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ESMO 中国之声 | 张宁宁教授:多组学视角下晚期肝细胞癌免疫治疗获益相关因素探索

来源 2025-10-31 12:10:52 医疗资讯

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 2025)于10月17-21日在德国柏林举行。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宁宁教授团队一项基于多组学方法的研究成果入选壁报展示(摘要号:1498P)。该研究聚焦于晚期HCC患者,旨在通过综合分析外周血免疫细胞谱、肠道微生物组成以及短链脂肪酸水平,深入探索免疫治疗获益的相关性,为晚期HCC免疫治疗的精准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详细介绍该研究的背景、方法、结果及张宁宁教授的深刻见解,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与启示。

研究背景

肠道微生物群在调节宿主免疫功能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免疫治疗后获得持久临床获益(DCB)与未获得持久临床获益(noDCB)的HCC患者之间,外周血免疫细胞谱和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差异仍未明确。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治疗期间DCB组和noDCB组患者的外周血免疫谱;通过宏基因组测序鉴定组间肠道微生物差异;利用靶向代谢组学比较短链脂肪酸(SCFA)水平,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将差异代谢物与外周免疫细胞关联。

研究结果

基线时,与noDCB组相比,DCB组外周血中PD-1+CD8+T细胞、PD-1+CD8+T/PD-1+CD4+T比值、PD-1+CD8+T/PD-1+Treg比值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显著升高。相关性分析显示,梭菌属、瘤胃球菌属和粪杆菌属与PD-1+CD8+T细胞呈正相关,与PD-1+CD4+T和PD-1+Treg细胞呈负相关;反之,链球菌属与PD-1+CD4+T和PD-1+Treg细胞呈正相关,与PD-1+CD8+T细胞呈负相关。SCFA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显示,DCB组中丁酸、戊酸和己酸浓度显著更高,且这些SCFA浓度与外周血中PD-1+CD4+T、PD-1+CD8+T细胞呈正相关,与PD-1+Treg细胞呈负相关。关联分析表明,瘤胃球菌属等有益菌与丁酸/戊酸呈正相关,而链球菌属等潜在致病菌与丁酸、戊酸和己酸呈负相关。

研究结论

基线PD-1+CD8+T细胞水平、PD-1+CD8+/CD4+T和PD-1+CD8+/Treg比值及外周血TNF-α是免疫治疗获益的潜在预测生物标志物。多组学分析提示,瘤胃球菌属等有益菌或通过促进丁酸生成、调节外周PD-1+CD8+细胞表达来增强抗肿瘤免疫并影响预后。

本次研究借助多组学手段,发现基线特定外周血免疫细胞指标及TNF-α 或是免疫治疗获益的潜在预测标志物,且有益菌可能通过生成丁酸、调节免疫细胞表达来增强抗肿瘤免疫。不过,研究仍有局限。未来,我们将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开展更深入机制研究,同时推进转化应用,为晚期 HCC 患者免疫治疗精准化提供更坚实依据,助力实现个体化治疗。

Tags: ESMO 中国之声 | 张宁宁教授:多组学视角下晚期肝细胞癌免疫治疗获益相关因素探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