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从手术到靶向:郭伟教授谈口腔颌面肿瘤治疗的“变形记”

来源 2025-10-29 12:10:10 医疗资讯

编者按: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的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难题,但近年来,随着多学科整合诊治理念的推进和医工结合技术的不断创新,这一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医悦汇】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郭伟教授做客对话大咖,分享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治疗的最新突破,未来发展的方向及医工结合的广阔前景。

医悦汇:您在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的综合靶向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对晚期口腔癌、口咽癌、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等的多学科整合诊治。能否请您分享一下近期在这些领域的新进展或新突破?

郭伟教授:在中国抗癌协会整合口腔颌面肿瘤委员会多年来的工作中,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一直是整合医学框架下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在全球肿瘤发病率中位居第六或第七位。其发病率虽不及肺癌、乳腺癌等常见肿瘤,但由于我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其绝对发病人数依然不容小觑。更为特殊的是,这类肿瘤发生在口腔颌面部位,不仅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害,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进而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创伤,可谓是对患者的双重打击。

多年来,在中国抗癌协会的指导下,我们团队一直致力于肿瘤的“防-筛-诊-治-康,评-扶-控-护-生”等工作。以头颈部肿瘤为例,其中占比最高的是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这种肿瘤相对表浅,较易被发现,但由于我国医学发展存在地域不平衡,一些边远地区民众对这类疾病的认识还较为有限,缺乏足够的科普宣传和教育。目前,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晚期头颈鳞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维持在50%到60%之间。然而,今年我们践行整合医学理念后,晚期头颈鳞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在此过程中,我们借助了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在治愈肿瘤的同时,尽可能恢复患者的外形,改善口腔功能,包括咀嚼功能和语言功能等。

在国际上,口咽癌的HPV感染率较高,其治疗理念也从传统的单纯手术逐渐转变为抗病毒治疗与靶向放化疗的联合治疗。这种新的治疗方式与手术切除相比,在5年生存率上并无显著差异,但在生活质量方面却明显优于手术切除。目前,国内也在努力推动口咽癌治疗理念的转变。对于HPV阳性的患者,我们紧跟国际研究进展,采用放化疗联合免疫和靶向治疗,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患者的广泛认可。

在恶性黑色素瘤方面,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在全身分布中占比达55%,是恶性黑色素瘤的高发部位。多年来,我们团队一直潜心研究这一领域,积极借鉴国际新技术和新方法,并结合我国国情开展工作。与欧美国家主要发生在皮肤的恶性黑色素瘤不同,黏膜黑色素瘤在中国是高发疾病,主要集中在头颈部黏膜。去年,我们的团队凭借在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诊治体系的创建和应用方面的成果,荣获了中国抗癌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这离不开团队以及全国同行的支持与协作。每年有近百例患者前来我们医院就诊。在这一领域,我们的5年生存率已从原来的不足20%提升至35%,为我国提出的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医悦汇: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的治疗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在您看来,未来几年内,该领域的治疗方向将如何发展,会有哪些新的技术或理念被应用?

郭伟教授:科技创新是推动科技与科普发展的双翼,二者缺一不可。在中国抗癌协会的指导下,专业人员不仅要全身心投入到临床工作中,还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那就是积极开展科普工作。通过这些努力,广大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和科学素养得以显著提升。

科普工作不应局限于北上广等大城市,更要深入基层。响应卫健委的号召,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是我们的责任所在。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各地医疗水平发展参差不齐。作为三甲医院的医务工作者,我们应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资源带到基层,让更多患者受益于优质医疗服务。

在这方面,我们期待在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按照中国抗癌协会提出的“防-筛-诊-治-康,,评-扶-控-护-生”全流程健康管理理念,特别是在樊代明院士的指导下,我们编写了CACA指南,涵盖53个瘤种。我们希望专业人员、患者及家属都能熟悉这些指南,同时也期待媒体朋友们的支持与宣传,让CACA指南家喻户晓。

展望未来,我们应更早地聚焦于疾病预防的前沿,同时高度重视康复工作,帮助患者不仅活得更长,更要活得更好。

医悦汇:您如何看待医工结合在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是否有一些具体的案例可以分享,比如如何通过医工结合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

郭伟教授:医工结合一直是我们的团队多年来高度关注并持续投入的研究方向。早在20年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便开启了这一领域的探索之旅。当时,我的导师邱蔚六院士携手上海交通大学陈亚珠院士,共同研发了用于治疗头颈癌的超声热疗设备,这标志着我们团队医工结合研究的正式起步。2005年,两校强强联合,此后双方在医工结合领域的合作愈发深入。多年来,在晚期头颈癌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众多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以超声热化疗精准治疗为例,我们成功地将40%无法通过手术根治的患者获得了手术治愈的机会。这一成果在2011年荣获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虽然,获奖并非我们的终极目标,但它对我们团队,尤其是对年轻同志的激励和鞭策意义重大,极大地鼓舞了我们继续前行的信心。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飞速发展,医工结合的前景愈发广阔。我们希望,借助这些先进技术,医工结合将在医疗领域创造更多奇迹,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未来可期。

Tags: 从手术到靶向:郭伟教授谈口腔颌面肿瘤治疗的“变形记”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