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ICU患者出现泌尿系感染需不需要拔除尿管?

来源 2025-10-30 12:13:00 医疗资讯

ICU昏迷患者一旦出现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CAUTI),优先评估是否仍需留置。

不再需要精准尿量监测等指征时:尽早拔除尿管。

仍然需要留置时:尽快更换为新的无菌导尿管,并在更换后(或更换前立即)留取尿培养、启动抗菌治疗;若等待更换会延误抗菌治疗,不要因此延迟用药。

多部指南建议:留置>7天考虑更换(NICE),IDSA常用阈值为>14天更换。

具体做法(要点)

每日评估留置必要性;不需要时应尽早拔除。

出现感染时:开展病情评估,留取尿标本做病原学检测,按需更换或拔除导尿管,并及时抗感染治疗。

若导尿管破损、结晶、引流不畅/阻塞或污染:应立即更换导尿管和集尿袋。

采样与用药顺序:在更换后通过新管取样(或更换前先取样),随后按当地耐药形势给经验性抗生素,待药敏结果回报再调整。(原则见 NICE/IDSA)

仍需尿量监测的替代方案:如果条件允许,可考虑间歇导尿或(男性)外置集尿装置以减少长期留置风险;同时维持闭合引流系统、避免常规膀胱冲洗/向集尿袋加消毒剂等做法。

给你的决策小抄

还需要尿管?→ 是:更换新管 + 采样 + 抗菌治疗。否:拔管。

留置时间多长?→ >7天(NICE)/ >14天(IDSA) 更应更换。

例如一个患者需严密尿量监测、当前留置3天,没有做培养,我们该怎么办?

ICU 当班流程(适用:仍需留置、置管第3天)

A. 立即处置(第0小时)

评估病情与是否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抽血培养(2 组)。

留取尿培养 + 尿常规:

从采样口无菌消毒后抽取标本;尽量在首剂抗生素前完成,但不为等待培养而延误抗菌治疗(尤其 hemodynamic 不稳时先给药)。

抗菌治疗:立刻启动经验性用药(见下节“B”),后续据培养/药敏调整(去阶梯/换药)。IDSA/NICE均强调先取样、尽快用药、再据结果窄谱。

保留导尿管(仍需严密尿量监测,且置管仅3天):先不更换;若出现堵塞、引流不畅、污染或完整性问题,则立即更换。

每日评估留置必要性,一旦不需要严密监测,尽早拔除。

B. 经验性抗菌治疗(按重症程度与耐药风险分层)具体药物/剂量需结合当地耐药监测与肾功能调整;下列为框架性建议,便于与院内路径对齐。

重症/有脓毒症表现,且无已知 ESBL/CRE 定植或既往感染:

首选覆盖革兰阴性含铜绿假单胞菌方案(如 哌/他 或 头孢吡肟 单药),必要时联合氨基糖苷作首剂加成。

高 ESBL 风险(近3个月三代头孢暴露、既往 ESBL 菌尿培养、长期机构化照护等):

碳青霉烯类(如美罗培南)起始;待药敏可下调至窄谱。

既往/已知 CRE 风险或暴发流行:

依药敏考虑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必要时 + 阿曲生坦对 MBL 型)、或院内推荐的 CRE 方案。

需注意:对尿源性 MRSA 经验覆盖通常不常规;真菌经验治疗不是常规,除非高度怀疑念珠菌尿源性血流感染或相关危险因素。

以上分层原则与疗程建议与 IDSA/EAU、NICE 抗菌策略一致。

C. 导尿管管理(你现在是留置第3天)

是否更换?

经典建议:置管 ≥14 天且仍需留置、且发生 CAUTI 时更换导尿管有助于清除生物膜;有更早更换(≥7天)的实践建议。你目前第3天,不作常规更换,除非堵塞/渗漏/污染或引流不畅。

必须更换的即时指征:破损、结晶结垢、引流受阻、反流、装置污染或非闭合;更换后可通过新管再取尿样进行培养。

维持措施:严格无菌连接、保持闭合引流系统、尿袋低位不着地、避免常规膀胱冲洗与往尿袋加消毒剂。

D. 疗程与复评

疗程(按 IDSA):

7 天:症状/体征迅速缓解者;

10–14 天:迟缓缓解或合并菌血症者;

某些氟喹诺酮在非重症患者可考虑5 天短疗(依药敏与禁忌)。

48–72 小时复评:

依据临床反应与培养/药敏去阶梯(尽可能窄谱);

若无改善:复查导管通畅与位置、评估是否更换导管、复采血/尿培养,并排查其他感染灶。

一旦不再需要严密尿量监测 → 立即拔管(可用间歇导尿或男性外置集尿器作为过渡,若适用)。

Tags: ICU患者出现泌尿系感染需不需要拔除尿管?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