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J Hematol Oncol:克隆性造血的种族差异及其对血液恶性肿瘤的影响

来源 2025-11-10 12:10:56 医疗资讯

克隆性造血的不确定潜能(CHIP)是指随着年龄增长,具有特定体细胞突变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扩增现象。尽管CHIP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其被公认为血液恶性肿瘤(HM)的重要风险因素。先前研究多集中于单一族群,如瑞典和冰岛,且样本量有限,缺乏多族裔背景的深入分析。随着大规模队列研究如UK Biobank的开展,欧洲人群的CHIP特征得到较好解析,但其对不同种族群体的适用性仍受限。

本研究利用美国“我们所有人研究计划”(All of Us Research Program)的多族裔数据资源,涵盖245,388名参与者,其中超过20%自我认定为黑人、非裔美国人或非洲人,旨在探讨非裔美国人(AA)与白人美国人(WA)之间CHIP的发生率、基因突变谱及其与血液恶性肿瘤的关联差异。

研究人员基于全血全基因组测序数据,筛选了55个相关基因中的CHIP驱动突变,最终在9,476名参与者中共发现10,446个CHIP突变。分析包括评估克隆大小分布、单个个体累积变异数及年龄相关趋势,调整年龄、性别和吸烟状况后,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评估CHIP发生概率,进一步进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CHIP与HM风险的关系,并根据种族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显示,CHIP的发生率随年龄显著增加。在调整混杂因素后,非裔美国人患CHIP的几率显著高于白人美国人(OR=1.07,95%CI 1.003-1.14),表明存在种族差异。 在基因层面差异明显,白人美国人更可能携带TET2和PPM1D基因突变(分别OR=1.29和1.65),而非裔美国人则更常见DNMT3A基因突变,特别是其热点位点R882H突变(OR=0.57,P<0.001),这一差异不受rs2887399-T等已知遗传易感位点影响。 

图:克隆性造血及其在“All of Us”队列中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关联

CHIP携带者血液恶性肿瘤的累计发生率显著高于无CHIP者(3.25% vs 1.33%),调整后CHIP与HM风险增加相关(HR=2.00,P<0.000001)。其中,JAK2、TP53、SF3B1和PPM1D突变与HM风险关联最为显著。CHIP主要与骨髓系恶性肿瘤相关,如骨髓增生性肿瘤(MPN)、骨髓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而与淋巴系恶性肿瘤无显著相关性。

图:CHIP与HM在“All of Us”队列中的亚型特异性及祖先特异性关联

种族分层分析显示,CHIP与骨髓系恶性肿瘤风险在非裔美国人和白人美国人中均显著增加,但CHIP与MPN的关联在非裔美国人中更强(HR=3.62 vs 1.84)。此外,携带JAK2突变的非裔美国人发展骨髓系肿瘤风险远高于白人美国人(HR高达73.84与48.95)。

综上,本研究首次在大规模多族裔背景下全面解析了CHIP的种族差异及其对血液恶性肿瘤,尤其是骨髓系肿瘤的影响。结果强调种族因素在CHIP发生机制、突变谱及恶性转化风险中的重要作用,提示未来临床风险评估、监测和预防策略应充分考虑个体的族裔背景,推动精准医学的实施。

原始出处

Zhang, Z., Cheng, C. Racial disparities in clonal hematopoiesis and their impact on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J Hematol Oncol 18, 88 (2025). https://doi.org/10.1186/s13045-025-01740-z

本文相关学术信息由梅斯医学提供,基于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学术机器人完成翻译后邀请临床医师进行再次校对。如有内容上的不准确请留言给我们。

Tags: J Hematol Oncol:克隆性造血的种族差异及其对血液恶性肿瘤的影响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