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清晨照镜子时,你是否曾为腰间的赘肉叹息?工作时,你是否感觉越来越难以集中精力?这些可能只是肥胖危害的冰山一角。
一项涵盖1414万中国人、历时15年的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肥胖与至少12种癌症密切相关,且年轻一代的患病风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25-29岁的年轻人中,肥胖相关癌症的发病率年均增长高达15.28%,远超其他年龄组。更令人担忧的是,与1960年代出生的人相比,1990年后出生的年轻人患肥胖相关癌症的风险增加了25倍。

肥胖癌崛起:年轻人成为新高危群体
想象一下,一个25岁的年轻人,他可能每天熬夜、喜欢外卖、很少运动。在他看来,癌症是老年人才需要担心的问题。但现实是,他患肥胖相关癌症的风险比他的父辈同龄时高出数十倍。
这项发表在《Med》期刊上的研究,分析了2007至2021年间北京地区的癌症登记数据,结果令人警醒:肥胖相关癌症在年轻人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什么是“肥胖癌”?它并非单一癌症类型,而是指与超重和肥胖密切相关的12种癌症,包括结直肠癌、肝癌、胆囊癌、胰腺癌、乳腺癌、子宫癌、卵巢癌、肾癌、甲状腺癌、多发性骨髓瘤、胃贲门癌和食管腺癌。
在这项覆盖1414万人的研究中,共记录了651,342例新发癌症病例,其中近一半(48.47%)属于肥胖相关癌症。

图形摘要
数据警示:每10万人中120人罹患肥胖癌
从2007到2021年,中国肥胖相关癌症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从每10万人75.46例上升到120.17例,年均增长高达3.6%。
相比之下,非肥胖相关癌症的发病率基本保持稳定。这一鲜明对比凸显了肥胖在癌症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更值得关注的是年龄差异。25-29岁人群的肥胖相关癌症发病率年均增幅高达15.28%,而60-64岁人群仅为1.55%。随着研究对象年龄下降,发病率增幅呈指数级上升。
研究还发现,女性比男性面临更高的肥胖相关癌症风险。排除性别特异性癌症后,女性肥胖相关癌症的增长率(AAPC:6.7%)显著高于男性(2.0%)。
癌种分析:哪些癌症与肥胖关系最密切?
在12种肥胖相关癌症中,有五类癌症的上升趋势尤为明显:
结直肠癌:发病率从2007年的每10万人17.37例上升到2021年的23.89例,25-29岁年轻人中年均增长4.87%。
女性乳腺癌:已成为中国女性最常见的癌症,发病率从每10万人39.57例上升到55.87例,20-24岁年轻女性中年均增长6.29%。
甲状腺癌:是所有肥胖相关癌症中增长最快的,25-29岁人群年均增长高达24.35%。
肾癌:在20-24岁年轻人中年均增长7.90%,与BMI呈正相关。
子宫癌:虽然多发生在绝经后女性中,但2%-14%的子宫内膜癌发生在40岁以下女性中,25-29岁人群年均增长10.73%。
与此同时,肝癌、胰腺癌、卵巢癌、胃贲门癌和胆囊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主要归功于广泛的疫苗接种和筛查措施。
世代风险:90后患癌风险比60后高25倍
研究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比较了不同出生队列的癌症发病风险,结果触目惊心。
以1962-1966年出生的人群为参照,1982-1986年出生的人患所有肥胖相关癌症的风险高出2.67倍。
而1997-2001年出生的人,风险更是高出25.07倍!
这种风险的世代累积效应在结直肠癌、乳腺癌和肾癌中尤为明显。对于结直肠癌,1997-2001年出生的人群发病风险比1962-1966年出生的人群高出3.63倍;乳腺癌高出3.33倍;肾癌高出4.31倍。
这意味着,随着出生年代的推移,每一代人都比上一代在相同年龄时面临更高的肥胖相关癌症风险。
未来预测:2031年肥胖癌发病率将翻番
基于现有趋势,研究者预测了未来十年肥胖相关癌症的发展轨迹。结果不容乐观:到2031年,肥胖相关癌症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预计将达到每10万人226.93例,比2021年增长89%,几乎翻了一番!
具体到不同癌种,未来十年预计:
甲状腺癌发病率增长122%
子宫癌增长56%
结直肠癌增长66%
乳腺癌增长33%
多发性骨髓瘤增长12%
年龄分布预测更加凸显了年轻人群的风险:25-49岁各年龄组的肥胖相关癌症发病率预计将增长30%-283%,而7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则可能下降15%-20%。
这一预测指明了一个严峻的现实——肥胖相关癌症的负担正迅速向年轻群体转移。

2007–2021 年观察到的及 2022–2031 年预测的、按出生队列划分的肥胖相关癌症与非肥胖相关癌症的年龄别发病率、发病率比及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
背后原因:为什么年轻人风险更高?
肥胖相关癌症在年轻人中激增的背后,是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西方化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迅速普及,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饮食结合日益久坐的工作方式,创造了肥胖流行的温床。
1982年,超重和肥胖在中国还较为少见;而到2019年,中国成人超重率已达34.3%,肥胖率高达16.4%。
肥胖如何导致癌症?可能的机制包括:
脂肪组织产生过多的雌激素,与乳腺癌和子宫癌风险增加相关;
肥胖者常出现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水平升高,促进某些肿瘤发育;
脂肪细胞产生促进炎症的激素,创造有利于癌症发展的环境;
肥胖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削弱机体清除癌变细胞的能力。
对年轻人而言,缺乏筛查是风险增加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以结直肠癌为例,结肠镜检查和早期腺瘤切除主要针对50岁以上人群,年轻人很少接受相应筛查,导致发现问题时往往已是晚期。
应对策略:如何降低肥胖癌风险?
面对肥胖相关癌症的上升趋势,特别是年轻人群中的快速增长,采取有效措施已刻不容缓。研究者提出了多层次的应对策略:
个体层面:
保持健康体重,避免成年后体重显著增加;
均衡饮食,减少超加工食品、红肉和酒精摄入;
增加身体活动,避免长时间久坐;
关注癌症早期症状,及时就医检查。
政策层面:
制定更强有力的食品政策,减少超加工食品的可得性和营销;
推动建成环境改善,增加体育活动和健康食品获取的便利性;
将癌症筛查年龄适当提前,针对高风险年轻人开展早期筛查;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肥胖与癌症关联的认识。
研究层面:
进一步探索肥胖与癌症之间的因果关系;
研究肥胖与其他风险因素的交互作用;
开发更有效的肥胖预防和癌症早期检测策略。
看着大城市里越来越多的外卖电动车穿梭在高楼大厦间,健身房却门可罗雀,这种生活方式的变迁正悄悄改写我们的健康轨迹。研究表明,从2007年到2021年,北京地区肥胖相关癌症在年轻人中的发病率以每年15.28%的速度飙升,而未来十年,这一趋势可能还将加速。
肥胖不仅仅关乎外表,更是一场关乎生命健康的战役。每一次选择爬楼梯而非乘电梯,每一餐选择蔬菜而非油炸食品,都是对抗“肥胖癌”的小小胜利。我们的身体,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敏感地记录着这些选择,并在多年后给出最终的回答。
参考文献:
Liu C, Yuan YC, Guo MN, Xin Z, Chen GJ, Ding N, Zheng JP, Zang B, Yang JK. Rising incidence of obesity-related cancers among younger adults in China: A population-based analysis (2007-2021). Med. 2024 Nov 8;5(11):1402-1412.e2. doi: 10.1016/j.medj.2024.07.012. Epub 2024 Aug 23. PMID: 39181132; PMCID: PMC11560649.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