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你是否曾经在健身房挥汗如雨,却总觉得自己的运动效果不如身边的男性?或者,你是否认为“运动对男女一视同仁”,只要达到指南推荐的时长,就能获得同样的健康回报?
一项发表于《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的最新研究,可能会彻底颠覆你的认知:女性在运动这件事上,可能真的是“事半功倍”的赢家。

一场关于性别与运动的“静默革命”
长期以来,美国心脏协会、欧洲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对男性和女性的运动建议几乎如出一辙: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这个“一刀切”的标准,看似公平,却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男性和女性的身体,对运动的反应可能完全不同。
这项研究首次利用穿戴式加速度计,对超过8.5万名参与者进行了客观、连续的运动监测,结果发现:
-
女性只要达到指南推荐的150分钟/周运动量,冠心病风险就能降低22%,而男性仅降低17%。
-
更惊人的是,如果女性每周运动250分钟,冠心病风险可以降低30%;而男性要达到同样的效果,需要运动530分钟——几乎是女性的两倍!
-
在已患冠心病的患者中,运动的“保护效应”在女性中更为显著:活跃女性的死亡风险降低了70%,而男性仅降低了19%。
换句话说:女性用一半的运动时间,就能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健康收益。

研究设计的中心示意图和研究结果的总结
数据背后的“性别红利”:为什么女性更“擅长”从运动中获益?
1. 生理机制的“隐形优势”
研究人员推测,女性之所以能从运动中获取更高“回报”,可能与以下几个生理机制有关:
-
雌激素的“助攻”:雌激素不仅能促进脂肪氧化,还能在运动中帮助身体更有效地利用脂肪作为能量来源。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发现,补充雌激素的男性在运动中的脂肪氧化率显著提升——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女性在运动中更容易“燃脂”。
-
肌肉类型的差异:男性的肌肉中以“快肌纤维”(Type II)为主,爆发力强但耐力差;女性则以“慢肌纤维”(Type I)为主,氧化能力强,更适合长时间、中等强度的运动。这种差异让女性在从事有氧运动时,能量代谢效率更高。
-
心血管系统的“敏感度”:女性的血管系统对运动的适应性可能更强。同样的运动刺激,在女性体内可能引发更显著的血管舒张、血流改善和炎症抑制效应。
2. 运动行为的“现实差距”
尽管女性从运动中获益更多,但现实中,她们的运动量却普遍低于男性。研究显示:
-
全球范围内,女性运动不足的比例比男性高出5个百分点;
-
在研究对象中,仅有45.76%的女性达到了指南推荐的运动量,而男性这一比例为52.09%。
这种“动得少但收益高”的现象,被称为 “运动性别悖论” 。它提示我们:女性不需要因为“跟不上男性”而气馁,相反,她们每多动一分钟,都在为自己的心脏健康“加码”。
“动起来”的新理由:女性专属的运动处方
1. 不必追求“硬汉标准”
如果你是一位女性,也许不必强迫自己像男性一样每周运动超过500分钟。研究显示,每周150–250分钟的中高强度运动,就足以显著降低冠心病风险。这意味着,每天快走30分钟或跳操20分钟,就能收获显著的健康回报。
2. “碎片化运动”也有效
研究还发现,每周达到推荐运动量的天数,比总时长更能预测健康收益。每多一天达到“每日推荐量”(约21分钟中高强度运动),女性的冠心病风险就额外降低6%。
这意味着:你不必非得在周末“报复性运动”,每天抽空快走、爬楼梯、跳操,累积起来同样有效。
3. 穿戴设备:你的“私人心脏教练”
这项研究的另一大亮点,是使用了穿戴式设备替代传统问卷,避免了“回忆偏差”和“过度报告”。
如今,智能手表、运动手环等设备已普及,每位女性都可以通过它们:
-
客观记录每日活动量;
-
设定个性化目标;
-
实时追踪心率与强度。
科技,正让“精准运动”成为可能。
从实验室到生活:一场属于女性的“心脏觉醒”
这项研究不仅是一次科学突破,更是一场公共卫生的“性别启蒙”。它告诉我们:
-
运动不是“男女平等”的:女性不必用男性的标准苛求自己,而是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与强度。
-
“动则有益”对女性更真实:哪怕只是从“不动”到“微动”,女性获得的心脏保护也远超男性。
-
预防是最好的治疗:在冠心病仍是全球头号杀手的今天,运动是最廉价、最有效的“疫苗”。
每一次心跳,都在回应你的选择
如果你是一位女性,下次当你系上跑鞋、戴上运动手表时,请记住:
你每一次加快的心跳、每一滴落下的汗水,都在为你搭建一座更坚固的“心血管长城”。
你不需要比别人更累、更久,你只需要——开始动起来。
因为科学告诉你:在运动这场公平的竞赛中,女性,生而占优。
参考文献:
Chen, J., Wang, Y., Zhong, Z. et al. Sex differences in the association of wearable accelerometer-derived physical activity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Nat Cardiovasc Res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4161-025-00732-z
- 上一篇: 椎管内分娩镇痛的优点
- 下一篇:作为ICUer,需要了解的利尿剂知识!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