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专访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的郑晓晖教授:胸痛病因如何区分?心源性与非心源性鉴别诊断关键策略 | GWICC 2025

来源 2025-10-30 12:09:46 医疗资讯

胸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背后可能隐藏着从肌肉劳损到心脏急症等上百种病因。如何快速、准确地识别高危胸痛,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GW-ICC/AHS.25)上,梅斯医学特邀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的郑晓晖教授,就胸痛的病因梳理、急症鉴别与基层诊疗流程优化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梅斯医学: 胸痛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临床中常被称为“多因一症”。请您梳理一下,导致胸痛的常见病因有哪些?在首诊时,医生应如何快速区分心源性与非心源性胸痛?

郑晓晖教授: 引起胸痛的疾病种类确实非常多,目前梳理发现约有100多种。从胸部表皮、肌肉、骨骼、神经,到胸腔内部的各类器官,只要发生病理变化,都可能表现为胸痛。因此,对于胸痛患者,我们建议首诊医生首先详细询问患者胸痛的发作情况、当时的伴随症状及既往病史,再结合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特点,来综合判断其属于心源性胸痛还是非心源性胸痛。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心源性胸痛绝大多数属于高危情况,同时,肺部疾病(如肺栓塞、气胸等)引发的胸痛也属于高危范畴。此外,部分上消化道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胃溃疡等)也可能反射性引起胸痛。所以在接诊时,务必详细询问病史,尤其是胸痛的相关信息,包括首次发作的症状,以及后续发作的诱因、缓解因素、持续时间等。通常情况下,多数医生通过上述信息就能快速明确诊断方向。

梅斯医学: 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被称为“胸痛三联征”,均属于危及生命的急症。在患者症状不典型或早期检查不明确的情况下,临床医生应依据哪些关键线索进行鉴别诊断

郑晓晖教授: 这三类疾病,我们统称为“高危胸痛”。它们的核心特点是患者病情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直接危及生命。因此在诊断时,我们必须根据患者病史及可获取的基础检验检查资料,先进行一个初步判断。

典型病例的诊断难度较低,但临床中确实存在不少不典型情况。比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出现心电图不典型表现——胸痛刚发作时,心电图完全可能正常,也可能仅表现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肺栓塞患者则绝大多数症状不典型。此外,还有一种较特殊的情况——主动脉夹层继发心肌梗死,这类患者风险更高,因同时合并两种高危疾病,存活概率较低。

那么,如何快速鉴别这类不典型的高危胸痛呢?核心仍需结合患者发病时的具体情况:包括疼痛特点(如性质、部位、放射范围)、是否伴随胸闷、大汗、呼吸困难等症状,同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

在具体操作上,我们要求所有胸痛患者到院后,10分钟内必须完成心电图检查。对于不典型患者,需尽快完善肌钙蛋白(用于鉴别心肌梗死)、D-二聚体(用于初步排查肺栓塞)等实验室检查。若怀疑疼痛是撕裂样(主动脉夹层的典型表现)而非压榨样(心肌梗死的典型表现),需及时测量四肢血压(主动脉夹层可能导致四肢血压差异),并完善主动脉CTA检查以明确诊断。

肺栓塞的鉴别尤其需要注意:多数患者症状不典型,仅少数典型患者(多为高危人群)会出现“胸痛、咯血、呼吸困难”三联征,更多患者可能仅表现为活动耐量下降、不明原因的心动过速等。遇到此类情况,务必警惕并排查肺栓塞。

总结来说,鉴别诊断需围绕三个核心:一是患者的病史特点与症状表现,二是心电图的异常与否,三是临床化验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我们再据此制定下一步的诊疗策略。

梅斯医学: 当前基层医疗机构在胸痛识别和转诊方面仍存在挑战。您认为应建立怎样的标准化评估流程,以提高高危胸痛患者的早期识别率?

郑晓晖教授: 针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胸痛诊疗,我们建议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医务人员培训,二是建立规范化诊疗流程。目前全国已在推行标准化流程,其核心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 所有以胸痛、胸闷、心慌、心悸为主诉的患者,到院后10分钟内必须完成心电图检查,且心电图完成后需尽快判读。若心电图表现典型(如ST段抬高、显著ST段压低),基本可明确存在心肌缺血,甚至已发生心肌梗死。

第二, 对于心电图正常的患者,核心是加强医务人员对胸痛鉴别诊断的培训,尤其是高危胸痛(如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的病史特点、典型症状及鉴别要点。接诊时,需先根据患者生命体征(是否平稳)、胸痛是否持续、是否伴随大汗等症状,初步判断患者属于高危胸痛还是低危胸痛。若为高危胸痛,基层医疗机构需尽快完善心电图、肌钙蛋白等检查,并及时向上级医院寻求指导;若生命体征平稳,则可逐步开展进一步筛查,但需重点关注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

第三, 构建分级救治网络。目前基层救治网络已延伸至村卫生室(我们称之为“救治哨点”)。以河南为例,我们已经推行了“村卫生室—乡卫生院—县级医院”三级网络化救治体系,通过构建统一的救治网络实现各级医疗机构的互联互通。其中,“10分钟内获取心电图”是整个流程的关键环节,因此需重点培训乡村医生及基层医务人员,使其掌握急性胸痛的鉴别诊断要点。

总之,标准化流程的核心是 “优先关注高危胸痛” ——通过早期筛查、快速评估、及时转诊,减少误诊误治,进而确保高危患者能及时获得有效治疗。

Tags: 专访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的郑晓晖教授:胸痛病因如何区分?心源性与非心源性鉴别诊断关键策略 | GWICC 2025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