大部分幸存患者发育正常。然而,约一半新生儿期发病的患者不能存活。

诊疗流程

Tags: 指南来了!异戊酸血症诊疗指南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