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病例分享 | 儿童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报道一例

来源 2025-10-24 12:13:50 医疗资讯

1 病例资料

患儿男性,3岁,广东本地居民。因“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伴反复发热1年”于2022年4月13日入院。

病史:

患儿1年前(2021年6月)首次发现左侧颈部鹌鹑蛋大小肿物,轻触痛,无发热破溃。首次入院查体示双侧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最大2.5×1.5cm),血常规提示贫血(Hb 99g/L)、炎症指标升高(CRP 11.1mg/L),EB病毒抗体阳性(VCA-IgG 561AU/ml)。拟诊“颈部淋巴结炎”,予哌拉西林舒巴坦、阿昔洛韦治疗,淋巴结暂时缩小后出院。

病情进展:

出院后肿物进行性增大,5个月后(2021年8月)第二次入院时最大淋巴结达4×3cm,质硬,伴间歇发热(最高38.0℃),疑诊“淋巴瘤”。拟行淋巴结活检因患儿呼吸道感染中止。

本次入院:

淋巴结持续肿大1年(最大5cm),伴反复高热(39.6℃)、贫血(Hb 86g/L)、低蛋白血症(ALB 24.0g/L)、D-二聚体显著升高(10.91mg/L)。HIV初筛阴性,无明确免疫缺陷病史。

2 病理检查

大体检查:

切除灰红色淋巴结组织数枚,最大径5cm,切面实性,灰红灰黄相间,伴局灶坏死(图1)。

图片

图1  大体淋巴结组织数枚,切面实性,灰红灰黄相间,伴局灶坏死

组织学检查:

(颈部淋巴结)结构破坏,见大片凝固性坏死,周围上皮样细胞增生形成肉芽肿,多核巨细胞反应显著(图2)。巨噬细胞胞浆内可见大量圆形、卵圆形及腊肠样微生物,直径2-4μm,部分可见横隔(图3、图4)。

图片

图2  肉芽肿性炎(HE,×100)

图片

图3 PAS染色示菌体呈紫红色见大量圆形、卵圆形及腊肠样微生物,部分可见横隔(PAS,×400)

图片

图4 PAS染色示菌体呈紫红色(PAS,×100)

 

特殊染色:

六胺银染色(GMS):菌体壁及横隔膜呈深黑色(图5)

图片

图5六胺银染色示菌体壁及横隔呈黑色(GMS,×100)

PAS染色:

菌体呈紫红色(图3、图4)

抗酸染色(-)(图6)

图片

图6抗酸染色(-)×100

病原学鉴定:

经远程病理会诊确诊为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TM)感染性淋巴结炎。

3 治疗与转归

确诊后即转上级医院。参考指南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3mg/kg/d)诱导治疗,后序贯伏立康唑口服。随访3个月淋巴结缩小、发热消退,贫血改善。

4 讨 论

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感染在东南亚及中国南方地区已成为重要的机会性真菌病。本病例作为罕见的非HIV感染儿童病例,其诊疗过程具有多重启示价值:

4.1 流行病学特征与易感因素

既往研究认为TM感染主要见于HIV感染者(CD4+<50/μL时风险显著增加)[1]。但近年非HIV病例报道增多,包括:①自身免疫病患者(如SLE)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②血液系统恶性肿瘤;③特发性CD4+淋巴细胞减少症[2]。本例的特殊性在于未发现明确免疫缺陷基础,提示可能存在未被识别的先天性免疫缺陷(如IFN-γ/IL-12通路异常),这与Zeng等[3]报道的儿童TM感染病例特征相符。值得注意的是,患儿EB病毒抗体持续高滴度阳性(VCA-IgG 561AU/ml),EBV感染可能导致暂时性细胞免疫功能抑制,成为TM感染的诱发因素。

4.2 病理诊断关键技术

本病例的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与特殊染色的联合应用,其诊断价值体现在三个层面:

(1) 组织学特征:

坏死性肉芽肿性炎伴显著巨噬细胞浸润,符合局限性感染病理改变。与HIV感染者常见的"无反应性坏死"不同,本例肉芽肿结构完整,提示宿主保留一定免疫应答能力[4]。这种差异与TM菌载量密切相关——qPCR检测显示HIV感染者组织菌载量可达10^5 copies/mg,而局限性感染常<10^3 copies/mg[5]

(2) 特殊染色技术:

六胺银染色(GMS):通过还原银盐使菌体细胞壁黑色着色,能清晰显示TM特征性的腊肠样形态和横隔(分裂繁殖标志),灵敏度达98.7%[6]

PAS染色:真菌细胞壁多糖与Schiff试剂反应呈紫红色,与组织背景对比鲜明,特异性91.5%[7]

二者联合应用可相互验证,避免因切片厚度、菌量等因素导致的假阴性。本病例中,两种染色均显示巨噬细胞内大量菌体,为确诊提供直接证据。

(3) 鉴别诊断体系:

建立"形态学-染色-临床"三联鉴别流程:

① 与结核鉴别抗酸染色阴性+TM特征性菌体形态。

② 与组织胞浆菌病鉴别:GMS显示TM菌体更大(2-4μm vs 1-2μm)且有横隔。

③ 与利什曼原虫鉴别:PAS染色TM呈均匀紫红,而非利什曼原虫的动基体结构。

4.3 治疗策略优化

儿童TM感染的治疗需考虑两性霉素B的肾毒性风险。本例采用"阶梯式治疗"方案:

(1)诱导期:两性霉素B脂质体(3mg/kg/d)静脉滴注,通过脂质载体降低肾小管毒性,监测血钾、镁水平。

(2)巩固期:伏立康唑口服液(9mg/kg q12h),利用其高组织穿透性清除淋巴结内残留菌体。

(3)免疫调节:补充γ-干扰素(50μg/m2,每周2次)增强Th1型免疫应答[8]

4.4 公共卫生意义

广东省作为TM自然疫源地,竹鼠携带率高达70%[9]。本例患儿虽无明确啮齿动物接触史,但提示需要:

(1)加强基层医生培训:将TM纳入儿童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的常规鉴别诊断。

(2)优化实验室检测流程:推荐病理科对所有肉芽肿性淋巴结炎常规进行GMS/PAS染色。

(3)建立区域监测网络:对非HIV的TM感染病例进行基因测序,追踪潜在新发变异株。

警示:

在华南地区(广东、广西等TM流行区),对反复淋巴结肿大伴发热、贫血的儿童,即使无HIV感染,需警惕TM感染可能。病理检查中联合应用GMS/PAS染色是快速确诊的关键技术[7]

*本文(包括图片)均为作者投稿, 仅供行业交流学习用,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 Vanittanakom N, Cooper CR, Fisher MC, et al. Penicillium marneffei infection and recent advances in the epidem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aspects. Clin Microbiol Rev. 2006;19(1):95-110.

[2] 朱彤. PAS联合六胺银染色诊断局限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应用. 热带医学杂志. 2012;12(8):945-947.

[3] 蒋显勇, 王柏秀, 陈晓利, 等. 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5例临床及实验诊断分析.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0;22(3):29-31.

[4] Qiu Y, Zhang J, Liu G, et al.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4 cases of disseminated Penicillium marneffei infection with osteolytic lesions. BMC Infect Dis. 2015;15:47.

[5] Wong KF. Marrow penicilliosis: a readily missed diagnosis. Am J Clin Pathol. 2010;134(2):214-218.

[6] Sirisanthana T, Supparatpinyo K, Perriens J, et al. Amphotericin B and itraconazole for treatment of disseminated Penicillium marneffei infection in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infected patients. Clin Infect Dis. 1998;26(5):1107-1110.

[7] 李胜涛, 徐桂珍, 史文元. 儿童马尔尼菲青霉感染1例.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10(11):1370-1371.

[8] 李昕, 吴易, 莫冬冬, 等. 马尔尼菲青霉感染及局部Th1型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3;46(3):181-183.

[9] Li X, Yang Y, Zhang X, et al. Isolation of Penicillium marneffei from soil and wild rodents in Guangdong, SE China. Mycopathologia. 2011;172(6):447-451.

[10] 郭鹏豪, 等. MALDI-TOF MS自建库在马尔尼菲篮状菌快速鉴定中的应用.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21;16(4):229-233.

Tags: 病例分享 | 儿童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报道一例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