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2025 ESMO | 精选肺癌领域重磅研究,一文掌握核心进展!

来源 2025-10-25 12:10:51 医疗资讯

编者按:2025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顺利闭幕,超3.5万名全球肿瘤精英参会。中国力量亦备受瞩目,700余项研究集中展示,本期聚焦肺癌领域关键进展。

图片

研究 1 

人工智能定义的肺结节恶性度评分(qXR-LNMS)在肺癌风险预测中的真实世界验证研究:II期临床试验中期分析结果

背景

尽管低剂量螺旋CT(LDCT)是全球公认的肺癌筛查利器,但其普及度在资源受限地区仍显不足,更多患者首先接受的是胸部X光(CXR)。CREATE研究(NCT05817110)由此诞生——这项横跨埃及、印度、印尼、墨西哥与土耳其的多国试验,正验证一种AI驱动的肺结节恶性度评分系统(qXR-LNMS),力图让“胸片偶然发现的高危结节”转化为可干预的早期肺癌诊断窗口。

方法

CREATE是一项前瞻性、观察性多国研究,锁定“胸片先发现结节”的人群:35岁以上、CXR偶见直径8–30mm的肺结节(IPN)。首批712例入组者中,AI工具qXR-LNMS自动捕获并由放射科医师复核498例阳性结节,据此划分为高恶性评分组(498例,70%)与低评分组(214例,30%)。I期已公布qXR-LNMS对淋巴结转移(LNMS)的阳性/阴性预测值,并与LDCT Lung-RADS风险二分结果进行对照。本次II期1年中期报告更新全部受试者接受第二次LDCT、PET-CT及病理确诊后的随访数据,首次描绘“胸片-AI筛出”并最终证实为肺癌(LC)患者的完整临床画像。

结果

截至本次分析,712例完成基线LDCT的受试者中683例(96%)已获随访,其中491例为高位淋巴结转移(LNMS),192例为低位淋巴结转移(LNMS)。

放射科医生未建议对406例患者[240例为高位淋巴结转移(LNMS),166例为低位淋巴结转移(LNMS)]进行额外检查。目前正在对277例Lung-RADS评分≥4a的患者[251例为高位淋巴结转移(LNMS),26例为低位淋巴结转移(LNMS)]进行进一步研究(第二次LDCT和PET扫描)。对66例患者(占683例患者的9.7%)进行了活检/PET检查,结果确诊为LC。在41例已分期的病例中,19例(46%)被确定为Ⅰ~Ⅲ期。

值得注意的是,46例患者中,27例(58.7%)从未吸烟,4例(8.7%)年龄小于50岁。46例患者中,44例(96%)经qXR-LNMS标记为高危结节。确诊LC的患者平均年龄为64.1岁,其中9例(19.6%)为女性。5例患者的分期结果尚待确定。

结论

研究表明,qXR-LNMS可提供与LDCT医生评估相当的IPN风险预测,为不符合现行LDCT筛查指南标准的人群(如年龄<50岁且从不吸烟者)提供了重要的风险识别手段。

研究 2 

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长期总生存亚组分析:RATIONALE-307研究结果

背景

RATIONALE-307(NCT03594747)是一项开放标签、随机、Ⅲ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TIS+CT)对比安慰剂联合化疗(PBO+CT)一线治疗局部晚期/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本次公布的长期随访数据显示,尽管对照组中存在较高的交叉治疗比例,TIS+CT组仍持续表现出具有临床意义的总生存期(OS)获益,且安全性可控。本文重点汇报RATIONALE-307研究中关键亚组的长期OS结果。

方法

研究入组了ECOG PS评分≤1的初治IIIB/IV期鳞状NSCLC患者,并将其按1:1:1随机分入三组:A组(替雷利珠单抗+卡铂+紫杉醇)、B组(替雷利珠单抗+卡铂+白蛋白紫杉醇)或C组(化疗对照组)。C组患者疾病进展后允许交叉接受替雷利珠单抗治疗。研究主要终点为独立评审委员会评估的PFS,OS为关键次要终点。

结果

在数据截止时(2023年4月28日),最短随访时间为46.5个月。共有360例患者被随机分配至A组(n=120)、B组(n=119)和C组(n=121),交叉治疗率为58.7%。亚组分析显示,在大多数预设关键亚组中,A组和B组的总生存期(OS)均优于C组,具体表现为:

A组vsC组:在年龄<65岁(HR 0.68,95% CI:0.46–<1.00)、ECOG PS 1分(HR 0.59,95% CI:0.41–0.84)和IV期疾病(HR 0.64, 95% CI:0.44–0.93)患者中观察到OS显著改善。

B组vsC组:在ECOG PS 1分患者中亦显示OS显著获益(HR 0.63, 95% CI:0.45–0.88)。

在不同PD-L1表达水平患者中,A组和B组相较于C组均显示出OS获益趋势,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显著性:

PD-L1<1%:A组vsC组 HR 0.73(95% CI:0.45–1.19);B组vsC组 HR 0.89(95% CI:0.56–1.41)。

PD-L1≥1%:A组vsC组 HR 0.70(95% CI:0.47–1.05);B组vsC组 HR 0.78(95% CI:0.53–1.16)。

结论

长期随访数据证实,尽管对照组存在较高的交叉治疗率,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相较于单纯化疗,仍在局部晚期/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关键亚组中持续带来具有临床意义的OS获益。

研究 3 

帕博利珠单抗±化疗治疗NSCLC伴脑转移的疗效分析:单中心队列研究

背景

脑转移(BM)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常见并发症。尽管帕博利珠单抗单药(IO)或其联合化疗(CT-IO)已成为一线标准治疗方案,但它们在BM患者中的疗效证据仍相对有限。

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9-2024年单中心收治的、驱动基因阴性的伴同步性脑转移NSCLC患者,评估其接受帕博利珠单抗为基础治疗的疗效,主要终点为rw-icDCR、rw-PFS和OS(Kaplan-Meier法)。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95例患者。基线特征显示,26%的患者使用类固醇,42%接受了前期局部脑治疗(LBT)。治疗模式分析发现,有症状的患者更倾向于接受CT-IO方案(p=0.06),而所有PD-L1表达≥50%的患者均接受了IO单药治疗。

中位随访时间24.5个月,12个月时有47%的患者出现疾病进展,其中以颅外进展为主(68%)。总体真实世界颅内疾病控制率(rw-icDCR)高达92%(IO组96%vsCT-IO组88%,P=0.23)。生存分析显示,IO组的中位真实世界无进展生存期(rw-PFS)显著优于CT-IO组(19.9个月vs7.6个月,p=0.02),总生存期(OS)也显示出延长趋势(35.9个月vs18.1个月,P=0.14),此差异可能与两组PD-L1表达分布不同有关。在CT-IO组内,PD-L1表达水平是OS的显著影响因素(<1%组为11.7个月,1%-49%组为28.9个月,P=0.02)。单因素分析表明,OS与既往是否接受局部脑治疗(LBT)无关,而IO组中发生免疫相关不良事件与更长的OS相关(HR=0.27,P=0.04)。

结论

本回顾性研究证实,帕博利珠单抗在伴有同步性脑转移的NSCLC患者中,尤其是PD-L1高表达群体,具有令人鼓舞的疗效。未来亟待开展前瞻性研究以验证上述结论,并深入探索驱动免疫治疗应答与耐药的关键生物标志物。

研究 4 

基于深度学习的PD-L1表达评估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抗PD-1免疫治疗疗效

背景

尽管PD-L1表达已成为指导非小细胞肺癌抗PD-1治疗的首选生物标志物,但其预后价值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探索将PD-L1深度学习分析与免疫组织化学(IHC)相结合,旨在揭示预测抗PD-1治疗疗效的组织学模式。

方法

本研究基于两个独立队列开展分析:MSK队列(n=182)和CGFL队列(n=96),所有患者均为接受抗PD-1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研究将MSK队列作为训练集,CGFL队列作为测试集。

首先,将PD-L1免疫组化(IHC)切片进行数字化处理,并手动标注肿瘤区域。从标注区域中提取组织切片图像,并采用Macenko方法进行染色标准化。随后,利用UNI模型从每张切片中提取深度视觉特征。为减少队列间批次效应,在后续分析前对所有特征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在方法验证阶段,随机选取MSK队列中10例患者(其中5例生存良好,5例生存较差)的切片进行聚类分析,识别出3个具有免疫组化特征差异的聚类类别。随后,将其余患者(MSK队列n=172,CGFL队列n=96)投影至该聚类空间,进一步评估不同聚类类别与患者生存结局之间的关联。

结果

本研究分析识别出三个初始类别,其中两个类别在生存特征上表现相似,故予以合并;第三个类别则显示出显著更优的预后。最终形成的两个聚类将患者二元划分为“组织学特征良好组”和“组织学特征不良组”。

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在训练集(MSK队列)还是测试集(CGFL队列)中,两组患者之间的生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训练集:HR=0.69,95% CI:0.48–0.97,p=0.03;测试集:HR=0.55,95% CI:0.32–0.95,p=0.03)。

进一步分析发现,“组织学特征不良组”患者的PD-L1表达水平普遍较低,提示除PD-L1表达外,组织学图像中所蕴含的形态学特征也可能对免疫治疗疗效产生影响。

结论

本研究通过分析PD-L1染色切片,揭示了可预测NSCLC患者抗PD-1治疗生存的组织形态学模式。这一发现表明,整合数字病理与PD-L1评估有望增强免疫治疗患者的预后分层能力。

研究5 

程序性死亡蛋白1基因多态性对帕博利珠单抗治疗转移性肺腺癌疗效影响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背景

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 P)作为一种人源化抗PD-1单克隆抗体,在转移性肺腺癌(MLA)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尤其在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高表达患者中疗效更为显著。研究表明,功能性的PD-1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可能影响帕博利珠单抗的药物活性,进而导致临床疗效差异。为探讨PD-1基因多态性与疗效之间的关联,本研究针对五个功能性PD-1 SNPs(rs11568821 C>T、rs10204525 C>T、rs7421861 A>G、rs2227981 A>G、rs41386349 A>G),分析其与接受帕博利珠单抗治疗的MLA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的相关性。

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入组意大利中部五家医疗机构接受帕博利珠单抗(P)治疗的转移性肺腺癌(MLA)患者。计划招募总样本量为120例。

在预设风险等位基因频率>10%的条件下,当观察到80例无进展生存期(PFS)事件时,本研究具备统计效力检测风险比(HR)>2.5的显著性关联。统计分析采用单变量及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各SNP与主要终点PFS之间的关联。此外,开展探索性分析,进一步探讨推断的单倍型与治疗6个月内发生早期疾病进展之间的潜在关系。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20例非致癌基因成瘾型转移性肺腺癌(MLA)患者。其中57例PD-L1表达>50%的患者接受帕博利珠单抗(P)单药治疗,63例PD-L1表达<50%的患者接受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全组患者中男性83例,女性37例,中位年龄68岁;34例(28%)携带KRAS突变。

基因型-疗效分析显示,rs7421861位点A/A、A/G和G/G基因型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26.8个月、19.5个月和6.3个月(P=0.001);rs2227981位点A/A、A/G和G/G基因型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34个月、20个月和19.5个月(单变量p=0.04)。单倍型分析发现,rs7421861–rs2227981 G-G单倍型与早期疾病进展显著相关(HR=2.51,95%CI 1.16–5.43;P=0.01)。多变量分析进一步证实,rs7421861 G/G纯合基因型是PFS的独立不良预测因素(HR=2.71,95%CI 1.14–6.45;P=0.02)。

结论

rs7421861低等同质基因型的SNP与接受P治疗的MLA患者PFS不良相关。这一发现值得进一步研究,作为接受抗PD-1治疗的患者中一个不利的宿主相关特征。

研究 6 

恩沙替尼用于IB至IIIB期(T3N2M0)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期中分析

有59家国内医学中心参与了恩沙替尼术后辅助治疗IB-IIIB期ALK阳性NSCLC的ELEVATE研究,该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注册研究。中期结果显示,恩沙替尼术后辅助治疗2年DFS率达86.4%,2年无病生存期(DFS)风险比(HR)为0.20。

背景

对于已切除的IB期(≥4cm)至IIIA期ALK阳性NSCLC,ALK TKI辅助治疗是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案。恩沙替尼已在晚期NSCLC治疗中被证实具有良好的整体疗效和颅内疗效。因此,本研究旨评估在完全切除和辅助化疗后ALK阳性NSCLC患者中辅助恩沙替尼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这是一项双盲、多中心Ⅲ期随机对照试验,招募≥18岁、ALK阳性(中心实验室FISH确认)且已接受R0切除的IB–IIIB期(T3N2M0仅限IIIB)NSCLC患者,分期依据AJCC/UICC第8版;辅助化疗与否均可入组。主要终点:II–IIIB期人群的研究者评估DFS;次要终点包括IB-IIIB受试者(ITT)中研究者评估的DFS、总生存期、安全性、3年和5年DFS率。

受试者按1∶1随机分配至恩沙替尼225 mg QD或安慰剂组,最长服药2年或至复发/退出;分层因素:术后分期(IB/II/III)与是否接受辅助化疗。

结果

2022年7月至2024年7月,274名患者被随机分配到治疗组(恩沙替尼:137,安慰剂:137)。两组中IB期受试者分别为24.8%/25.5%,II-IIIB期为75.2%/74.5%,女性66.4%/61.3%,68.6%/70.8%接受辅助化疗治疗。

截止到2025年6月26日,在II-IIIB期患者中,两组中位随访时间均为24.0个月。DFS HR为0.20;恩沙替尼组2年DFS率为86.4%,安慰剂组为53.5%。在ITT人群中,DFS HR为0.20;恩沙替尼组2年DFS率为87.3%,而安慰剂组为57.2%。各亚组中,倾向于恩沙替尼的DFS获益一致。在ITT人群中观察到具有临床意义的CNS-DFS益处(HR 0.22;95% CI: 0.08-0.60)。OS不成熟(1%成熟度)。安全性与恩沙替尼的已知安全性一致。

结论

在完全肿瘤切除和辅助化疗后,恩沙替尼辅助治疗在IB-IIIB期(T3N2M0)ALK阳性NSCLC患者中表现出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的DFS改善。恩沙替尼辅助治疗为这些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策略。

研究 7 

肺癌患者的早期支持性和多模式护理

背景

肺癌患者常伴有明显的症状负担,因此早期支持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评估ACCEPT(一种整合多模式癌症医学概念)在早期支持治疗及姑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该方案融合健康教育、心理社会干预及监督下的家庭运动训练等多种模式,并将其系统整合至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标准肿瘤治疗方案中。

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纵向、开放标签设计,纳入符合肿瘤学指南治疗的新诊断II-IV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受试者受邀参与为期12周的门诊多模式ACCEPT干预项目,并在过程中系统评估患者报告结局(PROM)。研究主要终点为12周时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所有治疗及临终关怀相关数据均从医疗记录中提取,并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本研究评估了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入组的214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平均年龄67岁,53%为男性,57%为IV期;14%为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1)的数据。完成多模式ACCEPT项目的患者,其试验结果指数(TOI)、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均显著改善,最高可达17%(p< 0.0001)。使用校正多变量分析评估了116例患者(54.2%)的PROM变化,结果表明,每个ACCEPT单元的患者,尤其是HADS和TOI评分,均获得了显著的剂量依赖性改善。此外,随着参加多模式ACCEPT疗程次数的增加,疲劳症状也显著改善。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ACCEPT整合干预模式对NSCLC患者报告结局(PROM)的改善具有临床意义且呈现剂量依赖性。为进一步明确其作用机制并优化临床应用策略,仍需开展更深入的后续研究。

研究 8 

FURMO-003:全球首个前瞻性Ⅱ期试验评估伏美替尼240mg二线治疗EGFR exon20 插入突变晚期NSCLC的疗效与安全性

背景

Ex20ins占NSCLC的 4%~12%,对经典EGFR-TKI原发耐药,一线含铂化疗失败后缺乏标准靶向方案。伏美替尼为不可逆三代EGFR-TKI,临床前模型显示对Ex20ins具有纳摩尔级抑制活性。FURMO-003(NCT05364073)首次在大样本、多中心、开放标签设计中验证其高剂量(240mg qd)的临床价值。

方法

FURMO-003研究为II期、多中心、开放标签研究,评估伏美替尼在EGFR Exon20Ins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中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纳入71例病情在铂类化疗后进展或对其不耐受的成人患者,允许患者有稳定的中枢神经系统转移。所有受试者每日口服伏美替尼240mg,直到疾病进展或出现无法接受的副作用。

结果

研究显示,患者的最佳客观缓解率为51.4%,确认客观缓解率达到44.3%,显示近一半患者肿瘤缩小。此外,疾病控制率为90.0%,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8.3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8.3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21.2个月,表现出伏美替尼显著的抗肿瘤效果和耐受性。

结论

研究表明,大多数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为可控的胃肠道不适,并且在剂量调整或支持治疗后缓解良好。总体而言,伏美替尼240 mg QD剂量在耐受性方面表现优异。

参考文献:

https://cslide.ctimeetingtech.com/esmo2025/attendee

Tags: 2025 ESMO | 精选肺癌领域重磅研究,一文掌握核心进展!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